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7964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530课后提已修Word文档格式.docx

2.《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新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

他把小说当作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

他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我”是留洋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又患有抑郁症,生活窘迫,成了生活的“零余者”。

陈二妹无亲无友,心境寂寞,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她痛恨工厂,表现了产业工人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朦胧的反抗资本家的阶级意识。

但她对“我”非常友善,表现了她善良、真挚、热情的一面,同时也净化了“我”的感情。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把小说当作自叙传来刻画人物是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色,这篇小说重点写了“我”与陈二妹由相识到了解的过程;

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②小说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男女主人公都因为经济拮据而住在贫民窟中,身份不同,趣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却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相互了解与同情。

给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叹。

③小说很注重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刻画。

“我”住过的几处住房都是矮小、狭窄、暗淡,再加上电车机器手司机粗鲁的的嘲弄,以及洋楼里红绿的灯光,简略地勾勒了上海这个贫富悬殊巨大,人情冷漠的世界,反衬了女主人公热情的可贵。

小说结尾处对天空的描写,与人物黯淡的心境非常吻合。

3.《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新文学杜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和童话集《稻草人》等。

他的小说叙事冷静客观,描写准确细致,语言贴切精炼。

《潘先生在难中》写于1924年底,小说的背景是1924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

小说主人公潘先生体现了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小说通过军阀混战时期潘先生率领一家逃难躲避战乱以及回到家乡后写歌颂军阀的条幅等事,集中描写了潘先全自私,卑琐的性格,刻画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耐信念。

2016.4简析叶圣陶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现实主义特色。

①作者以冷静的笔墨刻画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那个军阀混战的社会的批判。

②冷静地描写现实生活细节,以展示人物的卑琐人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揭示了人物的灰色人生,茅盾曾称赞叶圣陶: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③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小说的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起了开拓的作用。

4.《萧萧》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短篇小说《丈夫》和《萧萧》,散文集《湘行散记》和《湘曲》等。

《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

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形象。

她十二岁被当作童养媳出嫁,后被花大狗诱惑而怀了身孕,面临着“沉潭”或“发卖”的个运,最后因生下儿子而得以继续在婆家生活,她曾经与花大狗商量逃到城市获取自由,可是这种意识非常朦胧,只是昙花一现。

她的一生是被动的一生,自己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利,小说结尾处写她看着自己的儿子娶童养媳时那么平静自然,其麻木让人痛心。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揭示湘西世界拒绝新事物、落后时代的封闭局面。

小说成功地通用了对比手法,将湘西世界之外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大学生与湘西世界内部的做童养媳的萧萧进行对比,这种对照是通过萧萧爷爷的转述形成的,这样既没有破坏萧萧故事的完整性,又通过萧萧周围世界对女学生的态度显示了湘西世界落后麻木的一面。

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她儿子娶的仍然是童养媳构成一组对照,暗示着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让人深思。

5.《春蚕》芧盾,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大型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

积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作有«

蚀»

三部曲(«

幻灭»

、«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

春蚕»

秋收»

残冬»

),长篇小说«

子夜»

茅盾的小说以反映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剖析见长。

《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初期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他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

虽然他搞不清是什么力量把他们一家推到水深火热的深渊,但是他仍然对前途抱有希望。

这种希望支撑着他在整个养蚕过程中焕发出一个农民虔诚的热情。

一直到彻底破产,他仍然不能够理解“世界变了,越变越坏”的原因。

他只能凭直觉去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之类。

老通宝的悲剧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的思想一点未变,他因循守旧,仍处在一个僵化封闭的封建意识的王国里。

他的悲剧正在于中国老一代农民固有的历史惰性。

《春蚕》的艺术特点:

小说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旨在剖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了茅盾小说以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

小说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的指写融会交织,歌颂了农民的农业劳动,寓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的波澜。

6.《菉竹山房》吴组缃,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樊家铺》、《一千八万担》。

《菉竹山房》小说以现代文明青年的视角叙述二姑姑的悲惨故事,二姑姑年轻时也曾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逾越封建礼教的行为招来悲惨结局,当喜欢的人落水而死后,她抱着灵牌成亲,从此与丫鬟兰花一起生活在阴森可怕如坟墓般的菉竹山房里,整日与“鬼”为伴,强烈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小说的深远意义在于,两个“女鬼”→姑姑和兰花→偷听年轻夫妻的两性生活的行为,表明了人性在被压制二十多年后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小说的构思别具匠心。

小说采用了一对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年轻夫妇的叙事视角,由去看望二姑姑带出她过去故事的叙述,进了菉竹山房后直接描写了二姑姑枯寂绝望的现实生活。

二姑姑和兰花窥房的情节更是神来之笔。

故事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铺展地描写二姑姑一生的悲惨遭遇,而是把它浓缩在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中,集中写二姑姑在坟墓般的生活中仍不失对正当人生的向往,这样的结构不仅有利表达主题,而且把二姑姑二十多年来如何遭受人性煎熬的痛苦作为空白留给读者去思考,更能激起读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另外,小说擅长通过环境描写来营造气氛,渲染情节,烘托人物。

7.《九十九度中》林徽因,中国现代建筑学家、代表作有诗歌«

你是人间四月天»

和小说«

九十九度中»

等。

《九十九度中》小说采用全景的视角,描写了北京某地区的人们在酷暑中从白天到夜晩的日常生活。

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但满篇都是故事;

小说没有主人公,但满篇都是人物。

小说把不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画卷中展示了故事的延续:

三个挑夫送食品给张宅,讨赏钱,在胡同口喝酸梅汤,其中一个晩上回家得病,因請不到医生而暴死;

卢二爷见挑夫的食品而去东安市场西门口,与逸九、老孟喝茶聊天;

卢二爷的车夫杨三找王康讨債,二人扭打,被巡警所抓,晚上蹲在捕房等待主人来救;

张宅庆祝老夫人七十大寿,准备筵席、拜寿、开夜宴;

喜燕堂新娘阿淑追忆自己不如意的婚事,心想着表哥逸九。

小说不是让这些故事单个独立发展,而是齐头并进,同时铺展,从而表现了生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虽然作者并非刻意追求,小说隐隐透着一种贫富的对照,如挑夫的艰辛暴死与张宅的奢华热闹;

同时也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如阿逸与逸九心想对方,近在咫尺,但并不知道。

«

艺术风格独特,被著名批评家李健吾认为“最富有现代性”。

小说的结构非常独特,采用全景的视角,形成了以场所为基点,以时间为基准,同一时间内不同场所的故事齐头并进的多点开花的结构,打破了小说要求的故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整个作品如驳杂的画卷,描绘着生活的斑斓与复杂。

小说表现手法灵活多变,从小说结构的整体上看,其表现方式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故事的时间性,以空间的重组来表现生活;

从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看,既有中国传统所重视的白描的手法,也有“五四”时期从西方学习的心理描写,还有电影的浓缩时空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语言明快跳跃,简洁有力。

8.《断魂枪》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他的作品多以老北京为背景,表现城市底层人们的生存环境,擅长运用北京方言。

《断魂枪》小说借镖师沙子龙、王三胜们以及孙老者对冷兵器枪法的不同态度,对大时代转型中的个人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曾经威震西北的神枪沙子龙,在那个年代,果断地把自己的镖局改成了客栈,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顺应潮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他对王三胜们以及孙老者的态度,表明他处事周全、宽容大度。

他不传五虎断魂枪,并非留恋这套枪法,而是不想让他人陷于落后于时代的迷梦中,相反,王三胜们和孙老者却还沉迷在东方大梦中,小说表现了他们盲目崇拜“国粹”,不能与时俱进的可悲心态。

小说以“五虎断魂枪”为中心,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三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

沙子龙对时代潮流认识清醒,处事周全;

孙老者和王三胜们虽然都沉迷东方的大梦中,但两者区别甚大,孙老者是真心学艺,有磊落果断的一面;

王三胜们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

小说还善于抓取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沙子龙月夜练枪,孙老者的形象,王三胜们对沙子龙前后不同的评价,都能鲜明揭示人物性格。

9.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等。

她的作品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往往采取儿童视角来描绘社会人生,体现了女性特有的书写方式。

《小城三月》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翠姨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翠姨身世不幸,父亲早亡,寡母再嫁。

翠姨聪明。

美丽、沉静、内向,虽然是传统女性,没有读过书,但是在与大学生的偶尔接触交接中产生了对具有现代文明的爱情与婚姻的向往,翠姨与‘我”堂哥的恋爱悲剧以及她抑郁而死抵抗封建婚姻的人生悲剧,是由人物的进步要求与时代局限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翠姨朦胧的个性意识与妇女觉醒的观念为自己内向压抑的个性以及她周围的保守世俗所扼杀,翠姨的悲剧中国礼会文化转型时期觉醒女性普遍遭遇到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女性解放的深切关注。

小说借用“我”的童年视角,通过对女性日常琐事的艺术描写,把笔触深入到女主公的心灵深处,刻画了翠姨丰满的形象。

翠姨买绒绳鞋的起伏曲折,不仅表现了翠姨内向、孤傲的个性,也暗示了她爱情悲剧的结局。

小说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

小说不着意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与曲折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翠姨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将小说的形象、散文的结构、诗歌的意境融为一体。

小说以充满生机的春天开始,引出翠姨的爱情故事,又以北方的春天短暂易逝、翠婷的坟头长满青草作结,翠姨的悲剧散发着凄婉、悲凉的气味,具有深深打动读者的艺术魅力。

10.《小二黑结婚》赵树理,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

《小二黑结婚》写于1943年,小说歌颂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人物和新气象。

农民小二黑和小芹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表明新一代的农民在成长。

他们的自由恋爱受到窃取农村基层政权的流氓村干部金旺兄弟的阻扰和迫害,但最终因为区政府的支持而获得了胜利。

赵树理通过小二黑和小芹抗拒地方恶势力和农村封建思想的自由恋爱故事,尖锐地指出了当时即使在抗日民主根据地,还是有坏人混入基层政权,利用封建思想继续追害贫苦农民、成为人民群众的大敌。

这是必须唤起人们警惕的。

小说采用了传统艺术形式如说书等的结构形式,以矛盾冲突为中心,不断设置悬念,取得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小说采用以人物引出人物、以故事引出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手法,在解开悬念的同时又推动悬念,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又是人物性格成长的过程,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小说运用了多重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

两位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不仅内部构成对比,即一男一女,一下神,一占卜,相映成趣;

而且他们作为老一代落后的农民形象与新一代年轻进取的农民形象小二黑和小芹构成了对比;

同是年轻人的小二黑小芹与金旺兄弟,前者积极进取、正直纯洁,后者欺压邻里、无恶不作。

同是根据地边区政权的代表者,金旺兄弟以权谋私、滥用权力,而区里干部严正英明、依法办事。

小说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活泼有趣。

11.张爱玲,1943年发表«

金锁记»

倾城之恋»

等作品一举成名。

代表作有小说集«

传奇»

、散文集«

流言),长篇小说«

半生缘»

写于1943年,发表后曾经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小说成功塑造了曹七巧这一典型形象,对隐秘复杂的可怕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开掘:

曹七巧嫁入姜公馆后,因出身卑微而戴上了黄金(物质)的枷锁,变得自私刻薄;

她因丈夫患骨痨,自己年轻生命的情欲得不到满足而不断去挑逗小叔子姜季泽。

但封建大家庭的物质压抑和情欲压抑严重扭曲了曹七巧的心理和灵魂,当她丈夫去世、她也分得一份家产以后,因害怕失去财产而闭绝了自己的情欲,拒绝了姜季泽,表明她对黄金的占有般战胜了情欲,成了黄金的奴隶。

再者,她把自己前半生遭受的不幸发泄在子女身上。

她因害怕失去儿子长白而气死了儿媳,毁坏了儿子的婚姻与幸福;

她剥夺了女儿长安童年游戏的快乐、少年求学的快乐,乃至爱情的快乐。

曹七巧的悲剧深刻性在于:

她把自己遭受的不幸与压抑自觉地转化为对子女幸福的毁灭,展示了人性扭曲的最为可怕的一面,颠覆了传统母亲的慈爱形象。

在艺术上善于延展时空和压缩时空,即重要场面详细铺展,无关紧要的长时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加以压缩,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在散漫的篇幅中展现人物心理扭曲的一生。

作家善于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衣着装饰的细节以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

小说开篇时用月亮的意象引出全篇,关照姑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的色调,把作者对曹七巧悲剧命运思考带向更为深远的人生胃叹。

12.《荷花淀》原名孙树勋,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荷花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荷花淀》写于1945年,作品反映了抗战时期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但作者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通过对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

小说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的成长过程,由最初支持和挂念出外抗日的丈夫们,继而在荷花淀里亲见了丈夫们成功伏击日本鬼子的战斗场面,到最后自觉组织队伍在荷花淀里抗日作战。

她们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她们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

勤劳持家、细腻开朗、深明大义、思想进步。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在战争的艰苦年代里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小说的构思自然中见精巧,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贯穿的是日常生活片断,似断实连。

小说中自然风光的美丽与人物心灵的美好融为一体,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小说的语言生动浅显,明快干净,但又不失耐人寻味之趣。

13.《凤凰涅槃》郭沫若,创造社主要发起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恢复》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等。

《凤凰涅槃》选自诗集《女神》。

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诗人笔下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凤”的歌象征男性的歌,狂飙突进式地否定旧世界的一切;

“凰”的歌象征女性的歌,在悲怆中大胆扬弃因袭的旧我,实现自我生命的更新。

凤凰严厉斥责庸俗猥琐的一群“凡鸟”,热烈向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颠覆旧世界的战斗精神和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敢于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

“凤凰”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

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诗作想象魂奇,色彩明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同时,诗作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既表现诗人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在诗歌形式上,它彻底打破旧诗格律的镣铐,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此外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的手法,诗情获得了酣畅的表达,又做到了节奏明快,适于朗诵。

14.闻一多,早年留学美国,新月社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曾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担任教授,四十年代积极参加民主运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死水》写于1926年4月,主要抒发诗人留学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萄》),可是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

《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诗中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涵蕴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诗作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这不是‘丑恶’的赞颂,而是索性让'

丑恶’早些恶贯满盈,'

绝望’里才有希望”。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之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死水》便是他的理论最满意的试验。

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首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每节四行,每什九字,形式十分整齐,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15.戴望舒,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派诗人,诗歌平实、敏锐、精确,表现了诗人把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新美学和中国传统诗学相结合的意图。

抗战爆发后。

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戴望舒走出象牙之塔,诗风更多呈现了对现实和人民实际生活的关注。

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雨巷》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结。

在绵绵细雨中,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

《雨巷》里许多形象都是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

注重音乐感,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

叶圣陶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云”。

16.徐志摩,原名章垿,新月社的代表人,曾留学英美,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徐志摩于1921一1922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进修,期间沉醉于对林徽因的爱恋,因此对剑桥的感情很深。

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徐志摩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现通译剑桥)。

在他归国后,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幻灭了。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所写。

诗中以缠绵凄婉的笔调,书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十分注意诗歌艺术技巧。

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

’、“青荇”、“星辉”等具体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充满魅力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

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诗行齐整,语调回环回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17.《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原名蒋淮澄。

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长诗《向太阳》、《火把》。

1932年艾青因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在上海被捕入狱,在狱中正式开始诗歌创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即是其中之一,诗作带有自传性质。

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诗人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

揭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乡村妇女的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

大堰河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一生,但她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