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7235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干部下乡驻村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近年来,村两委干部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多办事,完成户通自来水,架通商低路线,争取主管部门,使通信达到畅通。

村民以户栽植核桃幼树100亩。

  3、当前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中存在问题

  1、调研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基础设施。

  2、产业发展中其中养羊一项虽存栏XX余只,但只有8户村民养殖,规模不大,品种不纯。

  3、对已栽植的核桃幼树100亩,缺技术修剪。

  4、由于无保护人、自然灾害、山害、土地种植粮食作物,收入已经是很小。

  5、基础建设方面,四个自然庄11公里街道村庄路全是泥土路。

  4、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形势下搞好驻村帮扶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农富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多策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工作。

根据村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认为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

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

今明两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措施,要使这个村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联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作务水平。

  3、把脊薄的荒地栽植黄花药材树500亩。

  4、把土地连续栽植核桃树200亩。

  5、二到三年**羊养殖户增加到10户以上。

新建养羊园区一个。

  6、与交通主管部门要求,2年完成硬化四个自然村庄路11公里。

  7、修建太阳能洗浴一座。

建图书室和农民文化活动室。

  8、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管理新机制。

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技能,学先进,争当政治上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党员,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的“五好”党支部;

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调动农民参政议事积极性,共同决策村级大事,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市委统一按排,XX年4月1日,我们市人大机关驻村帮扶工作组一行两人,正式入驻东营区龙居镇崔家村,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本着要干事先了解村情的原则,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在虚心向前批驻村同志学习请教的基础上,走门串户,拜访党员和群众,进一步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崔家村位于东营区龙居镇,在政府驻地以南3公里处,地处油区,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重。

全村现有228户、708人,可耕地2100余亩,人均3亩。

该村现有党员31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村支部和村委会已分别于4月8日和5月3日顺利换届,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新班子结构合理,团结务实,思路清晰,干劲很足。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整体收入较低,XX年人均纯收入7278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是村集体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村集体无经济支撑,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是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和农作物销售收入。

农业种植结构十分单一,主要种植棉花,有极少户种植小麦。

XX年,全村共种植棉花XX余亩,占全村耕地总数的95%以上。

外出务工主要是在城区烧锅炉,每年在外务工人员近百人,方式都是自发的、松散的。

村内原有零星分散的养殖业,没有形成规模,在通街修路搬迁后中止,没有再进行养殖。

  

(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该村市人大机关已帮扶两年。

在上批帮扶中,为村里修了柏油路,配套排水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建设了文化大院、村民健身广场,使村民有了文体活动地点,村支部和村委会有了工作场所;

对村庄进行了绿化,安装了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均已普及。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

通过走访调查,大多数群众对村干部都比较满意和拥护,具有较高的期望值;

希望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进一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驻村后调研情况看,该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建设方面。

一是该村“两委”班子有带领群众致富的热切愿望和实际行动,但因大部分时间忙于自己生意或农活,精力不够集中,开拓意识不够强,缺乏应有的工作力度;

二是党员队伍老龄化较为严重,全村28名党员中,45岁以下的仅3人。

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组织生活不够健全。

因为平时农活较多和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党员会议组织少,制约了基层组织活力的发挥。

  

(二)经济建设方面。

一是村集体基础薄弱。

为典型的农业种植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来源;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绝大部分村民以种植棉花为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

三是群众致富门路较少。

绝大多数农民致富的愿望迫切,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技术特长,年复一年地在小农经济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

许多有头脑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是劳务输出缺乏组织。

该村每年劳务输出近百人,还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引导,基本从事短期劳务,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少数村民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对履行义务观念淡薄,更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

村民的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在走访中,部分村民有成立村锣鼓队等自发娱乐组织的迫切愿望。

在个别老龄群体中存在“迷信”现象。

  (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村南已预留机动土地,养殖小区何时规划和建设;

村西有部分农田因引水沟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无法使用,能否近期解决。

  三、帮扶工作设想及措施

  包村组的思路是:

按照“激发内力、增强合力,先急后缓、科学发展”的原则,帮助村两委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为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大力发展棉花种植主导产业,有条件地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等辅助产业,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务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动崔家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讲,主要是分阶段、分步骤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崔家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发展。

工作组的思路是:

  一是帮助村两委争创“五个好”党支部。

以“两评一树”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分工,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及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工作上有新突破。

二是加强党员科技培训。

充分发挥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定期定时播放有关科技教育片和举办培训班,使50%以上的党员掌握1—2门发家致富实用技术。

三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

切实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外出党员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管理;

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力争发展2—3名党员。

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是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两委定时定点集中办公等制度,明确工作规范,严格落实责任,维护好干群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局面。

  

(二)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增收渠道多了,农民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民棉花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群众科技种田,推广种植优质棉,拓宽棉花流通渠道,提高主导产业收入;

积极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工程,为棉田浇灌提供基本保障。

二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实施现代畜牧示范小区建设。

因地制宜,挖掘优势,引导部分农民从单一的棉花种植业中脱离出来,发展畜牧养殖业,使该村生产结构和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

三是大力抓好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农民市场观念。

“走出去、请进来”,帮助村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拓宽视野,鼓励群众尤其是中共党员大胆地闯,大胆地干。

四是大力抓好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造就专业技能新型农民。

进一步提高外出打工人员的素质,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真正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改变单一的外出务工方式,并使之组织化,规模化。

  (三)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适合群众特点的文娱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使群众得到实惠。

深入开展小康文明示范村、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开展好媳妇评选等活动。

二是丰富完善文化大院功能,建设农民致富吧,充实完善农家书屋,方便农民群众查阅致富信息;

四是经常性举办科技教育培训班,组织群众外出学习参观,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挥好治保、调解、巡逻、帮教、普法“五支队伍”,确保无涉油案件、无上访案件、无封建迷信陋习、无邪教活动;

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达到区镇要求。

六是倡导现代生活模式,倡树社会村民新风,不断提高全体村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营造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向上,齐心协力共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