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
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
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强作欢颜,聊以自慰。
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不言而喻。
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
诗句表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
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
“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回答本题时,抓住重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
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
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
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
《丽水县志》:
“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
“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
(1)①白描:
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
②比喻:
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
③用典:
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
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④对仕途的厌倦。
(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
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
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
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
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
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⑴①白描: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
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
即淮河。
颍:
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
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悲秋之情。
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
②伤逝之情。
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
③怀人之情。
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1)D项,“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错误。
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故选D。
(2)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
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
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
“空听潺潺清颖咽”,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抒发悲秋之情。
“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
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
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⑴D;
⑵①悲秋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答案】
(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
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
“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
“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
“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
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
(1)分析可知,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
(2)首先理解句意,“尽日无人看微雨”,意思是,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
再分析表达效果:
“尽日无人看微雨”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⑴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
⑵(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
(1)本题考查综合赏析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
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
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杜鹃花科。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
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
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
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1)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
“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
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
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
据此整理概括。
(2)本题,“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⑴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⑵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对比;
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
蚊虫飞舞,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沉默刹那,四散而去。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
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的孤独的外化。
(2)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
【答案】
(1)A
(2)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
作者借此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A项,“从正面描写出”错误。
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
“衣裳沾雾而自湿”是侧面描写,应该是正面与侧面结合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故选A。
(2)最后四句的意思为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
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的哀伤无奈。
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
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
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
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写出了飘零他乡的哀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⑴A;
⑵孔父伤时,王粲去国,我这一生,漂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
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
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
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答案】
(1)C
(2)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怀乡思归之愁:
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
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
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1)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2)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
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
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⑵①怀乡思归之愁: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释】
(1)五盘岭:
亦称七盘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