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6031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十一Word下载.docx

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

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

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断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

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

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

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时刻都在生长发展,它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守成”既包括守住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文化能吸收新文化而不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

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

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

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

“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

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

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

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

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会上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

《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

“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

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

”《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

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

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

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

回答是:

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

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

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

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

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

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

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

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

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

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

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

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

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

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

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蜿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

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

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

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

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

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

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

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

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

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竟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倦了,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

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

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

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诟,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负重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

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既开门见山,点出题目“生命的呢喃”与雨的关系,又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夏雨中万物发出的天籁之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重在突显夏日听雨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C.文中写春雨和秋雨的不同特点,是为了反衬出夏雨的特点:

富有生机,给人激情和充满诗意,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

D.文章最后深化主旨,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而大自然的雨可以洗涤我们的灵魂,振奋我们的精神。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

(2)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9.作者喜欢“听雨”,对“听雨”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嘉贞,本范阳旧姓。

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

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

“若颇知有佳客乎?

”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

它日,武后以为能。

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后引拜监察御史。

累迁兵部员外郎。

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延无稽牒。

进中书舍人。

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遂得减死。

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

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迁中书令。

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

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

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

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

“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

士可杀不可辱。

”帝然之。

嘉贞退,不悦曰:

“言太切。

”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封河东侯。

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

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

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嘉贞性简疏,虽贵,不立田园。

有劝之者,答曰:

“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

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

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节选自《新唐书·

张嘉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B.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C.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D.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B.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

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

C.突厥,历史上活跃于东北平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荆轲刺秦王》有“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嘉贞才能出众,受到官吏推荐。

张循宪巡视河东时,有事情不能决断,感到忧虑,下属推荐张嘉贞帮助处理,后来张循宪就推荐他担任监察御史。

B.张嘉贞虑事长远,为诬告者开脱。

为避免突厥族群内附而带来的隐患,他请求派兵保护当地百姓;

为避免堵塞言路而成为隐患,他请求饶恕诬告者。

C.张嘉贞为相强躁,性格简单粗疏。

论者遗憾他家庭不够富裕,为迎合权幸心意,他请求对姜晈施以廷杖;

他对裴伷先也如此,遭到张说反对。

D.张嘉贞深受器重,死后赠谥褒美。

玄宗认为他政事处理得好,多次慰劳;

皇帝在他赴任时赋诗,后来他生病时还派太医护视,死后获得美好的溢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5分)

(2)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日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

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②高兴亭:

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

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2)苏轼《赤壁赋》中,“客”希望与神仙相游,与明月同在,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发出“,”的感慨。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以“,”两句写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这位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

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

这种观念,却经不起推敲。

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

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

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

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的揣测。

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

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冠冕堂皇缘木求鱼一厢情愿盖棺定论

B.冠冕堂皇南辕北辙自作多情盖棺事已

C.义正辞严缘木求鱼自作多情盖棺定论

D.义正辞严南辕北辙一厢情愿盖棺事已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令人更是莫名惊诧。

B.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

C.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

D.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

B.即使这作品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

C.即便是创作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

D.即便拿传统农耕文明的趣味来表现

20.下面是某“儿童之家”形象标志,请指出该标志中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

21.下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两组铁路春运大数据报告,请根据图表得出相关结论,不得超过80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9月初,央视一档给中小学生看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引起国人的不满。

制片方邀请了不少青少年偶像明星,其中不少人,或涂脂抹粉,或翘起兰花指,或曲发细腰,成为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吐槽对象,被冠以“娘炮”之称。

材料二:

12月8日,零下10度,北京奥体公园,15名小学生头顶印有“男子汉”字样的黑色发带,在5名教育机构老师的率领下,赤膊冲向一公里外的终点线。

对此,部分质疑者对孩子的健康安全感到担忧。

材料三:

9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认为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

要求: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语文答案(十一)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此类题目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二者是“争持和互动”,并非没有矛盾;

另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新与守成,但不是说开新与守成二者相互依存。

故选B。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