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篮球运动身体对抗研究的现状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我国篮球运动身体对抗研究的现状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篮球运动身体对抗研究的现状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Theliterature,mathematicalstatisticsfrom1993totheendof2007relatedtophysicalconfrontationpapersonstatisticsandaccessto,thestudyfound:
physicalconfrontationof2000yearsaftertherapidlygrowingespeciallyinthebasictheoryandtrainingpracticeofthemajority,butthebasictheoryresearchisstillveryweak,lackofinnovationandexperiment.
Keywords:
basketball;
physicalconfrontation;
Analysis
前言
当代篮球运动正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趋势发展。
即队员身材越发高大、各种形式的速度也越快同时对抗的激烈程度也越来越强。
这也意味着身体对抗的强度也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大,而身体对抗因素在整个篮球竞技构成因素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前国际篮联主席比斯奈尔在谈到篮球运动的发展时指出:
由于队员身材高大,粗壮,攻守间身体接触多,冲撞多,犯规多,篮球运动员尽量避免接触的信条被打破了。
美国教练对奥运会两场比赛进行统计并指出:
除了妨碍队员前进的、轻微的、不重要的身体接触,两场比赛中共发生了500多次身体接触。
在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它贯穿于篮球运动的始终。
而目前中国男篮在几次大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对抗能力不足显得尤其明显,与此同时很多国外专家对中国男篮给予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认为中国队的致命弱点是身体对抗差。
而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来临,研究和解决身体对抗问题也就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搜集从1993年初到2007年末相关身体对抗方面的论文总计70篇。
同时根据研究目的和领域来把这些论文划分为身体对抗能力的横向对比、身体对抗的基本理论、身体对抗与规则的关系、身体对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身体对抗的训练实践、心理与身体对抗以及身体对抗在学校体育中的教学应用和其它,总共八类。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占据研究比重最大的是对基本理论和训练实践的研究。
各国间的身体对抗横向对比的文章也较多为11篇。
现状分析研究有7篇,而身体对抗结合规则变化、身体对抗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都是2篇。
而心理因素对身体对抗的独立研究只有1篇。
按照论文发表的时间可以得知(图1),2000年前相关论文的产量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对抗性问题的初步探讨而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基本规律,而从00年开始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05、06、07这三年间论文的数量急剧攀升而且研究的内容更加宽广、更加深入。
涉及到身体对抗的训练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1.身体对抗基本理论的构建
⑴身体对抗的概念
王长琦在《女子篮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研究》一文提出了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是指运动员在特定的攻守对抗环境中,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身体、身高等条件,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各种干扰,创造时间或空间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技战术的能力。
孙景立在《论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一文中认为身体对抗是指在篮球比赛中,防守球员为了某种攻击目的,造成双方身体某部位无距离接触,以及通过身体某部位主动地向对方施加压力,并使对方的动作在刹那间受制约的一种方法。
以上两种概念的提出各有特色,前者概念的解释较为全面,定义的提出比较规范,而后者的概念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它更多的是从对抗发生动作上来解释身体对抗。
这样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但其定义的规范性值得商权,身体对抗不应该仅仅认为是一种方法,它实际上是比赛中的一个现象或者可以把定义的属性范围在扩大一些。
⑵身体对抗影响因素
而在李爱民的《对篮球攻守对抗关系的思考》和《对篮球身体对抗的再认识》中提出身体对抗的构成因素是由身高、弹跳、空间停滞时间、身体平衡和空中技术运用技巧组成的空间对抗、以及体重、脚步动作、力量、攻守技战术运用技巧组成的地面对抗和对抗意识构成了整个身体对抗的影响因素构成体系。
孙民治《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中认为影响身体对抗的构成因素是身体素质、身体条件、技战术、心理能力、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性格以及对抗训练质量。
那么身体对抗构成因素如何来确定呢?
孙景立在《论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一文中提出可以对影响篮球运动员身体对抗性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合个案研究,建立影响对抗性因素结构模型,并在训练中进行反馈与改进,以利于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对抗能力。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李爱民的身体对抗构成因素是从参与身体对抗的运动员本身出发进行探讨,而孙民治在更多的是从包括运动员本身的多方面去考虑影响身体对抗的因素。
本人认为首先应该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来确认所需要的统计数据,然后进行聚类和因子分析,对这些指标变量进行分类和筛选,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来构建相应的因子模型,即身体对抗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⑶对抗规律
从93年到00年查到的相关文献中发现有关身体对抗性的理论研究十分欠缺。
而在专著方面,1983年钱澄海先生的《关于现代篮球运动中对抗性问题》一书提出了研究对抗性规律的迫切性。
1991年韩之栋、王小安所著的《篮球运动规律初探》一书,从竞技运动的对抗性出发,认为篮球运动本身有着多层次、多种矛盾、多种内在联系。
从2000年起,由于中国男篮在世界大赛中暴露出严重的对抗能力不足,国内外专家纷纷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方面的文献相继而出,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我国第一位篮球博士谭朕斌撰写的《论篮球运动的攻守综合性对抗规律》、孙景立的《论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等。
其中谭朕斌在《论篮球运动的攻守综合性对抗规律》一文中阐述了身体对抗的基本规律同时认为改善中国男篮身体对抗劣势要着眼于自身的条件和长处,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着重发展速度、技艺和灵活多变的优势,从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衔接、变化,从抢占位置超越对手的技巧和实效,从攻防过程大面积的争夺和拼抢等环节上与对手展开多种形式多种技巧的对抗。
2.身体对抗的训练与实践
⑴身体对抗技术的训练
在身体对抗的训练与实践相关的论文中,有关对抗技术训练的文章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其中又以技术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为主。
例如刘占捷的《浅谈篮球运动对抗性能力的训练与实践》谈到在具体训练中,必须扬长避短,结合身体形态、速度、灵敏、协调性等,从比赛的实战需要出发,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的攻防对手、有球或无球、内线或外线、重点人或重点打法,采取不同的对抗训练方法、不同的对抗力度和对抗策略。
于振波在《论现代篮球对抗技术的训练》中认为设置好对抗环境,强化技术运用时机,提高队员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技术判断的能力以及把握好对抗的尺度和标准以避免形成错误的技术定型。
⑵身体对抗中的身体素质训练
从身体对抗角度出发来专门的论述身体素质训练的相关论文数量较少,大家更多的只是在相关对抗论文中加入有关基础力量的提高等简单的描述性内容,而很少解决如何通过具体的身体素质训练安排来提高身体对抗能力,再有单纯的依靠力量训练是很难有效的提高身体对抗能力,力量确实是构成身体对抗能力的基本因素,但是对抗中所发挥出的力量是活的力量,即对抗力量是一种刚柔并济、灵活巧妙的对抗,而不是一种呆板僵硬、粗暴蛮横、死打硬扛的对抗。
施宏伟在其《我国男篮后备人才身体对抗能力训练研究》中指出身体对抗能力与专项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篮球专项素质训练要紧密结合篮球运动特点,根据本队技术风格、队员的特点、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安排相应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同时不仅仅是力量还包括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在尽量符合篮球特点的情况下结合起来。
3.身体对抗的横向对比
在有关横向对比的文章中,主要是以中国与美国、欧洲的篮球运动员作为横向比较的研究对象。
而做比较的指标主要是集中在与身体对抗关系紧密的原始技术统计、身体形态、身体接触次数和部位、身体对抗发生的区域以及最近两年使用较多的在身体接触条件下的技术统计等。
从这些文章中大多可以看到中国男篮队员的身高已经和欧美一流强队持平,但体重偏轻,这也使得身体充实度较国外偏小。
李实在《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身体对抗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队员在身体接触状态中运用技术质量较差,反映出我国运动员运用身体接触时在力量、速度、反应、技术、灵活、主动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李国岩在《对中外男篮优秀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及技术指标的比较研究》中从队员场上位置出发,进一步研究得出中国男篮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与世界优秀后卫有一定差距,在比赛中对抗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组织全队进攻和防守。
同时张林先在《2006年第15届男篮世锦赛身体对抗性研究》中指出我国中锋姚明身材高大,对抗能力好。
但其他队员对抗能力薄弱,抢篮板球能力和进攻时的单兵作战能力急待提高。
说明中国男篮从队员位置上来看队内对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4.身体对抗与规则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身体对抗与规则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身体对抗促进了规则的发展和完善,而规则对身体接触进行相应的界定,致使篮球比赛中身体对抗的激烈程度逐渐加大,使比赛更具观赏性。
从最初的篮球规则来看,身体接触是不被允许的,而随着篮球运动的逐渐普及和大众对其关注程度的逐步上升,加快比赛节奏、增加比赛强度以及加大比赛的悬念等等便成为篮球运动发展的迫切需要,而通过更改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判罚尺度对身体接触的放宽,身体接触更加频繁,身体接触对抗已发展为触摸、碰撞、顶扛、挤抢的激烈程度,使力量在对抗中的地位愈发明显。
具体的规则变化有如:
把30秒进攻时间缩短为24秒、NBA在三秒区设置限制区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快比赛节奏和加强身体对抗的激烈程度而设定的。
5.心理学对身体对抗训练的作用
在有关身体对抗方面的文章中,有不少提到了心理因素是身体对抗中的一个影响因素,需注重把这一因素考虑进日常的训练中去。
但目前国内很少有专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探讨如何通过心理技能训练等心理训练来提高身体对抗能力,增强队员的对抗意识,或者以教学训练实验的研究方式来丰富和完善心理学在身体对抗训练中的应用。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1.有关身体对抗的基本理论研究十分不足
我国在身体对抗方面的基本理论方面还属于初步探索的阶段,而从图1上看似乎有关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多,不过仔细查阅发现当中大部分都是重复于探讨身体对抗的重要性、特点和意义等。
而深层次的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的文章十分有限,缺乏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的思路。
而在相关的概念、构成因素等基本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理论研究方法上缺乏丰富性、多样性,而更多的只是通过单一的文献资料法来研究问题,缺少量化的数据支撑和统计学上的应用分析,这样导致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现实依据,使理论探讨比较空洞。
2.身体对抗实践训练的创新和实验研究不足
在以往的论文当中,很少有在训练方法和内容上是具有独创的、具体的、新颖的和实用的,更多的是重复前人所描述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方法。
在实验性的研究上的文章那就更少,在收集到的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使用实验方法的,当然不排除有漏掉的,但相对而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
毕竟一个理论的形成不可能只单纯使用定性的方法,必须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研究才能使其逐步成型。
三、建议
1.加强、加深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来对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大范围的讨论,并对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合、归纳和总结。
使得相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性的理论有一定的广泛认同,为日后的有关实践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依据。
其次,在理论研究方法的使用上,要尽量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客观的、全面的揭示问题。
最后,理论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即可以尝试结合个案实例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基本理论,然后再随着样本范围的扩大,实例研究逐渐就可以形成规律性的理论。
因此,加强加深理论研究是我们当前的当务之急。
2.跨项目跨学科的研究相关理论和训练实践
在相关理论和训练实践研究中,要充分的吸收其它学科和项目所拥有的养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自身理论和训练的发展提供新鲜的内容和突破口。
如是否可以通过改良橄榄球项目的相应对抗练习来应用于篮球对抗训练。
当然,当我们在吸收其它学科或项目带来的东西时,必须要建立在符合篮球对抗规律的基础上,而并不是照单全收。
参考文献
[1]王长琦.女子篮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0719
(1):
29-32
[2]孙景立.论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3):
152-154
[3]李爱民.对篮球身体对抗的再认识[J].辽宁体育科技,2007.25(4):
14
[4]谭朕斌.论篮球运动的攻守综合性对抗规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85-87
[5]施宏伟.我国男篮后备人才身体对抗能力训练研究[J]
[6]李实.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身体对抗分析[J]
[7]李国岩.对中外男篮优秀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及技术指标的比较研究.[J]
[8]张林先.2006年第15届男篮世锦赛身体对抗性研究[J]
[9]边垣等.论身体对抗、接触和侵人犯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
(1):
95-94
[10]朝革命.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对抗中的心理因素分析与调适[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1):
126-129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
201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