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3478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教师出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影响的比较表

 

战前

战后

政治

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有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因为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我们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

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

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动者:

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时间:

1860年。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

纵火者:

英法联军。

影响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

侵略者的暴行:

烧杀抢砸,无恶不作。

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范围面积:

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

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

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

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景:

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

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英雄事迹:

青浦战役:

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

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

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历史意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从太平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巩固小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款,清政府把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侵略;

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西方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决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通过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解析有关“三国干涉还辽”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处理、鉴别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讲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联系当前台湾人民的反台独斗争,培养学生迁移知识、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学习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牺牲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使学生认识《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签定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

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

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一、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

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二、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

1、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1894年);

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

2、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

(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一役中,率致远舰撞向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3、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

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4、黄海海战的结果

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可一战,但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拱手将黄海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结果日本步步进逼,在1895年威海卫一役中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代表人物:

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1)(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

(2)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

(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分析: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也使帝国主义侵略的步伐从沿海深入到了内地。

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结论:

《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讨论: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对于我们当前的建设有什么重大的启示?

主观原因(内因)

客观原因(外因)

① 

政治上:

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②经济上:

落后

③军事上:

清军装备落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①政治上:

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道路

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教训: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

必须加强党的廉正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遭到失败并将永远铭刻于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民族的英雄,千百年后,名字依然芬芳。

19世纪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众多的中国人拔剑而起,左宗棠抬棺转战天山南北,收复了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以身殉国,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的高潮,然而,腐败的清政府却再次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滑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

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

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小结:

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我们如何才能洗刷掉这段耻辱的历史呢?

1、只有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才能洗刷这段屈辱的历史。

2、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国防力量强大了,才能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

国家力量壮大了,才不会受外来势力的压迫。

4、教育是科技的先导,首先要重视教育,只有具备了大量人才,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不会受苦。

5、还是社会制度和政策起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腐败的社会制度和妥协退让的政策埋没了这些人才。

因此,改变社会制度,也是避免列强入侵的一种方法。

三、《辛丑条约》

第5课 洋务运动

1.知识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和洋务运动主要时间,记住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兴办的主要企业,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对有关李鸿章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前后期主要的内容,通过组织学生想象“洋务时代的我”,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的历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

  通过了解洋务运动中近代企业的创办,新式海军的建立,新式学堂的设立和留洋教育的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交流,探究,分析,归纳,阐述的能力,培养学生“求实、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和对李鸿章的评价中,尤其是在辩论中培养学生“史由论来,论从史出”的求实、求真态度;

在剖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及联系现今的改革开放中树立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

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汲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民用企业

  教学难点:

如何调动学生对李鸿章的兴趣;

如何组织好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及“我看李鸿章”的辩论

  小结:

洋务运动的利和弊: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死气沉沉的清末吹来来一股新气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阻挡作用,但对于洋务派一心想达到的使中国步出低谷,富强起来的目的却远远未能实现。

所以,在整体上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

但由于它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而我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第7课辛亥革命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教学课程】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㈠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地点、建立人、宗旨、性质)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提示“革命团体”与“维新团体”的不同)

㈡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联合的革命团体、领导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意义)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

“建立民国”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就是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总之,因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这个纲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㈢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内容和作用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㈠开端----武昌起义1.准备:

2.经过:

1911.10.10开始

武昌起义→武汉三镇→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㈡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1912.1.1南京孙中山1912.3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

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㈢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性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 

) 

成果: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强调:

“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

(三)不足:

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归纳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可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革命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

【小结新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的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达到高潮,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封建君主制度,不是封建制度,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记住新文化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