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金丝峡为品牌的生态旅游和以上苍坊、闯王寨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串珠开发、连点成线,金丝峡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任家沟乡村游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商南县被授予全省首批旅游强县。
成功举办了第二、三届旅游茶叶节,央视《乡村大世界》和《艺苑风景线》走进商南,成功进入央视《新闻联播》。
全县共接待游客510.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7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9.78倍和26.3倍。
商贸流通繁荣,建成了农产品综合市场、金丝峡国际大酒店、德盛超市、喜洋洋超市、玖乐门、万村千乡、滨河世纪新城、信合小区、金苑小区等一批商贸载体。
“十一五”末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1.72亿元,年均增长19.9%。
基础设施谱写新篇章。
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建成通车,“三横三纵”道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融入了西安、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两小时经济圈。
过水路、寺白路、泊文路、清腰路、富松路相继竣工,新修通村水泥路1330.74公里,在省、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联通基站、移动基站建设步伐加快,全县通讯“盲区”基本消除。
城市“东扩南移西延”步伐加快,启动了以“四个片区、四条大道”为主的市政建设,长新路一期改造工程、迎宾大道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北环大道、世纪大道建设全面启动,塘坝新区、滨河东西路、开源路、育才路、邮政巷等25条主次干道和188条背街小巷等相继建成,县河大桥、育才大桥、凤仪大桥、琥珀大桥、东关大桥等城建项目竣工投用,改变了县城两岸隔河相望的历史,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9.8平方公里。
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顺利通过验收,富水省级重点镇、清油河陕南百强镇和十个建制镇“五化”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28.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较“十五”末分别下降5%和10%。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县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和土地流转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非公有制增加值累计达到50.9亿元,是“十五”的5倍。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亿元,是“十五”的20倍,完成外贸出口1010万美元,是“十五”的11.5倍,为商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稳居全市第一,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新建教学楼、综合楼76栋67334平方米;
计划生育连续多年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2.9万人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10.7‰,人口自然增长率3.6‰,商南县被评为国家计划生育先进县;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完成廉租房2万平方米,安居工程9万平方米,完成县中心敬老院及镇敬老院等建设;
完成县医院、镇卫生院及镇计生站等建设;
广播电视覆盖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2%,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健身、镇文化站等建设;
科技成果成效显著,获得省科技成果奖1项,市级6项,申请专利55项;
安全知晓率达到65%以上,实现了“一控三降”目标,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成果亮点纷呈。
先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茶叶百强县和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国防教育先进县、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双拥模范县、信访“三无”县、陕西省旅游强县等80多项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
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的五年;
是农村经济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
是商贸旅游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五年;
是基础设施谱写新篇章,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
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收入处于中下水平。
2010年人均GDP为12930元,人均GDP约合1901美元,处于中下水平。
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
一、二、三产占GDP比重分别为27:
40,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如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
“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为30%,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是商南经济发展的重点。
发展基础薄弱。
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十一五”末GDP为29.61亿元,居全市后位,加快产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产业链尚未形成。
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工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乏力。
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不高。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科技工业园起步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同类企业之间缺乏产品的上下游衔接配套,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在品牌塑造上存在明显不足。
专栏一:
商南县“十一五”主要计划指标完成状况评价表
指标
单位
计划目标
完成目标
完成程度
经济社会总量调控
目标
GDP
亿元
16
29.61
185%
人均GDP
元
6464
12930
200%
财政总收入
0.78
2.37
304%
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
0.43
1.41
326%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
85
121%
结构调整目标
三次产业结构
24:
30:
46
27:
33:
40
基本完成
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
3
3.6
120%
人均受教育年限
年
11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3.95
1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3
7.08
134%
城镇化率
30
可持续发展目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55
50
91%
森林覆盖率
70.6
61
86%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
50%
县城污水处理率
五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Km2
714
893.54
125%
耕地面积
万亩
22.3
21.12
95%
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682
14653
2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85
3681
城镇人均住宅使用面积
m2
25
第二章发展环境
外部发展环境面临四大机遇。
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国家将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继续支持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省上制定了《十二个产业调整规划和振兴规划》、《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都有利于我县加快优势资源深入转化。
三是《关—天经济规划》、《商—丹循环经济规划》给我县带来强大的辐射发展机遇,更加有利于我县承接产业转移,为我县优化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四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肯定我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县域环境面临四大机遇:
一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三横三纵”交通网络体系形成,融入了西安2小时经济圈,商(南)—十(堰)铁路、西合铁路复线建设谋划,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益向好;
二是资源优势逐步显现,现代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展现出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并将逐步形成十大产业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争创一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新推进;
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将发挥巨大作用,围绕产业招商,加大与县内外龙头企业对接,力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商南,不仅带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十二五”发展积累强大势能。
内外环境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预期减弱,我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倾向,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地区抢占先机,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加大了我县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的压力。
三是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更加凸显,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
四是人们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更加迫切,各种社会矛盾将会呈现多发颁发的态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更为艰巨。
五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处于中下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初期阶段,经济总量居全市后位,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整体效益尚待提高。
综合分析判断: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经济转型、释放潜能、缩小差距的总体特征,进入新一轮发展黄金时期。
一是经济社会强劲发展时期,人均生产总值由12930元迈向31420元,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二是努力迈进陕西十强县的关键时期,财政收入由2.37亿元迈向5.89亿元,财源建设不断壮大,税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是“十二五”发展的主旋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
40:
42;
四是推进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把公共财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力争使我县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赶上或超过省市平均水平;
五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创新时期,绿色、低碳、生态、安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追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和关—天经济发展规划辐射机遇,持续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三大战略”,进一步发展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四大循环产业园”;
做大做优现代材料、水电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坚持项目带动、城镇带动、旅游带动、开放带动、科技带动“五大带动”,着力打造“三大基地”,培育“十大产业链”,奋力实现“七个翻番”,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坚持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产品价值链低端现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依靠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链创新,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轨道。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挥环境优势,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构建开放型商南。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再创新辉煌、产业民生生态再上新台阶、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四新目标”。
实现“七个翻番”,即生产总值翻1.34番,达到75亿元;
人均GDP翻1.28番,达到31420元;
财政总收入翻1.31番,达到5.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翻1.31番,达到3.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翻1.67番,达到27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6番,达到17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翻1.04番,达到3025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1.12番,达到8015元。
综合实力再创新辉煌。
全县GDP年均增长15.8%,达到75亿元;
人均GDP年均增长19%,达到31420元;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5.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2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3025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8%,达到8015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达到17亿元。
产业民生生态再上新台阶。
三次产业结构由27:
40调整为18:
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幸福指数提高,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新增就业人员8250人;
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以内,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控制在1600吨/年以内,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控制在1500吨/年以内,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环境质量达到II级标准。
和谐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
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3.9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5‰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
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安全知晓率达到85%,社会安全满意率达到96%。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占GDP的5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40%以上;
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
专栏二:
商南县“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类别
单位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9.27
75
15.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927
31420
19
0.39
5.89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0.21
3.5
招商引资五年累计
_
49
150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16.07
270
26
旅游综合收入增加值占GDP比重
0.2
27
经济结构调整
-
32:
42
27:
18:
40: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社会发展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7
9
12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0
86
9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5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
万人/次
5
25.3
31
五年劳务经济收入
4.5
25.5
45以上
安全知晓率
65
社会安全满意率
90
96
可持续发展
全县总人口
万人
22
22.9
23.9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1.46
6
8.5
人口出生率控制
8.07
14
16.5
计划生育政策合格率
95以上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完成市计划任务
耕地保有量
亿公顷
19.92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
吨
1623
1600
化学需氧排放量控制
1495
1500
生活垃圾处理率
100
污水处理率
氨氮化物排放
375
39
氨氧
453
215
环境质量优良率
II级以上
56
人民生活
3.29
1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4507
30250
15
1485
8015
16.8
第四章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由县城、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组成的城镇体系;
由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富水生态科技产业园、金丝峡生态旅游示范区、丹南矿业园区构建的四大循环产业体系;
由茶、畜、药、果特色农业构成现代农业体系;
发挥三省八县区位优势,构成鄂、豫、陕物流体系。
二、形成五大板块
现代材料工业基地:
以县城循环经济核心区为中心,在富水、魏家台、青山等地采取园区内与园区外重点区域产业开发与一般区域产业建设、局部地区开发带动与整体区域开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建成6—8个年产钒精粉1000吨以上的选厂;
以青山、过风楼金红石开发利用为中心,建设钛白粉、海绵钛生产线;
以青山、白浪、水沟三大铁矿基地为中心,建设7—8个日选矿石达到1000吨以上的选厂,建成铁精粉等生产线。
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在丹北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猪、肉鸡、蛋鸡生产为主,兼以畜产品加工;
在丹南以发展现代化、标准化养牛、养羊为主,兼以标准化养猪、养鸡、散养土种鸡以及野生动物养殖;
逐步形成“1+3”产业布局模式,即在丹北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生猪产业开发板块,在沪陕高速、312国道及商陨路沿线各建设一条畜牧产业带。
以312国道沿线的低山丘陵区为主种植茶叶,重点发展富水镇、城关镇、试马镇3个镇,辐射发展丹江河、滔河沿线的金丝峡、过风楼、水沟、清油河、青山、湘河、赵川、十里坪等镇。
水电能源基地:
依托县域13.2万千瓦水电资源,以丹江梯级开发电站为主,建设月亮湾、金华湾、柳树湾、淤泥湾、兑头湾、泊河口等电站。
三省八县物流中心:
依托三省八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三横三纵”的交通网络,构筑以县城为“核心”,以沪陕高速公路、西合铁路、312国道和三门峡至十堰铁路、商郧路为“两轴”的物流体系,引导现有运输企业调整运输结构,向道路快速货运、集装箱多式联运、成套设备大件货物运输等方向发展。
秦岭最佳旅游目的地:
依托“金丝峡生态游、任家沟乡村游、泉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