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97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

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

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

这反映了

A.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削弱王国实力,不是削弱君主权力,A错误。

材料说明是削弱王侯势力,不是说明军事战争的结束,C错误。

材料中分封制遭到削弱,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功臣侯不断减少,王子侯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5.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散官员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题干中所述史实重复设官和官职分离,使得官员权力分散,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终结果也会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

AC都可以归结为D,B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C。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凡居此官者,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维百代不易之良法”。

顾炎武所说的这一“良法”指的是

A.先秦的分封制

B.汉代的刺史制

C.隋唐的科举制

D.元朝的行省制

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反映出,该官职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制度就符合材料的描述,故B项正确;

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排除;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

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排除。

点睛:

材料“大率皆以督察藩国为事”“官小而权之重”是解题的关键;

从中分析是监察制度。

7.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C

由“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表明行省制度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

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并非扩大疆域的措施,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容易误选D,材料反映的是行省设置“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元朝加强对全国统治。

8.清朝某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时,称这一制度导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这一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高门华阀”等字眼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注重门第高低,所以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涉及察举制、科举制,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也没有八股取士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9.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官1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官只有50米。

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官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正确;

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

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

10.在雅典,父母不能随意决定子女去还是不去城邦指定的老师家读书,因为儿童与其说属于父母,不如说属于城邦。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全社会普遍重视儿童的教育

B.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受到限制

C.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D.民主制度已达到完善的程度

【详解】古代雅典公民属于城邦,“父母不能随意决定子女去还是不去城邦指定的老师家读书”说明公民人身自由受到限制,C正确。

A中普遍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并不是论述子女监护权的问题,B错误。

民主制度完善不是材料主旨,D错误。

11.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中指出,苏格拉底之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

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反映的是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A、B项材料并未反映。

D项说法本身错误。

所以答案选C。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12.“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创制过程不断发展完善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详解】从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可以看出古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性,体现出创制过程不断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说明法律不受立法机关制约,A错误;

古代罗马皇帝敕令具有法律效应,C错误。

材料并不是论述罗马法历史影响,D错误。

【点睛】罗马法的特征:

(1)从地位上看:

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

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

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

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从局限上看:

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13.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秦朝最早设置郡县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封建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

C

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利于形成民主制

地理环境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

D

《十二铜表法》颁布

平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A.A

B.B

C.C

D.D

【详解】《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从而使得平民利益的得到保护,D正确。

郡县制最早设立是春秋时期,A错误。

辛亥革命推翻的君主专制,不是封建制度,B错误。

地理环境并不是影响政体决定因素,C错误。

1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A.在世界范围内首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推动英国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改变了过去王权就是法律的传统,《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社会,故B项正确;

A项是《权利法案》的世界意义,排除;

C项是反映的是经济近代化,排除;

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的文献是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法典》,故D项错误。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社会转型”;

根据此条件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15.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

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英国议会通过侵华战争拨款的决议,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排除B。

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

故选A。

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C;

材料没有提到首相的信息,排除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顺国王、首相、议会、内阁等关系,是判断的关键。

16.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

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

A.各联邦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D.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A项说法错误,邦联制主要是松散,中央无权管理各个邦;

B项说的是经济模式不同,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方面;

C项说法正确,准确的说明了邦联制的弊端;

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美国的民主程度的问题。

邦联制

点评:

美国建国初期,出于防止独裁的考虑,实行邦联制,造成了中央政府无权。

产生了一些弊病。

主要是各州权力很大,中央政府无权。

无力镇压地方叛乱,也不能在国际上维护美国的利益。

因此,华盛顿的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是要解决中央政府无权的问题。

此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的宪法、联邦制等相关情况也需要掌握。

17.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

”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B.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C.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D.开创了大陆上的新体制

【详解】由“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实现了地域的平衡;

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实现了权力体制的平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

A项只能体现地域平衡;

B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

C项只能体现体制平衡。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和分权制衡体制,结合所学进行判断选择。

18.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

“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方能有效”。

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

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

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宪法规定内阁由总统任命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详解】因为法国内阁是由总统任命和组阁,“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说明反对者反对理由是“宪法规定内阁由总统任命”,A正确。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并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B错误。

总统是国家元首,这并不是反对者的依据,C错误。

当时君主派并不是在政坛占上风,D错误。

19.“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

”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C.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详解】“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体现出的民主性,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A正确。

德意志宪法体现出专制色彩,并不能充分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B错误。

德意志是皇权至高无上,宪法并没有掩饰出这一缺陷,C错误。

司法独立并不是代议民主的灵魂,D错误。

20.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

“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对陈旭麓先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论述了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B.这场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指出武器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D.这场战争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详解】“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说明中国是以冷兵器时代、封建政府以及封建社会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说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A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并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错误。

武器落后只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错误。

21.“以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化发展的基本体现,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符合题意“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这一主张”,故B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并未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故A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不符合“最早”,故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等措施。

22.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其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入侵,A正确;

三民主义提出是1905年,B错误;

新文化运动时1915年,C错误;

抗日是1931年之后,D错误。

2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材料中“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思想根基并未废除,故B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24.有人认为: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详解】五四精神包含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忧国忧民、乐于奉献、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精神,①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②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④是五四运动的扩大,都能说明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故C正确;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指的是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无关,不合题意,故ABD错误。

25.《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

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

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

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昙花一现,排除B项;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D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26.陈独秀《说国家》:

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

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C.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

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陈独秀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C项正确。

抗日救亡蓬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不符,排除A。

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但材料没有涉及;

而是强调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而是强调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

2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从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故选C。

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

D项在《马关条约》后。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

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8.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反封建不彻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