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课程标准利用新史学观搞好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立足于课程标准利用新史学观搞好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于课程标准利用新史学观搞好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化史观关注:
(1)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儒家思想)
(2)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启蒙思想、民主法制等“西学东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后;
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后)
例1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回答:
(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参考答案】
(1)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2)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文化创新。
例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
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
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答案]:
(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
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
(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4.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例题:
材料一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材料二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独特或例外之处:
其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化……勤于和善于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并存性”亦即“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的传统上属于什么都可以型”和“全面摄取型”这样一种传统的引进外来文化的方式。
材料三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请回答:
(1)用史实简要说明根据材料一中概括出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
(2)阅读材料二,以明治维新为例,简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的?
(3)材料三中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精耕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答出教材上任何一项与农业技术有关的史实);
儒家思想:
(回答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经磨难未曾中断;
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
影响深远:
中华文明对亚洲、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影响重大。
(任举一合理事例即可)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训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加紧侵略亚非拉地区。
出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现象:
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融。
认识:
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
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
5.社会史范式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史观指引人们“从下而上”的观察历史,注意历史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这就弥补了“从上而下”地观察历史,只注意“大人物”、“大事件”的传统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局限性。
6.生态史范式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人与自然界、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如果人类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最终双方都要受到损害。
(二)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新范式提供新主题;
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
2、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3、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
4、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5、新范式提供新材料;
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
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
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二部分透过高考试题,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全国(Ⅰ)卷分析
2009年高考文综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命制,整套试卷结构模式、题型、题量和所占分值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12-23题为历史选择题,共48分;
37题为材料题,32分;
39题为政史地综合题各占20分);
所有历史试题,除选择题第16题外,全部为材料题;
民主与法制建设(18、19、20题)、经济全球化(23、39题)、民族融合(16题)、农业发展中的土地与赋税等事关民生问题(37题),仍然是今年高考历史考查的主题;
选择题第12仍然是考查历史和社会常识。
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试卷中得到了强化,如选择题中的第12、13、14、16、18、22题等;
三是选择题的难度较大(如14、16、19、20、21、22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的能力;
四是选择题第12题所考查的历史和社会常识,远不是人们考前所猜想的谥号、庙号、年号、节日、纪年等问题,而是人们姓氏(司马氏)的起源。
一、试卷结构和内容分析
表1、考点知识分值和分布
题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现史
世界近现代史
合计
近代史
现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分值
分值
题量
选择题
20
12
4
48
非选择题
14
18
5
52
34
30
36
17
100
表2、考点知识内容统计表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选择题(I卷)
姓氏起源、汉初“楚歌”风行的社会背景、唐代南方文化特征、汉代至宋代户数变化原因、契丹与党项族和中原文化联系的相似之处、
《天津条约》反映的清朝对外关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的特点
18世纪中期法国专制王权加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原则、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及工业的内部管理、20世纪的世界全球化
非选择题(II卷)
两税法前后古代农业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原因
1950—1956年我国农业税比例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重要意义的认识
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的角色、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历史影响
二、历史试题主要特点
1.试题命制与2007年以来的模式有很大的继承性
2.注重文科三大学科的真正综合或者融合
3.历史题目比较开放,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4.加大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高考基本题型的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是主题组合选择题,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将主题干(或大题干)、小题干与选项相结合。
主题干确定了大方向,小题干确定了选择的明确要求。
1.注意小题干的时间、内容、程度、组合顺序、比较等方面的限定要求。
2.注意小题干的思维要求:
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肯定思维、否定思维、程度思维等。
3.注意小题干中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
(二)综合题
包括叙述题、分析题、论述题、比较题、评价题、材料型问答题、图文材料型问答题、开放型问答题、跨学科综合题等。
重点题型分析
(Ⅰ)选择题
(一)程度性选择题
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
(二)比较型选择题
例.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三)组合选择题
例.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四)概念性选择题
例.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
“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
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五)图示选择题
例.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图略微
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Ⅱ)综合题综合题
(一)图文材料型问答题
例1.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
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
(4)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
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5)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
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
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例2.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汉武帝时期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据《汉书》记载: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
”“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
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材料三:
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
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
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1)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
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2)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材料型问答题与开放型问答题
例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
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
”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2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
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1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2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3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例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2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
材料3美国1964年的民权法允许联邦司法部门对凡是实行种族隔离的公共设施和学校进行起诉,并对继续进行种族歧视的公共性计划停发联邦资助……1965年选举权法旨在彻底消除南部各州对黑人选民设置的种种歧视性选举资格限制……1968年国会通过民权运动时期最后一个重要的民权法案,禁止在租房和买卖房屋方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1)材料一中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谁签署的?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签署该宣言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黑人奴隶的规定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对解决南北矛盾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各项法律颁布的共同背景;
这些法律没有完全解决黑人的不平等地位问题,为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材料反映出的黑人地位逐渐改善的原因。
例3.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
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
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
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三)评价题
例题: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
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第四部分主题复习
主题复习,以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组织教学内容
之一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当时只能存在农业文明和古代社会。
到14—15世纪,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生产力较前大为发展,这才有了工业文明和近代社会。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手工工场阶段,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后,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在先进国家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首要地位。
此时有更多的国家过渡到了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带人了电气时代。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即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模式。
这时,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条件下,形成了一种“世界经济”,与此同时,现代政治模式也基本形成了。
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威力,不仅决定着各国的综合国力、群众生活、国际地位,而且对于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也发挥着越来越具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以及所取得的每项成果,都是生产力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推动的结果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1.生产力的发展:
包括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等。
2.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包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等。
3.思想文化的进步: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世界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世纪以来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
4.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5.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6.世界由分散、封闭走向整体、开放:
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联系的加强等。
之二共同谱写祖国统一的新篇章
1、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
三次政治上大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时期:
秦汉时期、西晋、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2)近代的分裂与统一:
政权并立:
1853--1864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
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政权三权并立;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权、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等四个政权并立;
分裂:
葡萄牙占据中国澳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