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石壕吏》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如:
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
为什么隐去官吏的蛮横凶恶?
杜甫反对征兵吗?
四、说设计:
(一)导入:
展示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
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
(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
长大想当演员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
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
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
(二)预习交流
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
目的:
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__内容和思想。
疏通文意。
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
结合学生表演去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特点。
目的:
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
同时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3:
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目的:
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怎么去理解
(五)看图背诵
目的:
生动再现故事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性背诵课文。
(六)作业:
扩写最后一段。
(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人物,且注意细节描写,例如:
”如闻泣幽咽”中谁在哭。
独与老翁别一句中作者都与老翁说了些什么,老翁如何对答等)
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反思
1。
每一节课都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2。
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要给学生留出展示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机会,就会发现学生会还给我们一个个惊喜。
3。
爱国情感引导的还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去体会
《石壕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由于前面已学过了前两首,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二.说目标:
1.故事情节
2.文言词汇。
3.人物形象。
4.思想内容。
其中学习重点在对作者思想和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1.以读促学。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
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__内容,加深对__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活兴趣。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
讲历史背景、讲故事情节、我与诗人比做诗、创作剧本等等。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
3.自主合作。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
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分别设计一道习题:
故事内容概括、重点字注音、词语解释抢答题,给学生表现自我机会、参与知识构建的机会,以学生的学来发现问题和推进教学环节。
(2)合作。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我与诗人比做诗”,是将诗歌语言欣赏内化为诗文比拚上,通过两名学生同时对比朗读改文与原文,体会出表达效果的高下。
原文语言美点品评,得以落实。
补充创作独幕剧,用补充县吏的话,来体会人物形象,我老妇致辞的被逼无奈与辛酸,领会诗歌语言的精炼。
评论关键语句的表达作用,感悟诗人语言的含蓄和寓深沉的情感于平静的叙述中。
最后用一句总括性的话,以填空题的形式总结主题思想,小结全文。
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多边交流,促进知识向技能的快速转化。
四.说反思:
1.练习题偏多,朗读时间不足。
2.板书设计。
我的看法是,根据课型与课文内容,灵活对待,按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设计板书。
能少就少,能免就免。
将教者的手脚尽可能的解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学生交流,组织师生互动上,更加有意义的多。
板书起理清知识思路,便于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作用。
但以往的板书设计,更多地体现在教者才艺展示的功能,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多少帮助。
所以,课文标题我是让一名学生板书,意在检查课题中“壕、吏”两个容易写错的字。
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与大家一起谈讨。
3.对于__结构,课文本身四个段落,分别对应“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非常清晰,所以没有作为教学目标处理,直接删掉。
《石壕吏》说课稿3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有了一定的基础。
《石壕吏》语言凝炼、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鉴赏诗歌,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1.朗读法:
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__内容,加深对__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2.激趣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
猜对联、当导演编导课本剧、情景对话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
在探究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
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2)合作。
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展示对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
(设计意图:
)
检查背诵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
(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介绍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难度,铺平道路)
(二)朗读诗歌
步骤:
听朗读录音——自主朗读——小组朗读——展示朗读(齐读,分角色读,二部轮读等)(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书声中整体把握__内容,加深对__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三)复述故事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
在此基础上,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明确:
__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设计意图:
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
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__的内容及写作脉络。
(四)解读诗歌
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
说说你的思路。
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抓住__的写作重点,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听妇之苦
齐读“听妇致词”一环节,思考:
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2.观吏之怒
(1)在表现差役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捉、呼、怒;
夜、夜久
(2)有人说:
《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
小组研讨交流,之后完成填空。
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
老妪: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走进文本,在梳理__层次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__藏问于答的写法,体会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
突破教学难点。
3.察作者之情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矛盾,国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壮殆尽,兵员枯竭,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
忧国忧民。
补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新婚别》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垂老别》
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突破__的教学重点。
(五)问读诗歌
学习了《石壕吏》,你还有哪些疑问?
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查漏补缺,深化理解,做到: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写诗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讨论交流:
对环境具体描写
对人物细致刻画(参照插图)
丰富故事情节
通过改写丰富__的故事情节,练习取舍和组织材料;
同时有效利用__的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
(七)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__,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强化基础,关注并规范书写;
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做到准确无误。
《石壕吏》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石壕吏》出自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__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名篇。
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
一定能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
二:
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需要教师引导。
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只是一般性的,感受不深。
在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点拨。
三: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体会__精炼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
说教法、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探究发现法、情境表演法等推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五:
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体现语文实践这一新课标的精神,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感知大意——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情境表演深悟情怀——质疑探究明确主旨”五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具体安排是:
(一)由人物画像导入,同时播放二胡名曲《江河水》。
根据两幅对联请学生猜出人物“杜甫”先由学生介绍已知的杜甫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强调要点,引出课题并板书。
然后屏显诗歌背景,明确体裁“叙事诗”。
(二)学生听范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把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
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评价。
然后生生互提互答,师引导读语境,译读诗歌,总结板书内容要点。
“观官吏之举——怒;
听老妇之言——苦;
感诗人之情——忧
(三)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跳读诗歌,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寻词摘句表达认识体会。
这里采取自主学习方式,教师授以品味语言“三步走”之法,能体会出“官吏的横暴,老妇的可怜、深明大义,诗人的同情忧虑形象。
(四)思读第三段,结合老妇之苦想象官吏会怒呼什么,补全对话,小组成员合作,分配角色,在组内演习,可文可白,然后让1——2个小组代表全班表演,使学生体悟战事的危急、百姓的痛苦、战争的残酷。
进一步体会杜甫诗“现实主义风格。
(五)质疑探究:
杜甫耳闻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保持沉默,是否愧对“诗圣”的称号?
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有国才有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体会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齐诵诗歌。
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激励学生结课。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六)板书设计:
因素:
图片感受、音乐体会、模仿官吏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
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石壕吏》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
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
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
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
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
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
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
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
苦啼申诉)。
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
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
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
“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