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5214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doc

题目: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研究

摘要:

苏轼与辛弃疾: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

苏轼辛弃疾词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

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

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

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苏轼词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最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而辛弃疾一生致力词的创作,将词从婉约派的拘限中超越,丰富了词的描写内容与表现手法,拓宽词的境界,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能更直接反应社会现实的是辛弃疾。

除了大量抒写爱国情怀的词作外,在乡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使他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便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辛词中还有很多的山水词,表现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祖国山河大地的赞美,在词史上辛弃疾苏轼和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

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他“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词论》)。

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

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

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而辛弃疾则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而苏轼他是首次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以清晰的秀丽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农村风光与农事生活,他以抒怀言志,更多的注入自我,多方面表现自我的生活和情怀个性.他以词的慷慨激昂的立功报国豪情,如[江城子].因此,他的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意境。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化是间有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有熔铸经骚的语言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口语方面。

他善用通俗和朴素的口语入词,又常方言土语和儿化名词,如“‘不许儿童会’﹙[鹧鸪天]﹚”。

群众语言的使用既增加了词的生动性和通俗性,还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

二是继承文学语言方面。

辛弃疾为力适应抒情写志的需要,一切曾经为文人用各种体裁来表达思想的文学语言,他都能运用入词。

这主要表现他常用以散文句法入词.因此,他摆脱苏词的“以诗为词”而主张“以文为词”,为词又开拓了新的境界.虽然如此,但辛词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不在以散文句法入词,而在于“驱使庄骚经使,无一点斧凿痕”。

而苏词的特点是以诗为词,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虽然也是豪放派的,但是风格却不同,辛弃疾一方面继承了苏轼,高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入虎”;另一方面又“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宋四家词选》序论﹞,表现为一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他的艺术风格有独特性但并不等于艺术风格的单一性。

在豪放之外,辛弃疾词中还有写得情致缠绵﹑词意婉约的作品,如[祝英台近]《晚春》,词意幽怨缠绵,一网情深,写环境则烟雨凄迷,落红点点,莺啼不已。

这正说明辛词风格多样化,在其词集中,还有不能用豪放﹑婉约所能简单包括的其他风貌,如他的自注体中,有“效花间体”的[唐河传],还有“效白乐天体”的[玉楼春],“效朱希真体”的[念奴娇],“效李易安体”的的[丑奴儿近],还有效“用天问体”的[木兰花慢]。

可以说辛词是众体兼备﹑无体不工的.特别值得提的是,辛词风貌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表现出创新的力才.辛词中无疑洋溢着刚直之气,但他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又不得不摧刚为柔,所谓“百炼都成绕指”﹙[水掉歌头]﹚,把满腔激愤化为缠绵悲郁的哀怨之音,豪气折入柔情,奇情丽语一齐飞动,正是他刚柔兼济﹑豪婉交融的妙用。

苏轼除了拓展了词境的多样化之外还打破了“庄诗词媚”的传统观念,苏词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异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

苏轼不仅以诗文句法入词,且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用使传等,突破词的音律束缚,以便更充分的表达情意,上词为文学而作,不尽为歌而做。

而辛词采用不主故常的手法,善于运用比兴寄托﹑即事叙景﹑使用典的艺术手法。

辛弃疾虽有吞八荒之慨,但政治上孤危一身的境地,却使得他不得不在词中借用美人香草等来表现自己的抑郁悲愤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