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151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综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最重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因为和谐社会的保证和基石是什么昵,就是社会公正。

如果目前社会结构不转化、不改变,那么,富人和穷人他们的后代未来的前景和状况就已经被决定了。

他们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不同的教育,享受不同的社会经济资源,从而造成社会差别继续扩大。

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非共享的并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同在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正视社会公平和公正。

我们党是以追求公平正义起家的,建国以后,尽管这种公正是以平均主义形式出现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体的,但这毕竟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过分的强调经济,而忽视了社会矛盾。

当时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什么是兼顾呢,就是在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把公平牺牲掉。

现在时代变化了,我们党又开始高度关注公平问题了。

胡锦涛指出: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这句话已经把社会公正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

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本涵义:

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公正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侧重于具有正当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经典定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即“给每个人他所得”。

公平带有明显工具性质,强调对人一视同仁,而无视尺度本身的正当性。

可以说,凡是公正的事情必然是公平的事情,但公平的事情未必是公正的事情。

例如:

有五个小偷去偷200钱,而且作案形式相同,但是被公安抓住以后,有人被拘留三天,有人被放出来了,还有的人被判刑二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但是如是五个人都被判二年有期徒刑,这虽然是公平的,但是这太不公正了,仅200元就被二年徒刑过重,这个标准有问题。

社会公正包括四条规则:

一是底线规则,即基本权利的保证。

一个人来到世上,无论其能力强弱、勤奋与否,即具备了与他人同等的权利,比如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障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剥夺其上述权利。

是确保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是社会的权力和责任。

但是这种权力和责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基本生存”,超过上述限度就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

二是机会平等规则,机会平等不是人均一份,而是俱有相同能力和相同意愿的人,他们的发展前景大致是相似的。

机会平等的规则可以极大的激发社会成员的活力。

三是按贡分配的规则。

当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之后,按照劳动贡献大小、按照生产要素的多寡来进行分配。

劳动者得到工资,企业家得到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国家得到税收。

四是社会调剂或者社会再分配规则。

这当初次分配进行之后,人们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是这种差距保持下去,对于任何对于社会都是不利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的提法。

现在提出来,和以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以前提出新农村建设是作为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给亿万农民的一种美好憧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既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将其作为一项当前就必须着手扎实推进的现实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和五个坚持,从长远看,且不说这种决策是否正确,但现实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多予、少取、放活”。

重点在“少取”和“多予”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

但这仅是“少取”,远不够。

重要是在“多予”。

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仅是开始,且数量太小。

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对农村的覆盖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是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最终消灭农民。

现在农村进入城市的主要是青壮劳动力,生产经营的能人,而留下来的主要是老人小孩妇女,这同城市化目标相违背的。

从长远目标看,留下来的不是老弱病残,而是将来能当农场主的能人。

农村空心化是个好的趋势,不是要阻止,而应大力促成。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转到帮助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转移、培训、融入的方面。

中央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客观必然性:

第一,中央现阶段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和财力已基本具备,有一定的实力去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政策。

2000年,我国GDP的总量是8.9万亿元,2005年为18.23万亿元06年20。

94万亿元。

2000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3.16万亿元,06年3。

93万亿元。

2000年,居民储蓄是6.4万亿元,2005年达到了14.1万亿元。

06年17。

5万亿。

五年之内,这些重要的指标,都翻了一番以上,确实表明国力大大增强。

放到国际上看,经过“十五”时期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位上,跃升了两位,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排位世界第四。

五年以前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4.2%,现在占全球GDP的5%。

只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可以说,越来越有能力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

  其次,现在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

投资、消费和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200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了8.8万亿元,历史罕见,进出口总额1.4万多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4%,在所有的大国中是最高的。

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万亿元,内需不旺。

其中在县和县以下市场实现的部分只占32.9%,不到1/3,这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56%左右相比,下降非常明显。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内需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例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9元,而人均消费开支增加371元,说明农民在有比较好的收入预期的情况下,他的边际消费率是非常高的。

因为农村很多消费需求尚未满足,所以今后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要放在农村。

 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个最大的不够和谐的方面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从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少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几百年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能绕过三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是工业化初期,迫使农民破产,离开土地,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所谓“羊吃人”。

第二大矛盾就是劳资之间的矛盾,实行血汗工资制度。

第三大矛盾,就是大都市周围存在的贫民窟问题,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农民联系得非常紧密。

所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和谐问题,实际上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像迫使农民破产、血汗工资制、贫民窟这样的问题,别的国家发展过程中能出现,我们就不能出现。

如果也像那些国家那样,那么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成立共产党干什么,搞社会主义干什么?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崭新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理清现代化的目标和过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摩擦,减少冲突,走一条和谐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强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使我们党对创新在党的全局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相关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于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这是我们党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把党的建设的焦点进一步集中到执政能力上来,充分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划了执政能力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等整体布局,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范畴。

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建设和谐世界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一,这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正以实际行动在世界上发挥着负责任的作用。

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中国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正在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自己的立场。

——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在处理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反恐和防扩散合作,努力维护全球安全与战略稳定。

——中国切实履行入世承诺,致力于建设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中国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推进国际裁军和军控事业。

八、党的先进性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目标要求:

(一)提高党员素质。

(二)加强基层组织。

(三)服务人民群众。

(四)促进各项工作。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05年1月9日,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

1月1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第一场重要活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

此后,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各级组织中有序展开。

九、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新的文化自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一,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是它们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思想基础上一脉相承;

二是它们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在政治理想上一脉相承;

三是它们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根本立场上一脉相承;

四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

五是它们都坚持发挥揭示客观规律、预见未来趋势、引导社会变革、推动文明进步的作用,在政党价值观上一脉相承。

概括地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等相关问题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理论依据。

说它们是与时俱进的关系,是因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立足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坚持中有发展,在继承中有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根本问题。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一战线、外交和国际战略、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其中,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涵盖面最广、包容量最大,更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两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处于核心和统领地位。

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应当说,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理论主张和战略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当把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统一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推进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努力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是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新的阶段性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起始阶段的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一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质的飞跃性的两大成果。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以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今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在承前启后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

如何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一)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特别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社会各方面关切的热点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始终,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主题。

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发展局面,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实现和谐发展,就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和平发展,就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又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同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为我国发展增添新动力。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三)全面贯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最鲜明的特征。

实践表明,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我们要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根本动力在改革开放,光辉前景同样在改革开放。

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