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33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石器时代

制作方法

将石头打制而成

打制石器的再加工

劳动效用

粗糙难用,适应采集、渔猎

精致好用,适应农耕生活

一.干栏式

所谓“干栏式”就是竖立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板,在木板上建造长脊短檐的房屋,最后在房顶上覆盖茅草。

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住房仍保留着干栏式建筑的样式。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时间

距今约6000多年

距今约7000多年

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房屋式样

半地穴式

干栏式

农作物

粟、白菜等

水稻等

家畜

猪、狗

猪、狗、水牛

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弓箭

磨制石器、骨器

陶器

彩陶

黑陶

相同点

(1)都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2)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3)都过着定居的生活(4)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

(1)地理环境不同

(2)房屋的结构不同(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4)陶器风格不同

不同点原因:

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等。

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1、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是进步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

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2.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

在东方,蚩尤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一.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

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1.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2.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1.大禹治水反映了什么社会情况?

(1)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历史。

(2)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认识、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

(3)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群众

2、大禹治水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要有创新精神。

(2)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奉献精神。

(3)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保护大自然,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生动地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观察这些彩陶,我们可以感知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感知远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说明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探究这些彩陶的用处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就是在探究那段历史。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

禹3、都城:

阳城4、政权机构:

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

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

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

夏桀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

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

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

周武王

3、都城:

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

分封制

农业:

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

分工较细(百工);

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

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

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

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暴君

约公元前2070年      

夏禹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

亳——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洛邑

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时期

奴隶社会:

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东周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统治者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紧接着就要做什么?

统治者当务之急就是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统治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分封人员

依据

内容

目的

一.分封制的意义:

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二、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

2、作用

军队刑法:

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

礼仪教化:

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东周: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

《春秋》

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

(一)、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

(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

目的:

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

(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

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

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

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

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

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著名的合纵家:

秦国的张仪

著名的连横家:

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石木骨蚌

耒、耜、蚌镰

廉价;

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

青铜坚硬,比较容易断

耙、镰、锸、锄、铲等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

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韩国——申不害;

齐国——邹忌;

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

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措施分类

变法的具体措施

富国措施

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

强兵措施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

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

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以秦为例:

商鞅变法后有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

封建制度

封建性质的改革

原变法后

统治阶级:

奴隶主地主阶级

政治制度:

分封制县制

土地所有制:

公有制私有制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孔子

1、伟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

仁:

“仁者爱人”:

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思想上

礼:

“克己复礼”:

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以礼治国

2、伟大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代表言论:

《论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

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各个国家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纷纷采用不同学派的治国学说,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

1、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2、各国竞相改革,重建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需要。

3、各学派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见解。

4、私学的兴盛,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1.百家争鸣在历史上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相互争论和批判。

都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的相互争论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用整个封建时代。

成为中国人思想文化的风格。

2.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比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

「九流」指的是:

(1)儒家:

孔子(丘)、孟子(轲)、荀子(况);

(2)道家:

老子(李耳)、庄子(周);

(3)墨家:

墨子(翟);

(4)法家:

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

(5)名家:

公孙龙、惠施;

(6)阴阳家:

邹衍;

(7)纵横家:

苏秦、张仪;

(8)杂家:

吕不韦;

(9)农家:

许行。

「九流」加上小说家(青史子等),是为「十家」。

另尚有兵家(孙武、孙膑)等。

第11-12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1、都江堰修建的原因运输、防洪、灌溉

2、修建的时间、国家、国君战国时期秦国秦惠文王

3、修建者李冰(蜀郡太守)父子

4、都江堰的结构及其各自的功能

宝瓶口引水工程

分水鱼嘴内江:

灌溉外江:

分洪

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5、历史意义(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第13课秦统一六国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中国的背景和原因: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商鞅变法,秦的兴盛,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攻势。

(公元前260年秦PK赵)

2、秦的统一

时间:

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阳

开国皇帝:

秦始皇嬴政

秦灭六国的顺序:

前230年——灭韩国前228年——灭赵国前225年——灭魏国前223年——灭楚国前222年——灭燕国前221年——灭齐国

统一中国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3、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3)、秦朝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秦的灭亡

1、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和兵役2.繁重的赋税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暴政

2、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公元前209年

直接原因:

戍边遇雨,受阻误期

主要原因:

秦王朝的暴政

起义地点:

大泽乡

领袖人物:

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建立政权:

张楚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继陈胜吴广之后的反秦斗争

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刘邦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四、楚汉战争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结果:

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刘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羽——四面楚歌

统一(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灭亡(公元前206年)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秦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皇权进行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华夏族的发展。

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灭亡却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王朝。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专制主义:

(君臣关系)

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集国家权利于一人手中,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对地方管辖的行政制度。

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中央的管辖和指挥

君主专制必定是中央集权(突出表现在封建社会);

但中央集权不一定是君主专制

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长城

东—辽东,西—临洮,全长一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秦朝巩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的表现。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文明悠久文化的象征。

焚书坑儒

1、“书”指的是什么书?

“儒”指的是哪些人?

“书”—秦国以外各国的史书、《诗》、《书》、百家著作

“儒”—方士、儒生

2、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3、焚书坑儒的影响:

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使古代文化遭受巨大的损失

主要内容

作用及影响

政治

废分封,立郡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P69

经济

文化

车同轨,修驰道;

书同文—(小篆、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军事

御匈奴,北筑长城征南越,开凿灵渠

是秦朝巩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的表现

思想

加强了思想统治;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细想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仅巩固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也标志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初步建立起来。

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功:

(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过:

(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统治残暴的暴君。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建立“大一统”

秦始皇统六国,称皇帝设三公,废分封立郡县,地方权集中央,车同轨书同文,统货币度量衡,筑长城开灵渠,焚诗书坑儒生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

创建者:

刘邦—汉高祖

长安

秦的速亡,使西汉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废除苛刻暴虐的刑法,“与民休息”,以德化民,实行休养生息,统治才能稳固。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而且饱受争议的皇帝,历史上经常以秦皇汉武并称。

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行一系列推进“大一统”局面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疆扩土;

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等等。

同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而且沉迷神仙方术。

汉初“休养生息”——道家思想(黄老思想)

运用道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作用:

国力强盛,出现“文景之治”

削弱封国势力——推进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1.必要性:

汉初的分封制度,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2.措施:

推恩令

内容:

P75页

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主父偃

汉武帝时大臣。

今山东临淄人。

出身贫寒,通晓《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在齐受到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拜为郎中。

后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比较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局势和“推恩令”颁布后的结果,“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

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削弱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强化监察制度

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职能:

用以加强对京师百官、皇族和郡国官吏的监察

加强中央集权

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对天子不利;

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

用儒家思想治国,既能体现皇上的仁慈,又能教化百姓。

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皇帝乃天子,奉上天之命统治人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下臣民听命于皇帝。

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将受到上天的惩罚。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进大一统的思想文化措施

1.背景:

国力强盛,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直接原因:

1.秦朝法家思想的失败2.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统一

3.具体措施:

1.任用精通儒学的人为官2.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推荐贤良)3.大力推广儒学教育,设立太学、官学

4.作用: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文化专制的体现

汉武帝大一统

物质基础: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

第16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