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高一数学《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优秀说课稿范例Word格式.docx
《高中数学说课稿高一数学《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优秀说课稿范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说课稿高一数学《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优秀说课稿范例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能力目标:
①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类比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而且能够运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分析理解事物。
3.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对圆锥曲线来说,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而学生对渐近线的发现与证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渐近线的发现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应用极限思想导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这样处理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其中,学生也易接受。
因此,我把渐近线的证明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我把渐近线和离心率这两个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方法
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双曲线方程推导、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可以与其类比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得到类似的结论。
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得到的结论应该让学生自己得到,凡是难度不大,经过学习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建立信心,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我们常利用它作出双曲线的草图,而学生对渐近线的发现与证明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从已有知识出发,层层设(释)疑,激活已知,启迪思维,调动学生自身探索的内驱力,进一步清晰概念(或图形)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题的选备,可将此题作一题多变(变条件,变结论),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开拓其解题思路,使他们在做题中总结规律、发展思维、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二).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过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来回顾这些知识点,对学习的旧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利用多媒体工具的先进性,结合图像来演示。
2.观察、类比
这节课内容是通过双曲线方程推导、研究双曲线的性质,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可以与其类比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首先观察双曲线的形状,试着按照椭圆的几何性质,归纳总结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一般学生能用类似于推导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得出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只会看图,也要会从方程的角度来解释,抓住方程的本质。
用多媒体演示,加强学生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实轴、虚轴)、离心率(不深入的讲解)的巩固。
之后,比较双曲线的这四个性质和椭圆的性质有何联系及区别,这样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借助于类比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3.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发现、证明
(1)发现
由椭圆的几何性质,我们能较准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
那么,由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能否较准确地画出双曲线
的图形为引例,让学生动笔实践,通过列表描点,就能把双曲线的顶点及附近的点较准确地画出来,但双曲线向远处如何伸展就不是很清楚。
从而说明想要准确的画出双曲线的图形只有那四个性质是不行的。
从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反比例函数入手,而且可以比较精确的画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它的图像是双曲线,当双曲线伸向远处时,它与x、y轴无限接近,此时x、y轴是
的渐近线,为后面引出渐近线的概念埋下伏笔。
从而让学生猜想双曲线
有何特征?
有没有渐近线?
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只须研究它的图形在第一象限的情况即可。
在研究双曲线的范围时,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可解出
,当x无限增大时,y也随之增大,不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但是如果将式子变形为
,我们就会发现:
当x无限增大,
逐渐减小、无限接近于0,而
就逐渐增大、无限接近于1(
);
若将
变形为
,即说明此时双曲线在第一象限,当x无限增大时,其上的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比1小,但与斜率为1的直线无限接近,且此点永远在直线
的下方。
其它象限向远处无限伸展的变化趋势就可以利用对称性得到,从而可知双曲线
的图形在远处与直线
无限接近,此时我们就称直线
叫做双曲线
的渐近线。
这样从已有知识出发,层层设(释)疑,激活已知,启迪思维,调动学生自身探索的内驱力,进一步清晰概念(或图形)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就可以引导学生探寻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让学生同样利用类比的方法,将其变形为
,由于双曲线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只研究第一象限向远处的变化趋势,继续变形为
,可发现当x无限增大时,
逐渐减小、无限接近于0,
逐渐增大、无限接近于
,即说明对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远处的点与坐标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比
小,与斜率为
的直线无限接近,且此点永远在直线
下方。
其它象限向远处无限伸展的变化趋势可以利用对称性得到,从而可知双曲线
(a0,b0)的图形在远处与直线
无限接近,直线
(a0,b0)的渐近线。
我就是这样将渐近线的发现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应用极限思想导出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2)证明
如何证明直线
是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呢?
启发思考①:
首先,逐步接近,转换成什么样的数学语言?
(x→∞,d→0)
启发思考②:
显然有四处逐步接近,是否每一处都进行证明?
启发思考③:
锁定第一象限后,具体地怎样利用x表示d
(工具是什么: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启发思考④:
让学生设点,而d的表达式较复杂,能否将问题进行转化?
分析:
要证明直线
(a0,b0)的渐近线,即要证明随着x的增大,直线和曲线越来越靠拢。
也即要证曲线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
|MQ|越来越短,因此把问题转化为计算|MQ|。
但因|MQ|不好直接求得,因此又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求|MN|。
启发思考⑤:
这样证明后,还须交代什么?
(在其他象限,同理可证,或由对称性可知有相似情况)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探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发现及证明过程。
(3)深化
再来研究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方程就会变得容易很多,此时可利用类比的方法或者利用对称性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即为
这样,我们就完满地解决了画双曲线远处趋向问题,从而可比较精确的画出双曲线。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渐近线实质就是双曲线过实轴端点、虚轴端点,作平行与坐标轴的直线
所成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数形结合,来加强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理解。
4.离心率的几何意义
椭圆的离心率反映椭圆的扁平程度,双曲线离心率有何几何意义呢?
不难得到:
,这是刚刚学生在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时就可以得到的简单结论。
通过对离心率的研究,同样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渐近线的理解。
由等式
,可得:
,不难发现:
e越小(越接近于1),
就越接近于0,双曲线开口越小;
e越大,
就越大,双曲线开口越大。
所以,双曲线的离心率反映的是双曲线的开口大小。
通过对这些性质的探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双曲线图形与这些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的作出双曲线的图形。
5.例题分析
为突出本节内容,使学生尽快掌握刚才所学的知识。
我选配了这样的例题:
例1.求双曲线9x2-16y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顶点和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离心率。
选题目的在于拿到一个双曲线的方程之后若不是标准式,要先将所给的双曲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后根据标准方程分别求出有关量。
本题求渐近线的方程的方法:
(1)直接根据渐近线方程写出;
(2)利用双曲线的图形中的矩形框架的对角线得到。
加强对于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应用和理解。
变1:
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顶点和焦点坐标、渐近线方程、离心率。
选题目的:
和上题相同先将所给的双曲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后根据标准方程分别求出有关量;
但求渐近线时可直接求出,也可以利用对称性来求解。
关键在于对比:
双曲线的形状不变,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改变,它的那些性质改变,那些性质不变?
试归纳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小结列表)
变2:
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且经过点(
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选题目的
:
在已知双曲线的渐近线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已知信息求解双曲线的方程。
方法1:
分焦点在x轴,焦点在y轴分别求解;
方法2:
确定点所在的区域,定方程的形式,然后求a、b。
深化知识,加强应用,使知识系统化。
6.课堂练习
课本P113练习1.2,让学生自己练习,熟悉并运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解题,加强应用性。
7.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尤其是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及其“渐近”性质的证明,并能简单应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总结(学生填表归纳)。
8.课后作业
课本P113习题1.2.3,巩固并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思考:
双曲线与其渐近线的方程之间有何内在的变化规律?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以上就是我对于《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设计,希望老师们给与批评与指正!
我会不断努力,力争开拓创新,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