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021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块:

学习评价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

自我反馈

2小结:

自我小结

第5课《往事依依》(于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学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由朗读,讲书下注释的拼音标到书上,圈起自己不懂的字词。

二、集体朗读课文。

三、字词:

1、注音:

涟漪()徜徉()水浒()

水泊()停泊()浩淼()

歌咏()重读()阴晴雨晦()

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2、解释造句: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烟波浩淼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气象万千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谆谆教导

四、名句积累:

年华似流水徜徉于山水之间

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靑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五、作业:

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

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

语气优美,饱含深情。

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三、教学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4、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5、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

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

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

往事(板书)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

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点: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

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

“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

“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

数十年如一日。

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6、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

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注意:

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7、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

《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

为什么?

不能。

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

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

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

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8、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

举例说明。

举例1:

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

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2:

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谈谈感想,自我评价:

(教师稍加把握即可。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一、二

2、《作业本》

六、教后反思:

《幼时记趣》

沈复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

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

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特殊句式:

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

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

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

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1、复习:

(1)注音:

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观蚊成鹤: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

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

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八、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1.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继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

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

遭遇(多指好的)。

尘缘(yuan2):

尘世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实世界里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qionglong):

指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

此指无边的天空。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e4):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ang3yang3):

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u4):

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i1):

(武器、言语等)锋利;

锐利。

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ing2):

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an2)安详恬静。

撷取(xie2):

摘下,取下。

惆怅(Chou2Chang4):

伤感,失意。

沉淀(dian4):

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ye4):

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度:

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

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

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隙,空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前飞越细小的缝隙一样。

通幽曲径:

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

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

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

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

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

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

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分: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

‘才不呢!

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

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

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

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

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

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

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感受、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四、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

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

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①倘祥:

例句______造句____

②似曾相识:

③茫然若失:

④通幽曲径:

(2)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

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九、伟人的细胞

秦文君

教学目标: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交流的能力;

3、抽象与概括能力

4、想象与创造能力

活动设计:

1、收集、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2、小组讨论,探究主旨。

一、谈话导入:

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

……

《伟人细胞》节选自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金奖小说《男生贾里》第18章。

小说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施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

小说分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贾里三次“可歌可泣”的伟人行动;

第四部分是贾里的一次意外成功。

小说通过塑造贾里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说明一个道理:

必须从小事做起才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二、品读日记:

1、贾里画像评议。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想见见他吗?

今天,我把他请到了现场……(拿出小黑板上的贾里画像,介绍作者)。

“贾里有三个最大、最得意的细胞还没有画出来。

是哪三个细胞?

你知道吗?

”……

2、导读贾里日记:

①从日记里看出,贾里是个怎样的人?

(很自信,很痛苦)②从哪些句子看出?

该怎样读?

(导读日记……)

③评价贾里(自评;

他评,同学评)

二、抓关键句,回顾课文。

1、关键句质疑:

课文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

默读,思考:

为了做伟人,贾里做了哪几件“可歌可泣”的事?

“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指的又是哪一件事?

2、浏览课文,熟悉情节

学生浏览课文,圈点,汇报。

“可歌可泣”的行为:

(1)“仇人”变朋友

(2)追求“矮个风度”

(3)打工计划失败

“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主动要破书。

三、精读思考,探究主旨:

贾里想当伟人,有远大的理想,这决不是坏事。

遗憾的是他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行动都失败了,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贾里三次伟人计划都失败了,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贾里要实现伟人梦,还应该添加哪些伟人细胞?

(小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

贾里失败原因:

想法不当,不切实际;

不想做小事,只想一鸣惊人;

应该添加的细胞:

实现伟人之梦的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我相信,“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等优秀的伟人细胞一定会帮助贾里走上成功之路!

2、鼓励质疑: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有矛盾的地方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

小说最后有一句话,“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小说中看到,从开始到最后,贾里的变化很大。

从思想上看,他不再空想,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伟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从行动上看,他不再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开始做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主动要破书。

这说明,贾里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进步了,开始成熟了。

所以“爸爸又说贾里长大了”。

3、学生赠言:

经历了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

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贾里吧……

四、创造,拓展。

1、人都是发展变化的。

看着板书,谁能借用刚学过的数轴来表现人的两种相反的发展变化?

原点表示什么?

(人的起点)

箭头表示什么?

(人的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

刻度呢?

(表示人生的足迹)

看着这个人生的数轴,想想你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

老师赠言……

2、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3、推荐阅读《男生贾里》。

附:

板书设计:

九、伟人细胞

贾里

庸人普通人伟人

理想远大╋脚踏实地=成功

1、选择或设计一句格言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

2、完成语文《作业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