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4923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练习题.doc

《心理学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练习题.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练习题.doc

《心理学》课程练习题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二○○九年八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几部分。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动态过程。

3.一般而言,人的自觉的、清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以人的(注意)状态为基础并由此相伴随。

4.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主要包括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6.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环境的反应,这种反应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内在生理性反应)、(外在躯体性运动)和(人的言语活动)。

7.心理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道德性)原则。

8.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和(调查法)两种。

9.心理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基本形式。

10.(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选择题

1.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D)。

A.俄国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心理现象又被称为(B)。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心理规律    D.个性心理

3.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B)。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B.实验法C.经验总结法D.调查法

5.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是(D)。

A.控制变量B.因变量C.反应变量D.自变量

6.强调研究个体意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B)。

A.构造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人本主义心理学

7.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的原因。

他用的是(B)。

A.观察法B.调查法C.测验法D.实验法

三、判断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

(×)

2.心理现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

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

(√)

4.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写成了最早的心理学专著《灵魂论》,它同样可以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5.心理学的研究有其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主要的不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而是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

四、论述题

学习心理学对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何意义?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及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

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心理年龄特征:

在人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填空: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主观性)。

4.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5.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6.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

7.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点等的差异,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独特)性。

三、选择题

1.(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D.灵魂论

2.(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B.客观现实C.人际关系D.社会生活条件

3.对于动物中的“母亲印刻”以及印度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学会人类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等两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的观点是(A)。

A.个体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B.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论

C.环境决定论D.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论

4.(B)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

A.客观现实B.实践活动C.心理规律D.社会生活条件

四、判断题

1.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

(×)

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

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检验人的心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

5.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明: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凭人的主观臆测去反映客观现实。

(×)

6.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的,不应带有具体人的个别特点。

(×)

7.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客观现实作为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

因而,只有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

五、简答题

1.“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放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人的环境必须是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必然不能建立起人的心理。

2.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

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因素。

六、实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

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七、论述题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第三章心理状态

一、名词解释:

心理状态:

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品质。

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

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故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填空题:

1.注意具有三种功能,即(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2.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3.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选择性)和(集中性)。

4.(注意的分散和分心)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5.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

三、选择题:

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

A.缩小B.增大C.没有变化D.变化不显著

2.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三种注意都不是

3.这个东西我鼓起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他一拿到手却豪不费力就看懂了它。

就他的注意来说,属(C)。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三者综合

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B)。

A.分配B.分散C.转移D.广度

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D)。

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

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B)的重要因素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在(A)方面的一个品质。

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

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

四、判断题

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

(×)

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

(×)

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

(√)

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

(√)

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

(×)

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

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

(×)

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

(×)

10.由于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

(×)

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

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

(×)。

五、简答题:

1.课堂上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课堂上造成学生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

答: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淡漠;

2、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不适应当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引不起学习兴趣,调动不起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启发性,造成学生学习枯燥、索然无味;

4、意志力薄弱,怕艰苦,管不住自己,缺乏控制注意分散的能力;

5、师生关系不融洽;

6、教室内外的干扰;

7、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分散学生注意。

第四章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