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904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图教育历史百日冲刺第三周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

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

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

特点

地位

成就

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铁:

东汉的水排;

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

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表现

商业繁荣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商业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

空前繁荣

交子;

商税成为主要财源;

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出现商业名镇;

话本、词的盛行;

《清明上河图》

国际商业大都会:

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

泉州

明清

城镇商业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

长途贩运贸易;

著名商帮:

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

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

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

b、城市:

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时间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d-19c中期

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

工厂

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中后期-19c末20c初

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垄断组织

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

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背景

措施

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

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

出现“滞涨”现象

减少国家干预

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必要性)

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

(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重点

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

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

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

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

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

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

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

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

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