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8991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2001年12月第2版)第149页比较杜甫和白居易诗歌风格异同中有“白诗明快浅显,立意巧妙”的内容;

第152页《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参考答案]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2.分析积极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反复等。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的就是双关;

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写道: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先用设问,后用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绵长久远的愁思。

分析修辞手法,就是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经典试题]苏轼《海棠》诗的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007年重庆卷)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解题思路]诗人月下观赏海棠,犹嫌不足,更持烛赏花。

可静夜中只怕花也要睡着了,让“我”点起高大的红烛,照着美丽和海棠醒来吧。

一个“睡”字,将海棠拟人化。

  [参考答案]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喻人。

  3.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

阅读古代诗歌,评析诗人炼字炼句技巧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

  [经典试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解题思路]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

或者用以翻出新意,或者借以增添情趣,或者靠它增强形象性,或者关乎诗意的精确。

本诗“穿”“坐”二字主要起到了生动、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技巧二:

注意意象,把握形象

  1.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两个方面。

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则是抒情主人公。

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思想感情)和客观之象(人和物的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

  意象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所以作品的形象应该包括人物、景物、意象、意境。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

但此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

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题思路]鉴赏这首诗,首先要了解“折柳”的意象,知道它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中的“柳”皆有此意。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一是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古人善于借助景物表达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应了解下面一些传统的审美习惯:

望月怀远。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伤春悲秋,如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或因见秋而思乡,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苏轼的《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折柳送别,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还有“竹菊梅兰”赞誉高洁品性的君子,“燕子分飞”寓意夫妻分手,“杜鹃啼血”渲染环境凄凉,“蝉鸣”表明品性高洁等。

  二是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

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经典试题]《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分析。

(2006年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这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送别诗。

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技巧三:

发现作者观点,触摸诗人灵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表现为:

①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作品的主旨;

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③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实际来看,一般涉及①②两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不涉及第③方面的内容。

  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分析、评价的切入点有:

  1.从诗题入手

  诗歌的题目往往会标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经典试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解题思路]如果不看诗题,会以为此诗是写将士们勤苦训练,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

但结合诗歌的题目看,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从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入手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对生活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

古诗鉴赏题中的注解有时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我们要学会关注。

  3.从把握诗歌的情感入手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与观点。

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

  [经典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解题思路]结合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

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

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参考答案]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4.从辨析用典入手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

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取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从涵咏诗歌的意境入手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

因此,体味涵咏诗歌的意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经典试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004年福建卷)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解题思路]题目设置在三、四句,但一定要从全诗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在清秋的夜里,“无眠”直到“欲三更”,为什么会“夜久无眠”呢?

“无眠”时只有蜡烛相陪,“烛花”剪了一遍又一遍,前两句中已透出“孤寂”的意思。

第三句写铺满床的月光着一“凉”字,在写天凉的同时,更渲染了作者此时的孤凉心境。

此时抬眼望月,看到的月光却是从“缺处”看到的,明亮、清冷,从缺处漏过来的月光反而更增添了心境的孤寂。

把握作者感情之后,需找出使用的修辞,看看通过哪些意象来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技巧四:

使用专用术语,鉴赏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之说。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是静景,“清泉流”是动景,两句动静结合,描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月夜图。

另外还有细描、白描、细节描写等。

  抒情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

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经典试题]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

):

沙漠。

练:

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解题思路]全诗意象的对比有:

远近对比(“暮雨边城”与眼前“芦笋”)、高低对比(“飞雁”与“暮雨”)、动静对比(“边城景色”与“大漠景色”及“铃声”与“大漠”)、抑扬对比(“暮雨边城”与“芦笋初生”)。

全诗的虚实对比有: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铃声实写,驼队虚写;

铃声驼队是虚,往昔商队是实。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后面文所举《小斋即事》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作者的“直”“方”之志;

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有对比、烘托(映衬)、反衬、抑扬、想象、联想、照应、铺垫、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不一而足。

其作用有: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经典试题]《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007年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

yǐ):

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义。

③有:

得到。

④掇(duō):

摘取、拾取。

⑤捋(luō):

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xié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解题思路]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

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

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

兴,是一种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的创作手法。

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参考答案]赋(以赋为主,兼及起兴)。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经典试题]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棋盘。

  [解题思路]答此题,关键是理解诗意,看清诗句间的意义和结构关系。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