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893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钓鱼岛事件对中日经济影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由于日本政府的“购岛”闹剧,不仅中国国内多地出现了民众的游行抗议等活动,更掀起了抵制日货的浪潮,日本的商品和服务在华遇冷:

国内多家旅行社暂停赴日旅游业务;

日系家电销售额整体大跌;

松下、佳能、狮王等日企在中国的工厂不得不暂时停工。

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密切,此番在经济领域的较量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对两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中日贸易特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

经过多年演进,中日双边经贸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双边经贸日益增强的黏合度,牵动近年来中日互换货币、互买国债等金融合作,中日双方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加深。

从统计上看,中国从日本进口金额排在前五位的商品为机电和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贱金属及其制品、光学和医疗等仪器设备、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

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已成为中国对日本出口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

此外,另外一个趋势也逐步凸显: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日资企业不断提高在华采购零部件比率,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产业结构升级。

一台在中国生产的丰田汽车,其中90%左右的零部件由中国工厂生产,余下的核心部件才由日本原装进口。

[2]

首先,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进口市场和主要的出口来源,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比较高。

从2011年数据来看,日本对外出口的20%是面向中国市场。

其次在日本的对华贸易中,机械设备等和投资相关的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比较高。

对华机械设备出口占日本对外机械设备出口的三成左右。

此外,日本最近几年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这个增长主要依靠面向中国,或者说是面向亚洲地区出口带动。

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对整个日本对外出口增长速度贡献率在36%左右,特别是年均增长速度。

日本从2000年到2011年期间对外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其中有接近1.6%的增长是源于对华出口增长的拉动。

所以对华出口增长也是带动日本整个出口增长不容忽视的因素。

第四个特点是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尤其是面向中国的对外投资在日本整个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是明显上升的。

根据日本的统计,日本在海外有1.8万家法人企业,其中在中国和香港地区设立的就有5000多家。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和中国作为对外投资的目的地,在日本的对外经济关系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三个方面的确积攒了较为突出的实力:

其一为中国所持有的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其二为中国持续增加的对外投资;

其三为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部市场。

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发挥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庞大的国内市场,的确可以成为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和外交问题时的一个重要优势因素,最佳下手点往往是对中国的出口大项,且存在一定竞争的行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对对方经济的压力,亦可以减少对本国经济的损伤。

在日本经济和企业界,最近几年来,随着非经济领域争端的不时出现,从“靖国参拜”到“渔船冲撞”,从“南海争端”到钓鱼岛“国有化”,日本企业经历数次波折后,没有对日本政界施加积极影响,而只是采取有进有退的战术——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即“中国+1”方案,在中国投资的同时,投资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分散风险。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新劳动合同法、两税合并等政策因素,加上土地和租金因素,增加了部分日本企业将投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可能性。

三、钓鱼岛事件对中日贸易影响

过去十年间,中日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3400亿美元。

目前,中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近十年来,日本对华投资额一直保持在年均50亿美元的较高水平,其中2011年为63亿美元。

如果发生争端,那么双方均会蒙受损失。

具体表现如下:

1.双边贸易萎缩,两国均受冲击

2012年前三季度,中日贸易额规模为248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

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1363亿美元,同比下降6.5%;

对日本出口1125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4.5%,但明显低于同期中国对外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4%的速度。

双边贸易的萎缩,对中日两国均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首先,日本经济受到的直接冲击会更加明显。

中国出口中“日本部分”占比逐年下降,由2006年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

同期,日本出口中“中国部分”占比却逐年上升,从11%左右上升到近20%(图1)。

现在,中国又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国。

2011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1946亿美元,占其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高达23.6%;

对中国贸易顺差463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0.8%。

同时,日本经过对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市场出口然后再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份额也很大,即迂回出口估计约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0%。

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要更大一些。

另外,日本的许多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均依赖于从中国进口,比如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就高达90%以上。

与中国的外交和外贸遇冷,对日本经济增长,以及工业企业生产必将带来不利影响。

 

图1中日两国贸易关系

其次,中国产业受到的贸易冲击也不容小觑。

在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域,日本占据着关键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设备主要供应者的地位,比如,日本电子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日本企业还供应了全世界50%以上的半导体硅晶圆。

日本出口中国的货品中,中高端及高科技产品较多。

近几年,中国自日本进口主要集中在电机、机械、金属/非金属制成品(如特钢等),以及化学制品等,几项合计已占中国自日进口总额的近70%。

此外,从加工贸易的比重角度来看,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中,用于中国本土市场消费的只有50%,大部分在中国加工完成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

因此,中日贸易的争端必将对中国企业的收入、利润以及相关产业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造成较大影响。

图2中国进口日本产品的结构

2.阻碍两国金融合作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加强了合作。

去年底,双方开始启动互购国债,同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今年7月,两国又计划扩大中日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扩大幅度为30亿美元,以促进中日两国货币的直接交易。

如果政治争端持续升级,不仅会导致区域金融、货币合作的停滞,而且对区域金融稳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目前日本债务处在历史高位,占GDP比重已经达到2倍,赤字率接近10%。

这意味着日本每年都需要借入相当于GDP10%的资金才能维系下去。

中日两国的金融合作对日本的经济金融稳定意义尤为重大。

当然,中日金融合作如果停滞,对于中国的货币国际化、汇率制度改革也有一定影响。

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受到一定影响

近些年来,日本对华投资持续增加。

201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63亿美元,高于美国的24亿美元、韩国的26亿美元和德国的11亿美元。

目前,日本在华企业大约2万家,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的中国就业人数近1000万人。

不过,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加上土地和租金因素,增加了部分日本企业将投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可能性。

中日间非经济领域争端——从“靖国参拜”到“渔船冲撞”,再到钓鱼岛“国有化”——演变成了部分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的加速器。

一些日本企业已经采取所谓的“中国+1”方案,即在中国投资的同时,投资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分散风险。

有统计显示,日本对包括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额迅速上涨。

今年前八个月日本对越投资43.3亿美元,占外商对越投资总额的51%。

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日本企业在华投资意愿,最终损害国内相关地区的经济和就业。

当然,日本企业投资减缓的影响仍然可控。

一方面,2011年日本对华投资仅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4%,相对规模较小。

另一方面,准备撤离的日本企业,多是长期以中国作为其廉价生产基地,它们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最为敏感。

而更多日本的企业,特别是以生产汽车和电子产品为主的日本企业来说,中国具有销售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双重效用,仍需长期投资,撤资的可能性较小。

4.在华日资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中国是日本汽车产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日本在中国的汽车销售量一直在外贸汽车品牌中占据领先地位,总体份额在20%左右。

2012年4月以来,日系汽车在华销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整体而言,9月份日系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41%,三大日系车企,丰田、日产和本田销售量同比分别下降48.9%,35.3%和40.5%,近期累计减产至少1.4万余辆,日系在华车企因减产而产生的损失约2.5亿美元。

而同期德系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近14%,美系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5%。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日本若因此错过抢占市场份额的有利时机,甚至失去大部分原有市场份额,中国本土汽车厂商以及美欧厂商很快就能填补空缺,对于日本汽车产业来说损失将是巨大的。

同样,日本电子产业也非常倚重中国市场。

在钓鱼岛事件升级以后,日本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也开始下滑。

今年7月到9月期间,夏普彩电的市场份额由8.8%下跌到4.7%,索尼的份额由5.9%下跌至4.4%,松下的份额已跌至0.4%,而东芝、三洋等日系家电品牌的占有率都跌至1%以下。

这对日本电子产品厂商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图3各国品牌汽车在华市场份额

5.日本旅游服务业遭遇冲击

长期以来,日本是颇受中国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据日本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中国赴日游客人均消费16万日元,是其他国家在日本人均消费8万日元的两倍。

日本外务省表示,今年7月向中国旅客发出12.99万份签证,而8月份发放的签证数量已降到10.97万份,下降超过15%。

十一黄金周期间,内地多家旅行社日本旅行团取消,航空公司赴日航班暂停,6万多张预订机票被旅客取消,中国民众赴日旅游意愿大大削减。

由此看出,即使中国不进行对日经济制裁,中国民众发自内心的对日本产品和赴日旅游的抵制,也将对日本经济带来影响。

[3]

四、经济战代价沉重

中国在中日双边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若中国真的进行所谓的贸易制裁,减少中低端产品向日本的出口,则东盟国家等竞争者随时可以替代中国,日本并不会真正受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抵制的是中国工厂,损害的是中国工人的福利。

“经济反制损人一千,自损八百。

2012年前三季度,中日贸易额规模为248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

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1363亿美元,同比下降6.5%;

双边贸易的萎缩,对中日两国均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4]

目前,日本在华企业大约2万家,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的中国就业人数近1000万人。

一些中国地方政府的官员也不赞成所谓"

抵制日货"

的呼吁。

他们担心这种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会导致部分比较敏感的日企加速撤离中国,并让在华日企投资意愿降低,这将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受损害的将是相关地区的经济和就业。

在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经济是靠抵制而获得成功的,中国、日本都不例外。

从外贸结构来看:

日本对华主要出口机电、运输工具和金属制品,中国对日主要出口机电、纺织品、化工和农产品。

日本对华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强,美、德甚至韩国随时可以填补日本的在华市场份额,但日本要寻求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的替代进口,则难度较大。

双边贸易中机电产品的实质是加工贸易,对日方的影响大于中方。

运输工具行业更是如此。

化工及原料行业涉及环境保护和污染物迁徙,同样受损较大的也将是日方。

但在纺织品等领域,中方承受较大损失。

五、中日贸易展望及对策

为防范中日政治外交争端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需要做好相关的预案:

第一,主动应对,积极布局化解危机。

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力争在可能出现的危险局面中掌握最大的主动。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律,通过外交途径强化法理拥有权。

同时,加大对于海洋权益的武装力量部署和对钓鱼岛等领海的常规化巡检,争取实质控制权。

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中日双方的沟通,搁置争端、求同存异,实现共赢。

第二,积极开展替代战略,降低经济冲击。

由于我国大量从日本进口中间产品,中日企业之间形成了跨国的产业链,因此贸易争端有可能会影响以这些中间产品为基础的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增加企业成本、降低生产效率。

同时,不利的政治和投资环境可能会影响相关日本产业在华的投资,甚至一些日资企业将会迁出中国。

为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一是要积极寻找工业中间品的替代渠道;

二是要扩宽外商投资的规模。

鉴于欧美各国仍陷于经济困局之中,特别要争取和欧美各国的合作,在高新技术产品引进、经贸合作上不断深化,实现双赢。

第三,加强多边合作,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

政治争端也会影响两国的金融深化与合作。

为防止中日金融合作停滞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考虑加强与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金融合作,和东盟、韩国等国一起促进亚洲债券的市场建设,并推动彼此间的货币互换、股权投资等合作。

积极考虑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货币直接交易,支持新加坡、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等等。

第四,推进结构转型、实现内生性增长。

从长期来讲,中国应加快扩大内需的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逐渐降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

与此同时,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鼓励本土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在高科技产品上的竞争力。

降低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度,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根本转变。

针对钓鱼岛事件导致的中日两国经贸冲突,我国银行业也需要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做好相应的预案:

一是对相关日资企业进行评估,防范撤资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是密切关注汽车、电子产品等容易受到波及行业的情况,尽早向国内客户提出预警,并提供相应金融服务;

三是关注金融市场动向,积极利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等产品规避可能出现的汇率异动。

第五,着眼亚太大棋局。

中国位于一条复杂的生产链的中间部分,这条生产链包含了韩国、日本,同时也包含了东南亚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

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对于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目前钓鱼岛问题导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国间包括经贸往来在内的各方面合作。

亚洲的潜力并不仅仅是几个国家各自发展的简单叠加,还在于泛亚地区整合所带来的好处。

事实上,亚洲是一幅由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经济模式和不同市场组成的“赛克镶嵌画”,画面的元素包括日本企业的创新优势,中国国企的改制,韩国的家族企业,越南、缅甸、泰国等崛起的制造业,印度尼西亚的自然资源,印度的服务业和技术人才,等等。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取决于中日韩联手打造一个区域内最终消费市场,在这一进程中,彼此的关系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非互相取代。

[5]

【参考文献】:

1、钓鱼岛事件对中日两国经济的影响.《月度观察》.2012年第11期.

2、日本经济压力重重中日经贸面临考验.《中国经济新闻网》.2012年10月08.

3、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尖锐化.《人民日报》.2012年11月07.

4、风暴眼中的中日贸易.《中国经济新闻网》.2012年9月21.

5、钓鱼岛危机波及中日经贸关系.《财经》.2012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