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38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抚州七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记述

出处

若遇天景噎(阴暗)霾,夜色瞑黑,又不能辨方向……或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方向。

曾公亮(999年-1078年)《武经总要前集》

方家以磁石面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沈括(1031年-1095年)《梦溪笔谈》

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徐兢(1091年-1153年)《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A.航海确定方向主要依靠指南针

B.北宋指南针的制作技术非常精细

C.宋时比较普遍使用指示方向仪器

D.唐朝时指南针已经用于海上航行

【答案】C

【解析】《武经总要前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沈括记载都是北宋时期使用了指南针,说明指南针在北宋时期已经普遍使用,C正确;

A中主要依靠说法绝对;

B中制作技术处理没有直接体现;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士北宋时期,D错误。

5.商鞅正式变法前夕,发布告示:

有谁能把这根木条(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的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

“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当时的黄金指的是黄铜)。

可见商鞅

A.十分重视金钱在变法中的作用

B.认识到官民对变法执行力的重要性

C.希望变法获得各个阶层的支持

D.极力树立自己在秦国官民中的威信

【解析】商鞅变法时期使用“城门立信”的主要目的是树立诚信,取信于民,显然商鞅认识到官民在变法中的重要性,B正确;

A中金钱说法错误;

C中各个阶层说法错误;

D中树立威信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6.“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秦人对商鞅变法如此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损害了秦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遭到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

C.刑罚过于严酷,人们深受其害

D.使各个阶层受到很大冲击

【解析】“秦人不悦”“秦人不怜”说明商鞅变法触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

所以导致秦人不喜欢,故D正确;

商鞅变法是冲击不是损害大多数人利益,A错误;

贵族反对只是一部分,B错误;

C表述只符合材料中部分人的特点。

7.《隋书·

礼仪志六》记载:

后(北)魏天兴六年,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旧制。

……及至熙平二年,太傳、清和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

据此可知北魏服饰改革的目的

A.是为了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方便

B.主要是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明

C.仿效汉族礼仪,区分身份等级

D.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平等

【解析】“各依品秩,以示等差”说明孝文帝服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区分身份等级,C正确;

A不符合材料中主旨;

B中先进文明不是主要目的;

D中民族差别说法绝对,排除。

8.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女子受露田二十亩;

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

……土地不准买卖;

奴婢授田数量和办法同农民相同。

据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

A.提高了奴隶的经济地位

B.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确立了新的土地国有制

D.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

【解析】“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说明对于青壮年进行分田较多,对于年龄较大的就不予以分田,说明均田制注重年龄分田,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

奴隶不再分田的范围,A错误;

B中消灭说法错误;

均田制并不是确立新的土地国有制,C错误。

9.下图展示的是某种风格的绘画。

这种风格绘画兴起的背景是

A.畜牧业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兴起

C.“文人画”的兴起

D.山水画的繁荣

【解析】图中两幅图反应的是风俗画,该绘画受到市民阶层兴起的影响,B正确;

A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思想;

文人画又叫士大夫画,属于贵族文学,C错误;

D不符合绘画主旨,排除。

点睛:

本题是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

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图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图片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0.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理财”,“理财”的基本原则是“民不加赋丽国用饶”。

通过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可知其“民不加赋”指的是

A.不增加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

B.不增加所有“民”的赋税负担

C.不改变以前的各种赋税制度

D.通过官办工商业解决政府财政

【解析】“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不同程度减免农民的负担,可见“民不加赋”是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A正确;

B中所有说法绝对;

C中不改编说法错误,王安石变法是改变过去的税法;

D说法不符合王安石变法宗旨。

11.免役祛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

具体内容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户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政府再用收取的钱雇人服役。

这项措施实施的前提是

A.农村的自耕农队伍稳定

B.城市市民队伍的人数壮大

C.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

D.放弃以前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户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政府再用收取的钱雇人服役”属于免役法,该法的前提条件要国家和市场有足够的货币,也就是商品货币必须发达,否则无法实施,C正确;

A与商品货币没有直接关系;

市民队伍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一直没有改变,D错误。

12.京剧的脸谱都有特定的含义,各种不同的脸谱展示了角色的忠贞、正直、阴险、稳练、枭勇、骁勇、暴躁等不同的个性。

普通百姓特别是没有文化的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戏剧(如京剧),而戏剧对角色的褒贬又转变为或者引导了百姓的是非观和价值标准。

这表明京剧角色的脸谱化

A.导致了普通百姓价值观形成

B.不利于观众对京剧的欣赏

C.固化了普通百姓的思维模式

D.对普通百姓的言行影响很大

【解析】京剧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符合民众心理,“普通百姓特别是没有文化的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戏剧”的信息说明京剧对于民众言行影响较大,D正确;

A中价值观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B中不利于京剧欣赏说法绝对;

C中固化思维说法绝对。

13.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国军队交战时,往往出现大量民众就地观战的现象;

许多民众还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和粮食。

由此可知

A.民众生活非常贫困

B.满汉矛盾日益尖锐化

C.民众国家观念谈薄

D.英军行动没有侵略性

【解析】民众观战,对于国家战争的不予理睬,说明当时民众的国家观念极为淡薄,C正确;

A不是材料论及的主旨;

材料没有说明百姓是满族,B错误;

英军属于侵略军,D错误。

1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其强调不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而受到后世的强烈批评。

但是,当时洋务派提出这种指导思想除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外,还有一种策略性考虑。

“策略性考虑”主要指的是

A.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

B.打消西方国家的疑虑

C.促进中学西学的融合

D.适应清政府财政困难

【解析】洋务运动受到当时顽固派的反对,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显然抨击顽固派放弃中体的说法,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A正确;

洋务运动属于国内改革运动,与外国无关,B错误;

C中西融合说法错误;

洋务运动属于学习器物层面,与政府财政关系不大,D错误。

15.儒家经典自汉代以来就存在今文经(汉代通过儒生回忆用隶书书写的经书)与古文经(用秦统一文字前的字体书写的经书,这种经书的最早版本据持有者称是孔府墙壁中发现或者有人冒死保存下来的)之争。

到清末,争论再趋激烈,康有为认为古文经是伪造的。

康有为的看法

A.纯属政洽变革需要

B.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C.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D.是欺骗知识分子的

【解析】秦朝统一之前没有固定的书写文字,所以古文经(用秦统一文字前的字体书写的经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康有为说古文经是伪造的有一定的道理,C正确;

政治变革需要的是《新学伪经考》,A错误;

B中完全站不住脚说法绝对;

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16.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过程中,严复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指出:

"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

”严复这段按语旨在

A.阐释中国的国情

B.认清中国历史特点

C.强调家国的一致

D.激发民众国家观念

【解析】“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说明民众没有国家的观念,只关注家的个体,显然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D正确;

A和B不是严复思想主要观点;

家国一致思想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错误。

17.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后,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

但是,这些变法法令并没有涉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方面的内容。

这表明对此次改革

A.康、梁与光绪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不同

B.光绪帝主要是为了应付国内改革舆论

C.慈禧太后一开始就进行了直接的控制

D.维新派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解析】康有为等人倡导维新变法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颁布的措施和维新变法最初目的完全不同,故A正确;

光绪帝也是维新变法的推动者,B错误;

慈禧太后是后来干预维新变法,C错误;

D中说法显然不符合事实。

18.毛泽东等革命家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一邓小平理论。

他们能够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重大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注意吸取别国经验

【解析】“毛泽东等革命家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说明二者共同的思想特点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B正确;

A和D不是二者主要相同点;

C是邓小平理论主要特点。

19.“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这段打油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一个时期电影作品的状况。

与这种状况比较符合的时期是二十世纪

A.四十、五十年代

B.五十、六十年代

C.六十、七十年代

D.七十、八十年代

20.1999年,党和国家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这23位科学家中,有21位是留学归国人员,其中19位是解放前出国留学的,这其中大部分又是新中国初期回国的。

促使他们纷纷选择回国的主要因素是

A.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B.回国能够在科研中取得更大成果

C.对西方国家反华政策的不满

D.具有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之心

【解析】解放前由于战乱,国内环境较差,留学生纷纷出国,建国后回到国家主要说明这些留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新中国成立后回归主要是建设新中国,D正确;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1956年之后,A错误;

B说法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

C不是从爱国热情角度出发。

21.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中国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

《自然》杂志还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其中2017年6月,“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这表明播建伟

A.首先通过实验证实了量子的存在

B.首先在量子理论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

C.首先将量子理论应用于通讯实践

D.为量子理论的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说明潘建为量子论研究做出重大贡献,D正确;

A是普朗克;

B是爱因斯坦;

量子理论应用于通讯实践并不是首次,故C错误。

22.通过校伦改革,长老会议的权力大部分被分割,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转给了公民大会,司法权力转给了公民陪审法庭。

梭伦采取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日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

B.防止专制独裁

C.扩大公民权力

D.防止政治腐败

【解析】“长老会议的权力大部分被分割,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转给了公民大会,司法权力转给了公民陪审法庭”体现出雅典民主权力的分割,主要是缓和社会矛盾,A正确;

专制独裁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

公民权力显然不符合改革目的,C错误;

政治腐败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D错误。

23.亚里士多德认为,主奴的不平等亦即真正的平等;

伏尔泰强调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同时主张保护私有财产。

这表明他们提出的平等思想

A.是没有进步意义的

B.是不可能实现的

C.是带有阶级烙印的

D.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平等是奴隶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伏尔泰强调的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可见平等思想都带有等级烙印,C正确;

二人的思想均有进步意义,A错误;

二人平等思想均有实现机会,B错误;

人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24.科技进步不仅促进生产迅速发展,还会引起文学艺术的重大发展,如

A.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B.印象派美术的兴起

C.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解析】受到19世纪末光学影响下的产生印象主义,是材料最好的证明。

B正确;

A是工业革命影响下产生;

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产生;

D是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影响下产生。

25.下图所示漫画反映了

A.人类进化步伐加快

B.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C.人类进人信息时代

D.机器人将统治人类

【解析】漫画显示从古猿变成人,然后迈近信息时代的宗旨,C正确;

A不是材料主旨;

工业文明只适合漫画中部分信息,B错误;

D说法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阶级社会早期,我国出现了很多神话,其中不少是家喻户晓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等。

这些神话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的核心价值观。

西周时期,制订了较为严谨的礼制,如孝、忠、德、礼等等。

……到西汉时代,汉王朝经过反复比较和慎重选择,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文化格局。

从此,儒家就从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普通学派一跃而成为天下独尊,特别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的确立,事实上标志着中国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完全政治化、宗教化了。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材料二纵观近代1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演变过程,有两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是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从1840年到1919年,为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而告终。

从1919年到1949年,为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者交织以及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二是从内容上看,虽然“中、西、马”三者的演变各有侧重,但“西、马”基本上是处于对“中”冲击和相互冲突的地位。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内容:

以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为核心;

强调积极进取与崇尚伦理道德;

强调社会责任。

(2)变化:

由儒家一统天下到“中、西、马”三种价值观共存;

由三纲五常逐渐向人权、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博爱等转变。

原因:

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但旧的生产关系、旧的阶级依然存在,使中国成为一个生产关系复杂和阶级结构复杂的社会;

(可回答为新旧阶级并存或者阶级结构复杂)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中国有识之士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思想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中国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信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为主线”“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政治运动推动等角度分析回答。

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指导】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

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68年

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宣布正式进行改革

1869年

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1871年

成立文部省,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并重金聘请欧美教授在大学任教

1872年

颁布《固定银行条例》,正式移植欧美股份公司制度;

第一条铁路一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

1873年

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1881年

内务省发布《劝农局处务条例》,提出“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1882年

参照法国刑法,订立刑法

1883年

首相伊藤博文主持修建了豪华的“鹿鸣馆”,馆内有18个西洋式活动厅室,成为推广欧式生活的场所

1889年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1898年

参照法、德法律,颁布民事法,制定美式商法(1899年)

材料二洋务运动火事年表

1861年

曾国潘创办安庆内尔械所,任川中国工匠,仿制西式伦炮

1862年

在北京设立专门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足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

(1902年升入京师火学堂)

1865年

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制译馆;

同年,又在南京建立企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

在福州建立马尼射政局,建造军舰

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

1875年

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

创立科举将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80年

在上海建止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华的机器棉纺织厂;

同年设立南北电报局

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5年

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

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

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深铁厂矿公司

——以上材料均依据相关资料辑录而成

(1)依据材料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之处的原因及其后果。

(1)同:

都涉及教育、工业、交通、军事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异:

前者比后者涉及面广泛得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全面改革,后者只是少数几个局部方面的改革;

前者侧重于制度、体制、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的改革,后者侧重于具体的企业、学校、海军建设,很少涉及规章制度的改革。

(2)原因:

明治政府是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性质政权,并把改革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改革全面深入;

洋务运动是部分官员(实际上是封建官员)零星的改革,力度小,面窄,很难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

(只要答到双方政权性质不同即可,后果: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或者破产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近代化,并且成为亚洲强国。

(回答其他正确内容可酌情给分,但日本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等原则上不给分,因为材料体现不明显)

(1)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二两个表格信息从改革内容归纳回答;

不同从涉及面、改革的范围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原因从明治政府阶级属性以及洋务运动性质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后果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或者破产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近代化,并且成为亚洲强国”角度归纳回答。

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具体方法是:

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