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8147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反应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2)在

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体)

在氧气中燃

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

碳+

氧气

二氧

化碳

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铁丝(银白色固体)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

(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

)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

铁丝的下端为什

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

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

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分析上述几

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C“多变一”

(2)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

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

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

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

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

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

而氧化反应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

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

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

一种形式。

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

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塑料降解B.

海水晒盐

C.

自制白糖晶体D.

小食品袋内充氮气防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塑料降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

C、自制白糖晶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

D、小食品袋内充氮气防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实验设计或结论合理的是()

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可加入适量的Mg(OH)2,充分搅拌后过滤

C.CO32﹣、Na+、NO3﹣、K+四种离子可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证明该气体中不含氧气

【答案】C

试题分析:

A、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会生成氢气,与碳酸盐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氢氧化镁是不溶性碱,不会与氯化铜反应,故B错误;

C、pH=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CO32﹣、Na+、NO3﹣、K+四种离子彼此之间不会反应,也不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故C正确;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只能说明氧气的浓度小,并不能说明不含氧气,故D错误。

考点:

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酸的化学性质;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盐的化学性质;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3.华为折叠手机屏幕用到的聚酰亚肢塑料属于

A.金属材料B.复合材料C.合成材料D.无机材料

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C。

4.一块质量为3克的合金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0.1克氢气,则该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

A.铁、铝、镁B.铁、铜、铝C.锌、镁、铁D.铝、碳、镁

利用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

,计算生成0.1g氢气消耗选项所涉及金属铁、锌、镁、铝的质量;

然后根据题设的条件:

三种金属混合物3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0.1g氢气,推断出三种金属合金的不可能组成。

根据与硫酸反应时铁、锌、镁、铝分别呈+2、+2、+2、+3,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了0.1g气,所需要消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

铜、碳不与稀硫酸反应,可使合金的质量增加;

由上述需要金属的质量可知,3克铁、铝、镁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一定大于0.1克,则该合金的组成不可能是A。

故选:

A。

一定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

,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到铁在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出+2价。

5.我们在生活中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

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生活中要多使用一次性方便袋,少使用纸袋,减少树木砍伐;

B.上学往返途中,要父母驾汽车送,以保证安全;

C.利用过期的酸奶浇灌花卉,不能随意丢弃

D.为减少垃圾处理费用,无回收价值的垃圾自己家焚烧处理

A、生活中要多使用一次性方便袋,少使用纸袋,减少树木砍伐错误,会造成白色污染;

故选项错误;

B、上学往返途中,要父母驾汽车送,以保证安全错误,汽车尾气会造成污染;

C、利用过期的酸奶浇灌花卉,不能随意丢弃正确,故选项正确;

D、为减少垃圾处理费用,无回收价值的垃圾自己家焚烧处理会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错误;

C。

6.下列物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A.木炭B.烧碱C.浓硫酸D.浓盐酸

【答案】D

A、木炭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不会变质,质量不会减少,错误;

B、烧碱固体会吸收水分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错误;

C、浓硫酸会吸水质量增加,错误;

D、浓盐酸会挥发氯化氢气体,质量减小,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

故选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止食用油脂

B.农药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故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五月粽香飘万家”,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高炉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A.油脂会使人发胖,故适量食用油脂,防止病变的发生;

B.农药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故应合理使用农药化肥C.“五月粽香飘万家”,说明分子不断的运动;

D.高炉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是正确的叙述;

故答案选择D

人体的营养素、化肥与农药、分子的特征、炼铁的原理

9.为探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图I所示装置。

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放入一装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向水中加入足量物质X,搅拌。

结合图II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对硝酸钾溶液变化的推断,合理的是

①X为NaCl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②X为NaOH固体,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③X为NH4NO3晶体,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④X为浓H2SO4,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①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正确;

②NaOH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试管的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试管中无晶体析出,故错误;

③NH4NO3晶体溶液水温度降低,故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正确;

④浓H2SO4溶于水温度升高,试管中无晶体析出,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故选B。

10.某饮料的主要成分为脂肪、蛋白粉、钾、钙等。

该饮料不能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

A.蛋白质B.维生素C.无机盐D.油脂

A、蛋白粉中主要含有蛋白质,能为人体补充营养素蛋白质,不符合题意;

B、上述配料中的物质都不含维生素,该饮料不能为人体补充维生素,符合题意;

C、钾、钙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属于无机盐,该饮料能为人体补充无机盐,不符合题意;

D、脂肪属于油脂,该饮料能为人体补充油脂,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生活常识错误的是(  )

A.叶子发黄可多施氮肥

B.鉴别真假羊毛衫可用燃烧法闻气味

C.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方便使用

D.蜂窝煤比煤球燃烧旺是蜂窝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A.氮元素能使植物叶色浓绿,叶子发黄是缺乏氮元素,可多施氮肥,此选项正确;

B.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鉴别真假羊毛衫可用燃烧法闻气味的方法,此选项正确;

C.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时,燃气燃烧时,由于浴室比较封闭,氧气缺乏时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容易使人中毒,此选项错误;

D.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可燃物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此选项正确。

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和题意;

B、爆竹声中一岁除中鞭炮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粉身碎骨浑不怕中有新物质生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有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鸡蛋、脱脂奶中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

(2)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天然纤维的是_____。

A塑料保鲜膜B橡胶手套C棉布围裙

(3)洗涤剂可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功能。

【答案】蛋白质C乳化

(1)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鸡蛋、脱脂奶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

(2)塑料保鲜膜、橡胶手套是合成材料,棉布围裙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属于天然纤维。

(3)洗涤剂可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14.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x的值是_______。

(2)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答案】9CD

本题主要考察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2+7=9

(2)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元素,C和D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

熟悉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5.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原理。

(1)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

_____

(2)用含小苏打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答案】4Al+3O2=2Al2O3NaHCO3+HCl=NaCl+H2O+CO2↑

(1)铝活动性较强,在常温下即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在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铝与氧气的接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16.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BaCl2、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确定其组成,小东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钵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适量的水中,出现白色浑浊,静置后,上层清液无色;

③小心倒掉上层清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由以上实验可推断:

这包白色固体中肯定存在_________________,肯定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②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2CO3和BaCl2CuSO4和NH4ClNa2CO3+BaCl2═BaCO3↓+2NaCl

(1)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没有闻到氨味,说明一定没有氯化铵;

上层清液无色,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

(2)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小心倒掉上层清液,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那么一定是碳酸钡,因此混合物中一定有Na2CO3和BaCl2,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

故答案为

(1)Na2CO3和BaCl2,CuSO4和NH4Cl;

(2)Na2CO3+BaCl2=BaCO3↓+2NaCl.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

请回答: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写一点);

B燃烧条件的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C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_____;

D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CO2的性质是_____。

【答案】红磷量不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搅拌使热量散失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物质燃烧条件:

物质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

(1)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B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但是红磷没有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搅拌使热量散失。

(4)D实验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浓硫酸稀释必须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散热。

18.分类、类比、推理都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把化学实验按照探究目的分为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制备、探究反应条件等。

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D与______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___。

A

B

C

D

(2)已知Cl2+H2O=HCl+HClO,为了探究次氯酸HClO的漂白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①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不褪色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为了证明是HClO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________。

【答案】B、C探究物质的性质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共同作用下使红色布条褪色取同样的红色布条浸入稀盐酸,观察是否褪色

(1)D是探究氧气的性质,另外B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C是探究氢气的性质,故选BC。

(2)①干布条遇到氯气没有褪色,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

氯气遇到水后,布条褪色,说明氯气和水共同作用下使红色布条褪色。

②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稀盐酸和次氯酸,只要证明稀盐酸不能使红色布条褪色即可,故实验方法是取同样的红色布条浸入稀盐酸,观察是否褪色。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在实验室里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测得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见下表:

请通过计算回答:

加热时间/min

t1

t2

t3

t4

固体质量/g

28.0

25.4

23.2

18.4

请请通过计算回答:

实验过程中共制得氧气_____g;

当完全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___?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9.63.587.5%

(1)由题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差=28g﹣18.4g=9.6g;

(2)设:

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2)当完全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28g﹣24.5g=3.5g

(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首先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物质质量差求得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

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由氧气质量计算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