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756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多令秋暮有感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

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

中国之

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

知耻而勇?

的论断;

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

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

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

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

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

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

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

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日李绍真。

明年,徒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

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

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

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

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

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

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

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

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

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

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

彦威乃止。

彦威徙镇平卢。

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

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

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

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

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

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b.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

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c.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d.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剑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镇/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彦威德才兼备,作战能攻能守。

他前有放回抓获的俘虏,感动敌将刘知俊,从而守住邠州的事迹,后有攻破邢州打败赵太的战功。

b.霍彦威出谋划策,帮助明宗脱身。

军变之时,他劝明宗暂时答应哗变军人的要求,率兵入城,自己带兵守在城外,以为接应之力。

c.霍彦威善于纳谏,故而少犯错误。

他接受了安重诲的建议,避免落下个借机报私仇的恶名;

他倚重淳于晏,逐渐习得了君臣之礼。

d.霍彦威一心事主,死后谥为忠武。

他年少时于乱军之中被人收养,后来无论是跟随梁太祖东征西讨,还是侍奉后唐二主,都能尽心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

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

(2)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

秋江烟水空。

带斜阳、一片征鸿。

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

画桥流水东。

断肠人、无奈秋浓。

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

莲(荷花)的别名。

②题红:

即红叶题诗。

8.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

(5分)

9.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

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

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在心愿满足之后对自己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家人表现出的不仅不是同情,反而是“。

(2)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_,,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

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

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

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

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

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

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

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

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

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

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

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

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

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

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党灵敏。

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

挪,只有死。

不挪,也是死,得锯掉。

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

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

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

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

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

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

呜?

一下来了,?

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

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

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

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

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

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

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

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

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

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1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

忍不住,还是琅老张说了。

爸,你说得对,人

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痰不徐地告诉他:

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

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李白的文学造诣与谢朓

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唯一向往的人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谢朓。

他提到谢腱的时候非常多。

特别是到了谢腱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

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腱北楼》)晚年的李白,从夜郎之放被救回后,便徘徊在宣城附近,大概因为宣城是谢胱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

在李白追怀谢朓的诗中,尤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对于谢朓的诗,崇拜得很认真,我说过,李白什么事都很认真的。

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有:

?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这是因为谢腱有?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的诗。

在李白以前的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有像谢朓这样使他赞叹、激赏过。

五言诗。

沈约曾说:

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篇二: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10月月考试卷和答案】

s=txt>

高2014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

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两卷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道德生态,指的是社会道德各形态之间以及社会道德与其他社会资源之间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和合的联系。

建立良性的道德生态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根植于农耕文明和宗法制社会基础之上,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

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礼乐之邦、礼乐教化的基础。

到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宗法制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识之士展开了“百家争鸣”,儒家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形成了儒家的仁义道德;

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挑战宗法制道德;

道家则打着道德的大旗,尚无贵虚,否定宗法制观念?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而道家思想也潜滋暗长,成为儒家“显学”强有力的支撑。

至此,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了以儒家、道家道德学说为主干,以法家、阴阳家等学说为辅翼的基本格局。

后来,佛教、伊斯兰教乃至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土后,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兼容并包,才形成了一个趋于良性的道德生态系统。

儒家、道家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主干呢?

主要原因在于儒家、道家学说回答了中国人生与死的问题——这是人类普遍的、重大的道德关切,而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间或涉及生与死的问题,但都没有儒、道两家说得全面、复杂和深刻。

儒家、道家学说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路径是迥然相反的,儒家是由生入死,道家则是由死入生。

儒家对死的问题较为回避,不语怪力乱神,但儒家讲究厚葬,强调慎终追远,“以生来事死”,让生人感悟死亡,或者说赋予死亡以意义。

道家的基点是无,他们的学说从无展开,又复归于无。

而生命的过程则是从无开始,而死(无)则是其母、其根,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生而死,死而生,就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一样,自然而然。

在儒道生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能够正视死亡,不回避死亡,并赋予死亡以道德意义。

从表面上看,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老子则是以批判为旨归,儒、道两家仿佛水火不相容,但实际上是与阴阳、乾坤一样,虽是对立的两面,但又同源互补,《老子》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阴阳、乾坤、儒道追求的一个根本性的目标,是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精髓。

儒道互补即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样,阴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实现一种阴阳的和合。

也可以说儒家是“正”的方面,而道家则是“负”的方面。

在善的原则指导下,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人性中积极的、正面的响应,所以说,儒家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要求,或者说一种束缚。

而道家则采用的是一种“道德减法”,主张绝仁弃义,批判儒家礼法,追求自然天成。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后,一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对道德个体、家庭乃至族群产生制约。

儒家“三纲五常”观念产生以后,所谓的纲常伦理就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

而道家的

第1页共11页

真的原则,则让人们努力去伪存真,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这同样也是一种约束。

在历朝历代的更替过程中,政权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选择儒家作为统治的基础,这虽是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体现了儒家道德强有力的约束力量。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作者张洪兴)

1.下列关于文中“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德生态是社会道德各形态之间以及社会道德与其他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而这联系是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和合的,“和”是它的精髓。

b.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建立在农耕文明和宗法制社会基础之上,它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趋于良性的道德生态系统。

c.因为儒家、道家学说回答了中国人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了以儒家、道家道德学说为主干,以法家、阴阳家等学说为辅翼的基本格局。

d.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后,不仅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对个体、家庭乃至族群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组成部分,在儒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时,道家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成为儒学强有力的支撑。

b.儒家和道家都全面、复杂和深刻地回答了人类生与死这一问题,但两家学说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路径不同,儒家是由生入死,道家则是由死入生。

c.儒家重视生,对死的问题比较回避,让生人感悟死亡;

而道家则认为死是生命的母和根,道家让人正视死亡,赋予死亡以道德意义。

d.儒家道德要求束缚人性,道家道德则追求自然天成,二者一正一负、此消彼长,既对立又同源互补,共同追求一个“和”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主张恢复周礼,极力维护宗法制;

道家则尚无贵虚,否定宗法制观念,二者立场相反。

b.建立良性的道德生态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良性的道德生态系统。

c.儒家思想成为政权统治的基础,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道德具有极大的约束力量,可以有效地巩固其统治。

d.儒家和道家的道德观念形成后,对人们的行为都有约束力,儒家道德的约束力是外在的,道家道德的约束力是内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

主簿,以治行闻。

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

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

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

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

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

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臵幕下。

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

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

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

晋祖嘉之,归功于衎。

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

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

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

晋祖闻之,召为工部

第2页共11页

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

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

丁父忧,哀毁甚。

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

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

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

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

尝上言:

“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

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

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

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

”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

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

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

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

周广顺初,..

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

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

归朝,权知开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

b.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

c.辞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