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新尼孙上村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小区供排水及供热建设。
新建水冲式厕所80户。
1.1.3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800.0万元。
其中:
申请县级配套资金35万元;
申请乡级配套资金5万元;
申请村级自筹资金27万元;
申请援疆资金148万元;
申请乡镇环境整治资金10万元;
申请供排水项目资金50万元;
申请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5万元;
申请美丽乡村试点经费500.0万元。
1.1.4项目承办单位:
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
1.1.5项目建设地点:
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
1.1.6项目建设负责人:
****(昭苏县洪纳海乡乡长)
1.1.7项目建设期:
10个月(即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
1.2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基本概况
(一)自然环境
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位于乡政府0.5公里处,地处东经81°
45′00″、北纬44°
35′00″之间,东与农四师75团接壤,西与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毗邻,南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依山相隔,北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
境内森林、矿产、水力、旅游、农业、畜牧业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现有水利设施主要为夏塔河、西水东调二分干渠及75团干渠水利工程。
夏特河总长47.5公里,河床宽220米,积水面积92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8.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96亿立方米,占全县总径流量的17.10%。
项目区属温带山区冷凉气候类型,具有大陆气候的共性,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春季升温降温迅速,冷空气活动频繁。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20.5小时,太阳总辐射能为13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5℃,年极端最高温32.6℃,年终端低温-39℃,日温差为17.1℃。
年均无霜为78天,平均温度67%,冬季逆温现象很明显,一般于10月中旬开始,翌年三月中旬消失,最大递增率为每100米增加4.4℃。
夏特乡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盆地,降水充沛,终年多雨雪,受东部冷空气的影响,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为全疆之冠,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84.87%;
年均蒸发量为1500mm。
年降雪量100--150毫米,初雪日10月20日,终雪日4月27日,年积雪140天左右,积雪深度为20-30cm,最深的可达63cm。
冬季长达160天左右,年均冻土深度101厘米。
(二)经济概括
夏特乡新尼孙上村种植业粮食作物以小麦、油菜为主;
养殖业主要以养殖马、牛、羊为主,旅游餐饮业主要以开办农(牧)家乐为主,目前该村已开办农牧家乐20余户。
2012年人均收入9127元,2012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三)生产模式
夏特乡新尼孙上村是夏特乡的安居富民整村推进示范村、多次被上级授予“小康示范村”“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星级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按照全乡发展总体部署,新尼孙上村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尼孙上村特定的地缘及旅游资源优势,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办农(牧)家乐、农家宾馆。
目前,新尼孙上村已建成小二楼40户,户均在180平方米以上,已开办农(牧)家乐30余户,农家宾馆1户,农(牧)家乐围绕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为全国各地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饮食;
同时乡党委、政府出资400万元,在新尼孙上村片区内建成民俗旅游文化广场及商业步行街,已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演出、奇石展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绣,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刺激游客的消费,为农牧民群众增收创出了新路子。
2013年,通过乡政府大力建设,打造新尼孙上村旅游观光、农家乐、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带,逐步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3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
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位于乡政府0.5公里处,紧邻S237省道,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行政村。
区域电网覆盖全中心,交通、通讯方便快捷。
该村有222户1100人,由维、汉、哈、蒙、柯等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90%。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相结合的行政村。
全村有耕地面积8251亩。
2012年人均收入9127元,主要以养殖业、种植业、旅游餐饮业、劳动力转移为主。
种植业以小麦、油菜为主;
1.4基础设施情况
1、道路方面:
全村道路已实现柏油化,共计12公里。
2、水利设施方面:
支渠20公里,已修成防渗10公里;
斗渠30公里。
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100%。
3、住房情况:
2012年全村享受富民安居农户:
200户,2013享受富民安居农户22户。
4、卫生室:
新努孙上村有卫生室,医务人员2名。
5、电力情况:
全村整村用电,无阶段性断电。
6、通信情况:
全村200多户家中安装固定电话,大多数农户家庭使用手机。
7、广播电视情况:
安装“大喇叭工程”广播。
村民可以正常收看电视,电视信号相对稳定。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牧民人均收入
2008年底,洪纳海乡总人口13047人,年生产总值达到411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25元。
主要收入来源:
1、第一产业收入为:
农业总产值2100万元、畜牧业收入980万元;
2、第二、三产业收入670万元;
3、劳务收入366万元。
二、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
洪纳海乡党委政府在小镇建设中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自2006年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和管理上狠下功夫,成立了乡规划办公室,不断完善小镇建设基础功能,有效提升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一)突出特色,合理布局
洪纳海乡党委政府本着“合理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委托昭苏县建设局规划站编制了《洪纳海乡2006-2011年小镇建设规划》,对全乡小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为今后全乡环境保护和小城镇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设施功能
近年来,洪纳海乡党委、政府把加大设施建设,完善建城区功能作为政府得民心工程,提上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不断加大建设力度,成效显著:
1、自筹170万元,统一标准,建设全乡10余条公路沥青混泥土路及配套设施绿化、路灯、电力、通讯等,实现绿化公路14公里。
2、先后投入160万元,对开斯克村、吐格勒勤村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风貌景观改造。
目前,以上两个村被伊犁州评为州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3、洪纳海乡现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9处,其中乡卫生院1处,个体诊所3处,村级卫生室5外,极大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同时也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洪纳海乡目前有5所小学,总占地面积达400余亩,为了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教学需求。
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全乡五所学校进行两基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使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
四、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
近几年,洪纳海乡党委、政府紧紧依托国家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先后于2002年和2008年共投入450万元在全乡9个村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其中铺设12公里的供水管网,投入80万元建设供水规模0.078万立方米/日和0.108万立方米/日的供水站两处,解决了全乡13047余人和万余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使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五、建成区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洪纳海乡建成区内生活饮用水源主要是地下水,伊犁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8年对全乡两个水厂水源进行地监测,饮用水各项检测指标全部合格。
六、建成区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
2009年3月,该乡接受洪纳海乡政府关于评价该乡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评定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情况的申请,对该乡9个行政村农牧民家中的厕所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检查,该乡以国家沼气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全乡全面推进农村家庭“五清五改”活动,该乡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已基本达到国家卫生乡镇的有关标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是该乡的一个难点,目前指标偏低,生活垃圾处理率70%刚刚达标,生活污水处理率50%,低于标准,不过该乡已于近期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厂,相信污水处理的问题将于年内彻底解决。
2008年底至2009年3月,我乡先后开展了3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乱搭建,乱停乱放,乱丢,乱倒,乱挂等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
规范店铺门牌设置80余个,做到了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停放有序。
建立了环境卫生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树立了文明、整洁、优美的城郊乡形象。
通过全乡上下的辛勤劳动,全乡创建“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525元。
全乡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农牧民生活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5%,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地表水质量、空气质量,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达15%,水土流失治理度100%,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基本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
第三章建成区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
洪纳海乡地表水由永久性冰川、积雪、降水汇集而成,水资源较丰富。
根据伊犁州环境检测站年检测报告显示,我乡地表水质量现状良好。
二、地下水环境质量
洪纳海乡地下水主要由河流和灌溉渗透而成,无工业污染,水质较好,是主要饮用水源。
近年来,洪纳海乡党委、政府加大地下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
根据2008年伊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洪纳海乡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报告,表明洪纳海乡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Ⅱ类标准,总体水质为良好,可作为饮用水水源。
洪纳海乡地下水检测报告
检测参数
检测结果
标准限值
单项评价
色(度)
<
5
20
合格
浑浊度(散射浑浊度单位)/NTU
1
3
臭和味
无
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PH值
7.79
6.5-9.5
铁/(㎎/L)
0.04
0.5
锰/(㎎/L)
0.02
0.3
氯化物/(㎎/L)
10.8
300
硫酸盐/(㎎/L)
43.2
溶解性总固体/(㎎/L)
153.5
1500
总硬度(以CaCO3计)/(㎎/L)
103.7
550
砷/(㎎/L)
0.01
0.05
镉/(㎎/L)
0.001
0.005
铬/(六价)(㎎/L)
0.004
铅/(㎎/L)
汞/(㎎/L)
氟化物/(㎎/L)
0.11
1.2
硝酸盐(以N计)/(㎎/L)
0.7
菌落总数/CUF(/mL)
6
500
总大肠菌群/(MRN/100mL)
未检出
不得检出
三、空气环境质量
根据2008年伊犁州环境监测站对洪纳海乡空气环境质量的监测结果,表明洪纳海乡环境质量低于二级标准,质量功能属二类区。
四、声环境质量
2008年伊犁州环境监测站对洪纳海乡建成区、文教区、交通干线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后,其结果表明我乡噪声符合《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二类混合区标准,属于环境质量较好地区。
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洪纳海乡在实施全乡总体规划时,将卫生建设工程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
1、在9个村建成区主要街道设立分捡式垃圾箱65组,垃圾桶14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
成立了乡市政规划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9名,负责全乡建成区的卫生保洁工作。
2、鼓励农牧民群众修建化粪池,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将容易降解的生活垃圾倒入化粪池发酵后施入大田,将不便处理的垃圾倒入安放的车载式垃圾箱,运至昭苏县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
通过以上举措,我乡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生活污水排放现状。
洪纳海乡污水排放来源主要来自居民生活污水和农牧业生产产生的污水,由于我乡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主要排入居民自建的化粪池,经与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发酵后施入大田。
没有向河域直接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环境。
地下排污设施建设已列入我乡“十二·
五”发展远景规划。
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近几年,洪纳海乡党委、政府加大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力度。
仅2008年全乡更换各种树木上万株,种植各种花30000株,其中218省道两旁绿化带、河道、沟渠、洪纳海街专用绿地植树1.8万株,建设绿带绿地面积3千平方米。
八、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自2006年至今,该乡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全乡4个建成区内主干道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新建和配套,按照道路的绿、美、净、亮建设,按照一街一景的建设方案,兼顾树木花卉的选择、植物造景的应用和综合生态功能,进一步扩大了绿化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
目前全乡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
第四章洪纳海乡建成区生态环境
一、森林覆盖率、农田林地网化率
全乡总面积36.5万亩,其中建成区面积约5.07平方公里。
“十一·
五”期间,洪纳海乡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现有林地面积8483.1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5.14%,农田网化率达到85%。
二、水土流失治理度
洪纳海乡地处昭苏县大河灌区,无水土流失面积,只有轻度风蚀和伊犁河河水冲蚀。
三、农田化肥施用强度
五”期间,洪纳海乡政府加速农业产业化调整,以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为目标,结合当地农牧并举的发展现状,鼓励农牧民群众大量施用农家肥,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
经过多年努力,使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保持在200公斤/公顷指标范围内。
四、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
通过广泛宣传,农牧民群众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农业,有效提高了我乡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合格率。
2007年底经自治区农业厅农业环境监测站实地检测,为我乡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证书编号:
WNCR-XJ07-00397)。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为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洪纳海乡鼓励群众依托当地城郊、临河、沿线、民俗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农区畜禽养殖业,目前已培育个体养殖户1000余户,主要从事奶牛、羊、育肥马和鸡、鸭、鹅、火鸡、肉兔等特色家禽养殖。
2008年底全乡牲畜存栏达6500头只,饲养家禽11.65万羽,每年粪便产出量达3.5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洪纳海乡在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同时,十分重视资源生态的环境保护,要求规模养殖户必须建立化粪池,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等与粪便一同发酵施入农田,使规模养殖户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
七、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
洪纳海乡有耕地7.2万亩,30%的作物秸杆通过退耕还田、粉碎还田等途径转化用于农业生产中;
70%的作物秸杆通过粉碎作为牲畜饲料使用,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100%。
第五章组织机构及招标
5.1组织机构
为加强该乡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特成立洪纳海乡创建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创建活动的统一部署、协调、;
领导、督查、督办、验收等。
下设洪纳海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办公室主任由史宁担任,成员赵海良、叶剑、姚俊松组成,负责日常事务。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长:
江波拉提(洪纳海乡乡长)
副组长:
史宁(洪纳海乡乡党委副书记)
赵海良(洪纳海乡科技副乡长)
成员:
叶剑(洪纳海乡党委秘书)
姚俊松(洪纳海乡政府秘书)
李德亮(洪纳海乡乡财政所所长)
李明兴(洪纳海乡乡国土资源所所长)
肖克来提(洪纳海乡乡林管站站长)
郭华奇(洪纳海乡乡水管站站长)
5.2职责分工:
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抓创建工作的落实情况,各职能部门对相应的工作负责。
(1)、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办公室:
成立创建结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相关人员,并把创建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
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经常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
组织做好相关申报材料的准备上报工作,建立和管理创建工作档案。
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促进创建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庭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2)、国土资源所:
指导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
(3)、林管站:
负责组织各村做好生态林德管护和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4)、水管站:
负责组织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工作。
(5)、财政所:
负责创建工作经费预算,根据财力适当在年度预算中列编。
(6)、统计站:
负责所需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工作。
第六章创建工作初步结论
创建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结果,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典型,其内涵更为丰富,是乡村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综合体现,是乡村四个文明和谐发展的结晶和升华。
洪纳海乡在社会、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状况下,通过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乡村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乡村建成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
一、洪纳海乡符合创建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的基本条件
1、洪纳海乡在创建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过程中,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环境优美乡镇创建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工作制度,组织落实有力,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听取“创建”工作的进展。
2、洪纳海乡不但能够以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环保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调动群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创建优美乡镇的工作中来。
3、建成区环境整洁,辖区内无滥垦、滥采、滥伐、滥挖现象,更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的现象。
辖区内近三年来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群众对环境状况十分满意,符合创建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的全部条件。
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建成区环境、生态环境指标全部达标
洪纳海乡社会经济发展6项指标、乡辖区生态环境9项指标(存在)部分全部达标,建成区环境8项指标全部达标)。
三、巩固创建成果,全面实施洪纳海乡环保总体规划
1、全面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民用型煤、电、液化气和太阳能为主要能源。
2、在全面实施人畜安全饮水的基础上,将建成区生活污水地下排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努力使生活污水处理符合指标。
3、充分发挥乡市政规划办的作用,及时清运垃圾,力争做到日产日清,大力推行垃圾分检模式。
4、继续搞好建成区绿化、美化和硬化,坚持高标准建设绿地,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5、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项目积极引进,坚决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上马。
四、初步结论
洪纳海乡在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成区环境及乡辖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已基本符合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的条件和相关指标,洪纳海乡人民政府向贵局正式提交申请,请贵局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