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基础教材培训提纲.doc
《QC小组基础教材培训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小组基础教材培训提纲.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C小组基础教材培训提纲
QC小组基础教材培训提纲
第一章QC小组概述
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理论
一.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定义(GB/T19000-2000):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
特性:
可区分的特征。
要求: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的通常是指在合同环境中,通过合同明文规定,满足需方对产品或服务提出的明确的需要。
隐含的,则通常在非合同环境中,由组织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加以识别并确定,以满足需方对产品或服务的需要。
产品质量特性主要包括:
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
服务质量特性由功能性、时间性、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组成。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美国的朱兰博士曾提出:
质量即适用性。
他强调质量不能仅从标准的角度出发,只看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而是要从顾客出发,看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顾客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
这是对传统的质量概念的突破,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产品的定义(GB/T19000-2000):
过程的结果。
有下述四种通用性产品类型:
----服务(如运输);
----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
----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二.质量管理(QualityControl,简称QC)
要点,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本世纪初(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是检验把关,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为代表。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休哈特的质量控制图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中的正态分布(6σ)方法对军工生产过程进行工序控制,提高抽样检验的准确度。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至今,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姆提出了讲究质量成本,加强企业经营的全面质量管理,TQM。
我国于1978年由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
定义:
ISO8402:
1994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有5个特点:
a.以顾客为中心;b.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c.全过程的质量管理;d.运用多种科学方法的质量管理;e.强调持续改进。
4.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的关系
----共同点:
它们都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要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的需要;都强调领导的作用,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关键;都认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是其核心;都要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都十分重视评审与审核;都强调持续改进,并且是按照PDCA的科学程序进行持续改进。
----不同点:
标准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衡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普遍适用的标准。
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活动,又不限于“标准”的范围,要不间断地寻求改进机会,研究和采取新的改进方法,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两者是静态和动态、基础和发展的关系。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第二节QC小组的概念与分类
----质量管理小组在我国亦称QC小组,英文QualityCircles的缩写。
香港、台湾称“品质圈”,新加坡称为“品管圈”。
----世界上第一个QC小组1962年在日本首创。
----我国第一个QC小组是1978年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的,至今有23年,规模不断扩大,QC小组活动以它旺盛的生命力,在各行各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一.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的定义
----日本已故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
在同一车间内自发地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环,是由全体成员参加,自我启发互相启发,采用质量管理的手段不断地加强和改善车间的管理工作。
----我国对QC小组的定义:
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1997年3月20日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联合颁发的国经贸(97)147号“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意见”的通知)
四层意思:
参加人员,活动选题,活动目的,活动方法。
二.QC小组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
----质量管理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QC小组与行政班组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A.组织的原则不同;B.活动的目的不同;C.活动的方式不同。
2.特点
----明显的自主性:
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广泛的群众性:
职工群众、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高度的民主性:
组长民主推荐,讨论时高度发扬民主,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严密的科学性:
遵循程序,在活动中坚持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QC小组的分类
1.现场型(现场工人为主,周期短,难度不大,课题较小)
2.服务型(由辅助人员和服务性工作的职工组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活动课题较小,围绕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
3.攻关型(解决生产经营关键为目的,难度较大,涉及面相对复杂,活动周期比较长,通常经济效益显著。
人员三结合)
4.管理型(由管理人员组成,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把QC小组分为以上四类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小组活动的广泛性、群众性;是为了便于分类发表交流,分类进行评价选优,以体现“公平”,并照顾到各个方面,有利于调动各层人员的积极性。
分类不是绝对化。
注:
以上四种归为问题解决型,增加创新型课题,是前四种类型的补充,另外专门介绍。
第三节QC小组活动的宗旨和作用
一.宗旨,三个方面
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二.现场管理的“5S”活动,日本企业普遍开展。
所谓5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因这五个词的日语罗马拼音以“S”开头,简称“5S”。
1.整理(SEIRI):
将现场需要的东西与不需要的东西分开,把不必要的东西处理掉。
2.整顿(SEITON):
把要用的东西,根据使用频度分别放置,使常用的东西能及时、准确地取出,保持必要时马上能使用的状态和谁都能了解的状态。
如标识等。
3.清扫(SEISO):
去除现场的脏物、垃圾、污点,经常清扫、检查,形成制度。
4.清洁(SEIKETSU):
保持干净,保持环境卫生。
5.素养(纪律)(SHITSUKE):
人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守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标准。
(正泰6S管理)
三.QC小组的作用
7个有利于:
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发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
有利于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
有利于实现全员参加管理;
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职工岗位成才;
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第四节有关国家开展QC小组活动的情况
中国QC小组活动的发展
1.试点阶段1978-1979
2.推广阶段1980-1985
3.发展阶段1986至今
第二章QC小组的组建
第一节组建QC小组的原则
一.自愿参加、上下结合的原则
二.实事求是、灵活多样的原则
第二节QC小组的成员及对其要求
一.QC小组长的职责及对其要求P29
QC小组组长的具体职责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A.抓好QC小组的质量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开展QC小组活动,也应自始至终抓好教育,增强全体组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
B.制订小组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小组活动。
C.做好QC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QC小组组长的三点要求,一是热心人,二是业务知识丰富,三是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二.对组员的要求
A.根据QC小组活动计划,按时参加活动,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长,充分发挥QC小组群体作用;
B.按时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C.成为企业中不断改进的积极分子。
要不断动脑筋,发现自己周围存在的可以改进的问题,为企业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为QC小组提供更多的活动课题。
第三节QC小组的组建程序与注册登记
一.QC小组组建程序
QC小组可以按照三种程序组建
1.自上而下的程序;
2.自下而上的程序;
3.上下结合的程序。
二.QC小组的人数
注意QC小组的组织规模,3至10人为宜。
三.QC小组的注册登记。
QC小组每年进行一次登记,而每一个课题均要注册登记,两者不能混淆。
第三章QC小组活动
第一节QC小组活动的基本条件
1.领导重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
2.职工有认识,有要求;
3.培养骨干,既掌握质量管理理论,又会运用QC小组活动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还知道应如何组织好QC小组的活动;
4.健全制度,对QC小组的组建、注册登记、活动、管理、培训、成果发表、评选和奖励等各项工作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QC小组活动的程序
----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QC小组活动主要包括课题选择,目标确定,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对策,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制订今后打算和整理成果报告等步骤。
PDCA循环有两个特点:
一是循环前进,阶梯上升,也就是按PDCA顺序前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PDCA循环就又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二是大环套小环,即PDCA四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可有它本身的小PDCA循环。
二、QC小组活动的程序框图如图2—3所示。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订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目标达到
目标未达到
9.制订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P
D
C
A
图2-3QC小组活动程序
注意:
指令性目标课题的程序与上述有变化,即减少“现状调查”,“增加了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活动程序。
一.选择课题------------------------P(Plan)计划阶段
1.选题的依据:
一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在本部门落实的关键点;二是生产、服务、工作现场或小组本身在管理上、效率上、质量上、环境及文明生产上存在的关键或薄弱环节;三是用户(下工序也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题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
一是指令性课题,即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二是指导性课题,通常由企业推荐并公布一批可供各QC小组选择的课题,是一种上下结合的方式。
三是由小组自行选择的课题。
课题名称可按以下方式设定:
×× ○○○○ □□□□
××――怎样 是提高还是降低,增大还是缩小,改善还是消除;
○○○○――要解决的对象 指工程、工序、过程作业名称;
□□□□――要解决什么问题 指工程质量、工序问题、成本等方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