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573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文档格式.docx

恒星日和太阳日

2.区时的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激趣导课,让学生“心”动 

师:

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吧?

里面的“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

“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等问题你能够解答吗?

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

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知识。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地球“运动”,让学生行动 

[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观察、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边讲边

填)

具体过程如下:

1.概念

[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

2.方向

[学生活动]

(1)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面看)。

(2)学生观察活动:

教师分别把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对准学生,让学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3)学生在侧视图和从南北、极点上空的俯视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通过学生演示、观察、画图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3.周期

(1)自转周期

[读图]图1.15恒星日与太阳日,引导学生分析:

①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

从而找出恒星日和太阳日。

②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恒星的光可以看作为平行光线,所以图1.15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

③分析两者的差异: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

,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所需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了360°

59′。

④分析原因: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2)公转周期

地球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但是地球真正的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4.速度

(1)自转速度

[读图]图1.16,指出哪个是角速度,哪个是线速度,它们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与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应该在哪个纬度?

生:

赤道上。

(2)公转速度

[读图]图1.18分析地球轨道特点,太阳位置,地球的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然后填表。

[学生活动]课本P16活动题第3题。

(1)小题参考答案:

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其他恒星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的运动。

(2)小题参考答案:

原因是在每年夏半年的7月初,地球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比较快,日数相对较少。

(第1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因为要联系到黄赤交角,建议在后面演示,第2题答案见上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阅读材料“地球自转的证明”。

你还能够举出事例说明地球在自转吗?

(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同时起到过渡作用。

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可以从他们已有知识——“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答案中引入地球自转的意义)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昼夜交替

[动画展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图(侧视图和从极点上空俯视图,有静态和动态图)

1.你能在图中找出昼半球和夜半球吗?

为什么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你能找出晨昏线吗?

(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

)你能分清楚晨线和昏线吗?

(东昼西夜:

晨线;

东夜西昼:

昏线)

3.演示地球自转,地面某点出现昼夜交替,揭示产生昼夜交替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

4.昼夜交替周期与意义(一个太阳日,基本的时间单位)

(设计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完成认知目标,体验过程与方法)

[探究活动]假设地球只有公转而没有了自转,地球上还有昼夜变化吗?

如有,则地球上昼夜变化的周期多长?

(地球上还是有昼夜的交替,但是交替的周期是一年)

(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板书]

(二)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动画展示]阳光照射,地球自转(包括侧视图和从极点上空俯视图)

①比较:

地球自转时,同纬度地区的东西两点(A、B)哪一点先看到日出?

哪一点的时刻早?

②A、B两点经度不同,地方时相同吗?

③从以上演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推导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强调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④找地方:

在图上找出地方时为6、12、18、24(0)点的地方。

在图中展示各经线的时间。

先找出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然后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推理。

(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在各种阳光照射地球图上判断各经度的地方时的方法)

我们还需要学会计算地方时。

推导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1)根据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2)地方时是“东早西晚”,在计算时一般采用“东加西减”的原则。

例:

如东经120°

的地方时为12点,求东经125°

的地方时。

东经125°

与东经120°

相差5°

,即相差20分钟,东经125°

在东经120°

以东,比东经120°

地方时早20分钟,采用“东加”原则,东经125°

的地方时为12时20分。

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首先要了解时区的划分。

1.时区的划分

[学生活动]读图1.21时区与国际日界线

(1)中时区怎样划分?

(0°

经线向东和向西各7.5°

划为中时区)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0°

经线)

(2)中时区向东和向西依次划分为哪几个时区?

(向东和向西各12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如何确定?

指导学生推导各区中央经线确定方法。

(15°

乘于时区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东、西12时区)

(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属于什么时区?

(伦敦--中时区、开罗--东2区、莫斯科—东3区、北京--东8区、东京--东9区、纽约—西5区)。

指导学生推导根据经度确定所属时区的方法。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

15,得数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2.区时的确定

北京时间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是如何确定的?

据此推理某区区时的确定方法(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区时的计算

[读图]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一致?

指导学生,根据实例,推导出计算区时的方法。

(1)已知两时区,计算两地时区差:

同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异区(位于东、西不同时区)相加;

(2)已知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

时差,东加西减(已知时区是西时区,所求时区是东时区,或者已知时区在西方,所求时区在东方,则加时差,反之则减)

有些国家因地制宜,采用特别的计时方法。

[读图]1.22和1.23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美国和中国是怎样采用采用特别计时方法的?

[学生活动]

(1)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如果你在北京时间14点打电话给美国纽约的亲戚,请问合适吗?

为什么?

(不合适,北京时间为东8区,纽约为西5区,东8区比西5区早13小时,北京时间14点时,纽约时间为夜间1点。

(2)说一说你在宾馆大堂看到的各国时间挂钟。

(3)一家涉外宾馆为了方便游客安排出行时间,接待大厅里需要挂上几个时钟,表示不同城市(如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堪培拉)时间的差异。

假如经理请你负责这项工作,你如何确定不同时钟的时间?

(通过实例进行推理,解决重点与难点,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事例感受时区与区时的存在,通过角色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提高地理计算能力)

根据以上计算,如有人向西旅行,每越过一个时区,手表就要拨慢1小时。

麦哲伦向西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完整的航海日记与当地时间相比少了一天的记录,你知道为什么吗?

4.国际日界线

[读图]1.21并放大东、西12时区局部图(板图)

(1)找出国际日界线。

说一说它的含义。

(2)地球上哪个时区时刻最早?

(东十二区)哪个最迟?

(西十二区)

(3)东、西十二时区的时刻和日期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

(4)分析东、西十二区之间日期如何变更?

[列表]

(5)国际日界线完全等于180°

经线吗?

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完全等同,为了照顾180°

经线两侧居民的生活)

(设计问题串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

地球上除了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哪条经线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

(0点时刻的哪条经线)

(拓展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

这里学生可能想不出答案,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在阳光照射地球图上指出0点时刻的哪条经线,说明随着地球的自转,它的经度数值是不断变化的。

[板书](三)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其偏向规律是:

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产生偏向。

[板图演示]先确定水平运动物体的左、右方向,再画出在南、北半球的偏移方向。

[教师补充]这种因为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对地球上大气和水的运动方向产生很大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方式依然是有效的)

[板书]三、地球公转与季节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黄赤交角

(1)观察动画演示: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两者关系——黄赤交角的形成。

(2)读图1.24黄赤交角。

找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地轴、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度数、黄赤交角度数、地轴与黄道平面度数、地轴北端空间指向。

(3)演示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

①教师演示:

请一学生当太阳,教师手持地球仪(使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方向),一边拨动地球仪(自转),一边围绕学生作逆时针方向的圆周走动(绕转)。

②学生演示:

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演示

[教师指导]纠正学生演示中的错误(学生在演示中可能出现黄赤交角度数有明显的变动和地轴空间指向发生变化两个错误)

(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只有知道地球一定的这个特点,才能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板书]

2.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4)观察动画演示(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师先说明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然后提醒学生观察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

(5)填表:

(6)[读图]1.24上图判断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教师指导]注意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

判断日期方法。

(7)探究活动:

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与上图相反,你会判断二分二至的日期吗?

[教师小结]黄赤交角的直接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回归运动

(8)画图:

按课本P20活动要求进行。

(通过一系列活动参与,让学生在“动”中学)

三、动静结合分析,联系生活探究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又产生什么影响呢?

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来描述,这两种变化又导致季节变化。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体会得到这些变化。

[板书]3.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

①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有什么特点?

(昼长夜短)

②随纬度昼长有什么变化?

(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③哪里首先出现极昼现象?

(北极点)

④极昼的范围在变化吗?

是如何变化的?

(从北极点开始,向南扩大,夏至日范围达到最大值,在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都出现极昼,以后极昼的范围逐渐向北缩小)

[动画定格]北半球夏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

a)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北回归线)

b)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白昼逐渐增长)

c)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动画演示]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第二年春分日)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③哪里首先出现极夜现象?

④极夜的范围在变化吗?

(从北极点开始,向南扩大,夏至日范围达到最大值,在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都出现极夜,以后极夜的范围逐渐向北缩小)

[动画定格]北半球冬至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

①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南回归线)②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从南极圈向北到

北极圈白昼逐渐缩短)③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动画定格]春、秋分日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思考、回答问题:

(赤道)

②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全球各地都昼夜平分)

③还存在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

(没有)

(利用动画技术帮助学生跳出球外看地球,动态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2)探究活动

①地球上始终昼夜平分的地方在哪里?

(赤道上)昼长是多少?

(12小时)

②地球上能够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在哪里?

(极圈到极点之间)本地有极昼、极夜现象吗?

③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哪一天?

(夏至日)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哪一天?

(冬至日)

④北京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你知道在一年中的哪一天升旗最早?

哪一天升旗最晚?

(夏至日最早,冬至日最晚,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日出最早,冬至日相反。

⑤本地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与③题答案一致,后一问可以从作息时间等方面来描述。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

解释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和区别。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本地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有变化吗?

(有)本地刚好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高度是多少?

(0°

)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地方时12点,即正午。

(2)观察动画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思考、回答问题:

①找出地方时为12点(正午)的经线。

②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③注意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3)填表(对应日期让动画定格)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4)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①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达到最大值?

何时达到最小值?

你能够感受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吗?

说一说你的感受。

②有一个成语叫“立竿见影”,你能够讲清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的关系吗?

学校旗杆正午时的影子长度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领域)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有相关性吗?

有着怎样的相关性?

引出季节变化——影响四季更替的两个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

季节变化。

[板书](3)四季更替

[学生自学、填表]

[问题探究]

表中的北温带是什么意思?

(教学中可以以图明确五带的划分)为什么气候统计划分要标明北温带?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热带和北寒带季节变化不明显)7月份南半球是什么季节?

(冬季)你的家乡季节变化明显吗?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课后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四季的形成”知识框图,画冬、夏至日眼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评析】

地球的运动必须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

本设计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模拟地球运动,既有动态又有静态(动态的瞬间),创设对学生来说是全新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跳出地球外(有时在地球上反而看不清楚),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昼夜交替演示,黄赤交角形成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动画,十分直观展示地理事物的动态过程,使学生获得地球运动的“庐山真面目”,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在“动”中学,一是指让学生在地球的“动”中观察地球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二是积极动脑探究问题,解答问题,填写表格,运用规律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实验活动,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如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中的太阳和地球,在演示中学习地球运动特点和规律,如区时学习中的大堂经理等,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学习过程而不只是死记结论,同时营造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

资料宝库

谁最早提出地球在运动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出版了他的《天体运行论》,认为太阳是不动的,运动着的是地球,它同金星、火星等一样,围绕着太阳旋转,而且自转。

这的确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挑战。

此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天体运行论》宣告了自然科学由此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中国最早出现的“地动说”见于战国时的《列子》。

该书《天瑞》篇说:

“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又说“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

”这里前一句指出地球不过是宇宙空间的一个细小物体,但又是我们周围有形物体中最巨大的,这种认识颇为得当。

后一句则说明大地在不停地运转,短时间内已移动了不少路径,而使人难以觉察,也完全正确。

一至二世纪,中国东汉《尚书纬·

考灵曜》中记有:

“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

夏至地中行,南而东三万里;

春秋二分则其中矣。

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不觉也”。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动的朴素臆测。

但由于许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地动思想没有在我国古代引发一场类似哥白尼日心说那样的科学革命。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对自转速度进行精密测量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在8月和9月自转速度最快,在3月和4月自转速度最慢。

地球不仅在一年之内自转速度不均衡,而且各年之间的自转速度也有差异。

近300年的纪录表明,地球自转速度最快的是1870年,最慢的是1903年。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的呢?

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地球上海水的涨潮和退潮影响所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水的涨潮与退潮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地球两极冰块融化所造成的海水水位的上升。

目前,这个观点已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地球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南极洲冰川是格陵兰的8倍。

科学统计表明,南极冰层的厚度,从1870年至1909年,减少了近25米,到1935年又增加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