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448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0 大小:1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Word文件下载.docx

涨(zhǎng)起颤(chà

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四、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4)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会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情景的?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文章那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第一句)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

齐读第二自然段。

(1)用横线划出写潮来时见面景象的句子。

用波浪线划出写观潮时人们心情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出的句子,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此时江面的特点及人们的心情。

(平静,急切)

(3)再读,看图想画面,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

读第三段,划出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A读写潮声的句子

B读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山崩地裂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人们的心情怎样?

(由“人声鼎沸”的欢喜,到“又沸腾起来”的情绪高涨,最后对“如同山崩地裂”的惊叹)

C再读写潮声的句子,读出潮声的巨大及人们的惊叹之情。

(2)知潮形

A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

B四人小组讨论,体会大潮的特点。

(越来越大,猛、近、快、高)谈谈自己的感受。

C再读本段,读出壮观及喜爱之情。

(3)知其序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一段的?

学生讨论交流:

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远近)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轻声读第四段,思考:

潮过后江面上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你又体会出什么?

学生结合关键词句思考回答,教师简单点评。

(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中体会出江潮变化之快;

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高”体会出大潮之汹涌)

(2)读出自己的体会。

4.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作者为什么能够将这天下奇观如此精彩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四、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完成第一课的配套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巨大闷雷滚滚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浪浩荡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水墙

潮过后平静(涨高)

六、课后反思

2*雅鲁藏布大峡谷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赏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来领略一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风光,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初步细读,感知理解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3、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

(如:

“移、脉、卉、罕”等)

4、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地理位置,世界第一,景象奇特,生物多样)

四、深入研究,品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在什么位置?

b.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这里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

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

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

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五、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布置作业

完成第二课的配套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成为世界

景观奇特关注热点

生物多样

八、课后反思

3鸟的天堂

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段意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天堂”,提问:

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

(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

a.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b.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

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c.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不懂得查字典。

d.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师重点检查以下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3、指名读课文。

4、交流:

你喜欢读哪一节?

三、理清层次

1、默读,思考: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都看到了什么?

(两次。

第一次看到茂盛的大榕树,却看不见一只鸟;

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2、划分段落

A找出第一次去和第二次去的段落。

B再思考:

第1至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全文可分为几段,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划分段落后再集体交流。

3、小结方法

理清结构可以先把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再看其他内容可以怎样归并,就可以很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这种方法叫“提取重点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写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完成配套练习题1、2小题。

3鸟的天堂

一(1~4)晚饭后去游玩

二(5~9)第一次见榕树不见鸟

三(10~13)第二次见到许多鸟

四(14)回去时的确是鸟的天堂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鸟的天堂”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划出来,集体交流。

2、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

你们通过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3、指名读以下句子:

A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

为什么?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插图,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A作者是怎样写鸟多的?

找出关键句子。

(两个“到处”从所处的位置写多;

“有的……有的……有的”从花色、大小、

活动写鸟多)

B这么多的鸟,看都看不过来,但作者还是具体写了一只画眉鸟的活动。

读有

关句子,划出描写动作的词语。

(飞出、飞进、站、叫)

C请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

如此的开心呢?

学生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5、教师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总结:

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

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

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

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题

3鸟的天堂

树:

很多枝繁叶绿(静)

喜爱赞美

鸟:

叫飞扑(动)

4*火烧云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

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

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

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

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

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

评价。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

多有趣呀!

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

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

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

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

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自读课文,思考。

教师点拨: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

什么样儿的?

怎样变化的?

”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

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指名说。

(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方式:

这时空中出现了什么?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

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

恍恍溜溜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想象火烧云的样子,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4火烧云

景物变化

色彩变化快、多

形状变化

九、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积累对联。

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积累对联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2课时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

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新课

1、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

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

你感受到美丽了吗?

从哪儿感受到的?

2、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⑴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⑵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三、布置作业

读写景的作文不少于3篇。

四、课后反思

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三、趣味语文

(一)出示句子: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

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5.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6.师生再读。

7.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抄写“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

五、课后反思

5古诗两首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课时安排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2、.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3、.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学法指导: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3)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

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

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歌

1.反复练习朗诵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背诵、默写古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各不同

远近高低

不识原因身在此山中

课后反思

学习《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古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古诗。

3、指名试读。

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同桌一组,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重点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思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

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

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

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a、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b、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c、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4、体会名句的引用

教师读下列句子,学生想一想,这句诗在什么情景中用。

a、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

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

b、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失去了信心。

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背诵、默写古诗;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疑无路欢悦富足

丰、足又一村热情好客

6爬山虎的脚.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水彩笔。

2.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主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a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b集体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