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5106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大学城模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Word格式.docx

因此,开展大学城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生环境的大学城及其特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城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

我国大学城以大学为主体,政府、企业为主要投资者,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办学新模式。

这种高等教育模式是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的产物,也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校企合作的崭新模式。

这一创举及时地为高校扩大招生创造了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大学城在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

但是众多高校大学城进驻大学城,大学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做好大学城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临的崭新课题。

(二)大学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城特有的优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正面影响,大学城特有的不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1、大学城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大学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整体环境,具体包括物质、制度、文化、网络、竞争、风险等诸多层面的要素。

第一,大学城物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

大学城以其物质环境的优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首先,硬件设施健全、现代化程度高。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下,丰厚资金的投入保证了大学城的教学、生活设施的完善与健全。

其次,大学城大学校园集中、开放式的构造。

作为一种社区环境,开放性是大学城的突出特色,是大学城永恒魅力之所在。

大学城向社会开放,撤除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促进了大学与外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

大学城高校之间相互开放,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再次,大学城远离市区,远离喧嚣及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大学城一般建立在城乡结合部,从而远离城市市区,远离喧嚣与躁动,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安静而又独立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氛围。

第二,大学城制度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导向性作用。

大学城制度环环境中资源共享机制和后勤社会化体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大。

各高校扩大招生后面临的种种难题,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于是大学城应运而生。

大学城给各高校的联合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高校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但是,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仅仅初步建立,还很不完善。

第三,大学城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塑造性作用

大学城文化环境的不足制约了以文化人功能的发挥,这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文化底蕴缺乏,文化资源共享困难。

校园文化底蕴缺乏。

文化底蕴缺乏是大学城高校普遍的不足。

大学城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文化背景和底蕴的“文化沙漠地带”上建立起来的,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

文化资源共享困难。

实际上,各高校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各高校文化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

大学城将各校有结构性差异的学科类型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多元化学科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学科的内容交流和思想碰撞,但是由于各校学校资源或行政权限的限制,各校之间相同学科融合困难,难以获得繁荣发展所必需的规模效应。

因此,校际、馆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资源共建意识淡薄,管理服务的开放性共享性明显欠缺。

第四,大学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新颖的影响。

目前,大学城互联网络已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上网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网络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学校和学院层次也建立起了各类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络专题网站或者版块,但是这种网络教育更近似一种单向的网络宣传的形式,而双向的互动交流则相对缺乏。

第五,大学城竞争合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独特的影响。

大学城环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竞争性激烈。

在大学城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竞争的氛围:

国家之间在竞争,社会内部在竞争、企业在竞争、食堂服务在竞争、各个学校的办学在竞争。

同时,竞争也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亮点,文体活动在竞争、为学业而竞争、为求职而竞争、为发展而竞争等等。

竞争是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也是时代精神的表现之一,但是竞争有良性恶性、正当不正当之分。

第六,大学城风险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学城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无证摊点占道经营,出租房管理薄弱,网吧等娱乐服务场所普遍存在”。

“流动人员众多、交通秩序混乱,治安事故隐患较多,治安防范难度增大,校园治安、交通、环境秩序等管理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和压力”。

而从学生群体来看,部分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遭受人身、财产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个别学生违法犯罪倾向突出,部分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问题也在增多。

这些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2、大学城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效应

大学城的形成与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总体看来,挑战大于机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妥善应对。

大学城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第一,大学城文化底蕴浅薄对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提出了挑战。

大学城大都建设在远离市区或比较偏僻的地方,造成了大学城与城市中心文明的隔离。

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时间不长,缺乏历史的积淀。

各高校大多缺乏一流的文化底蕴和一流的“大师”。

第二,大学城内社会实践教育的滞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挑战。

因为大学城所处的位置大都是城郊或农村,相对来说,周围企业和事业单位比较少,所以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就比较少,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广泛深入的开展,导致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比较慢。

第三,大学城市场化运作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城后勤管理和服务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运作模式。

大学城后勤管理服务的市场化,使大学生生活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出现了自主化的倾向,这对于自我发展中的大学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不良环境的抵制能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第四,大学城大班上课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教师资源相对偏少。

于是,大学城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行大班上课,教师常常面对上百个学生,甚至两百个学生,这种状况减少了课堂上师生交流对话的机会,使教学采用讨论法、演讲法等有效教学法显得相当困难,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第五,大学城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对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挑战。

由于大学城地处偏远,学生外出不便,校园内休闲娱乐场所少,图书馆资料又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于是网吧成了学生休闲娱乐学习的重要场所。

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旷课沉迷于网吧。

沉迷于网络,会出现网瘾等心理问题,甚至威胁到学生生命安全。

如此等等,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数量和难度。

这些问题,“单靠辅导员自身难以解决,对辅导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形成了挑战”。

大学城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主要表现在:

第一,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保证。

虽然大学离不开大师,但是也离不开大楼。

在大学城,硬件设施的建设是高起点的,现代化的。

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其学习与研究提供优越的条件和试验器材。

大学生学生可以在这里舒畅地学习、生活,可以放开地展示自己的各种才干,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第二,远离城区的地理环境为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远离城区、环境僻静这一地理空间的优越条件,使得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

第三,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自觉养成产生了良好效果。

人面对环境的巨大变迁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学城内各高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了全新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各高校采用全新的思路,全面推行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

各高校建立了教与学紧密结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的条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智育、体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严格的管理服务中,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创新精神、敢于竞争、不为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第四,大学城小社会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城彻底改变了高校那种校校办后勤、学校办社会的旧模式,高校再也不必为事无巨细的琐事缠身,可以集中精力搞教育抓教学。

这样,可以节约经费,提高教学投入。

二、大学城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以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为主体,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

问卷内容涉及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对目前学校的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看法以及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障碍。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0份,有效问卷14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3%,问卷资料统一编码、录入,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一)大学城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及存在问题

1、大学城校区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本次问卷通过设置部分观点判断题来了解大学生的“三观”情况。

例如“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生不是享受而是奋斗”等,近90%的学生对这些认识持肯定态度,不足1%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仍有近10%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访谈了解到从福州大学城启用起,学生在经历诸多重大事件时表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昂的爱国情绪。

可见,大学城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2、大学城后勤管理改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大学城校区全面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一方面,学生与后勤企业之间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后勤部门原本作为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精神、团队意识的主要阵地的功能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必然带来与以往不同的学生住宿的公寓化、社区化,形成以宿舍为纽带的生活群体以及以兴趣爱好为特征联系起来的兴趣群体,学生活动空间增大,自我意识与个性得到张扬,与此相应,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却减弱了。

3、大学城校区人文环境的营造有待时日,学生思想空虚,生活感觉平淡空洞

调查显示,84%的学生对大学城的校园生活总体感觉平淡、失落或者没感觉。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绪依次为茫然、无聊、空虚、焦虑、愉快、充满希望。

虽然该题目的设置效度有待检验,但学生的直观感觉往往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某种精神状态。

大学城校区处于边建设、边运作阶段,很多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校园文化的生长和移植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兼容并蓄其他高校文化也非一日之功,而文化就是大学之魂,缺少文化根基的大学城让学生感觉思想空虚,缺少大学的人文氛围。

4、大学城校区学生城市化和社会化受到一定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正是从少年向成年过度阶段,个人的社会化成人化过程刚好与大学四年的成长相重合。

由于大学城距离市区较远,学生外出不方便,这造成的封闭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利,而对于农村出身的学生面临的个人生活城市化的问题,相对封闭的大学城环境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条件。

表现为学生勤工助学机会减少、难度较大,只有10%的学生外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得到锻炼。

5、大学城学生对网络依赖加强,网络思想教育亟待加强

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网络基本用于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面,多数辅导员表示,目前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如何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使师生之间更畅通地交流,如何利用网络的隐匿性使学生更自由地表达真实感受,使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思政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二)大学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能力分析

当前的学生工作模式以及思政教育模式基本仍以教师为核心,教师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了思政工作的效果和创新状况。

对此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进行,共访谈人员35人,其中一线辅导员22人,行政工作人员5人,共青团干部8人。

1、教师创新能力分析

本访谈中主要从教育理念的把握以及具体的教育工作实践来了解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情况。

访谈中发现,教师在思政教育具体工作中创新颇多,主要体现在主题教育的设计、文化活动形式的设计以及教育方式的创新方面。

但是由于一线辅导员积累不足、认识不深,往往对于教育理念的把握不够到位,同时也存在好的做法和创意无法持续的现象。

2、教师创新环境分析

首先是身份的尴尬,很多辅导员表示由于本身处于学校行政的底层、教师身份又比较模糊,加之年轻新人的身份,造成工作畏首畏尾,不能将工作创意完全付诸实施。

其次是工作机制的制约,当前学生工作中安全稳定至上的原则也使很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

再次,对于自己认为较好的做法在院系、学校层面推广的机会较小,使辅导员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城环境变迁

1、加强有特色的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是校风建设。

校风是一所大学的传统,也内化为学生们的行为准则甚至价值取向。

发挥教师的优良师德,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浓厚学习和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完善校园网络系统,在推进规范化校园实体建设的同时,营造健康互补的虚拟校园文化环境。

2、解决大学城中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建设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保障

针对大学城距离城市成熟社区比较远,交通、兼职等不太方便的问题,学校和管理部门应该立足现状,加强和改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实践渠道,同时开拓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的机会,完善和稳定这一机制。

此外,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后勤工作的稳定和安全,也是建设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保障。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思政教育者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感情投入,无论在思政教育课中还是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务工作,都需要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加大情感投入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可。

其次,注重学生个性化人格和主体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个人发展的环境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正确思想,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才是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4、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教育

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要三管齐下,同步进行。

首先,网络建设中软硬件建设要先行,保障学生有网可用;

其次,加强校园网络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一种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再次,要发挥网络作为学习交流平台的作用。

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

5、构建多校区沟通联合机制

建设大学城的初衷之一就是整合教育资源,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大学城高校之间仍然各自独立,沟通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

在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共享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其次,重点建立学生思政教育之间的交流机制。

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机制、学生教育活动之间的联合机制等方式实现大学城思政教育的节奏同步,主题一致,营造更大范围的教育软环境。

三、大学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

(一)大学城高校创造的若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阜阳师范学院零距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确立了零距离教育、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服务、零距离活动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

它认为,零距离教育要注重价值引领,零距离管理要实现科学规范,零距离服务要体现人文关怀、零距离活动要彰显文化内涵。

在途径和方法上强调育人的零距离,讲究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切实把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

福州大学开创并完善了“感恩—访贫—诚信—责任”链式教育模式。

该模式以“感恩教育—访贫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为主轴,并将之贯穿大学生活四年。

其理论根据是:

感恩是一种爱心,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访贫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本色;

诚信是立身之本、修业之要、举政之根;

负责任是实现自身价值和奉献社会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其现实根据是:

“当今社会缺乏感恩情怀、存在“傍大款”现象、诚信缺失严重、责任意识淡薄,这些不可避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该模式的内容正是当今时代社会所需、学生所需,体现了内容的时代性、贴切性。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梯链式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

以“安全感培育—素质拓展—自我实现—价值提升”为主链条,贯穿大学生思政工作始终。

首先,梯链模式在结构上具备了某种内在逻辑性。

这种逻辑性就是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实际需要层次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是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不成熟到成熟,先完善后发展”的过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应该遵循这种过程性,正视大学生入校以后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感的现实性,并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规律是:

先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再者是发展需求,思政工作也应按照先解决基础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的次序来开展。

“安全感培育”是针对学生的生存需求,而素质拓展、自我实现、价值提升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问题。

其次,这种模式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即认为学生思政工作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像一条链子上的各个节,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梯链教育模式既容纳了链式教育模式的内容,更包含了大学生价值观、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实践能力等方面内容,从内涵上延伸了链式教育的广度。

再者,这种模式体现了目标的针对性、过程性、发展性。

大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成才,一切努力都得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这就是所谓的“针对性”。

同时,人的成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尊重这种过程性,就是尊重大学生心理成长和实际需要的阶段性特点;

再者,这种模式体现了目标的发展性。

人的成才就犹如爬楼梯,爬到最高一级,离不开以下阶梯的铺垫、支撑,越是到高的级别,成才的针对性越强,成才的积累不是量的堆积,而是质的提高。

(三)梯链式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梯链式教育模式的四个环节是安全感培育、素质拓展、自我实现、价值提升。

第一、安全感培育

在传统工作中,“安全教育”较多涉及用电、用水等外在安全,多停留在实际的细节中,较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来构筑安全概念。

但是安全感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从外部环境的改善着手,更要关注人的内心体验。

我们把“安全感”细分为:

经济安全感、环境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求知安全感。

第二,素质拓展。

坚持以素质培养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个性品质,使大学生德才兼备,和谐发展。

素质培养是关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至关重要阶段,其成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成才的方向和质量,更关系到大学在教育人、培养人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第三,自我实现。

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自我,既是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素质培养、价值提升的实际情况的一次展示,也是对整个高校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的一次检验。

坚持自我实现为目标,就要强化大学生成才与自身素质相结合,做到能力与从事职业相匹配;

坚持自我实现为目标,就要强化大学生成才与正确价值观的结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坚持自我实现为目标,也要强化成才与时代需要的结合,用大学生的前瞻意识、创新意识去创造财富,引领未来。

第四,价值提升。

坚持以价值提升为核心,主要解决个体与自身、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命运的价值认识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更为务实、博爱、高尚的价值观。

作为梯链式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做到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统一,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及以后的人生目标选择,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四)梯链式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与推广价值

任何一种思政教育模式都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过程,并且一种新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理清工作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第一、以大学生安全感培育为增强吸引力奠定基础

以大学生安全感培育为增强吸引力奠定基础,应当努力使思政工作真正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鼓舞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

唯有构建经济安全感、环境安全感、人际安全感、求知安全感,才能消除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困惑,树立认同感,这几项安全感的培育缺一不可。

第二,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要注意“两个结合”,即与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和与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

首先,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注重素质培养与科技、人文的结合,提升学生科技、人文素质修养。

其次,结合市场需求,注重素质培养与时代要求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与市场要求的契合度。

第三,以大学生自我实现为初级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发展能力。

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一定的素质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及一定的展示平台。

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打造的系统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的新模式。

为学生达到自我实现这个初级目标,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做精细化教育的指导与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