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482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docx

”这表明(  )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解析】中央集权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概念混淆,故A项错误;

材料中“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削夺宰相的职权”,故B项正确;

宰相成为宦官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不符,故C项错误;

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D项错误。

7.《元史·

百官志》有云: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

达于省。

”据此可知宣慰司(  )

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答案】A

8.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解析】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加强对边地的经济开发,故A项正确;

B项没有体现出卫所作为生产单位的经济开发作用,故B项错误;

卫所屯田只是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故C项错误;

D项没有体现出卫所作为军事单位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D项错误。

9.《明史》记载: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该制度(  )

A.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D.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解析】材料是关于“巡按”,而没有涉及内阁,故A项错误;

明朝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割据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不符,故B项错误;

虽然“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但不一定能保证地方吏治廉洁,故C项错误;

明代中央政府设有监察机关,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在维护中央集权、监察整饬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相符,故D项正确。

10.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11.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

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

这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解析】材料“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反映臣下冒死劝谏皇帝、多样的劝谏方式,实质体现君主无上权威,故A项正确;

封建士大夫劝谏为封建统治服务,而非有民主思想,B项错误;

臣下劝谏皇帝一定程度影响皇帝权威,与纲常不符,故C项错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人协助皇帝治理天下,故D项错误。

12.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说明军机处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

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

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

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

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

“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从目前来看

,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新浪财经《海昏侯墓:

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

贵的政治地位。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

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

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

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逐一分析。

如:

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虽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了“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

易错起源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例1.(2016·

高考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变式探究】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名师点睛】

1.分封制、宗法制对封建制度的影响

(1)秦朝反思商周的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

汉初反思秦朝不分子弟而孤立早亡的教训,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王国问题。

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2)商周的宗法制在封建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皇位世袭制。

2.商周时期政治与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联

(1)与经济:

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3.破解宗法制、分封制试题的思路

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关键词

“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庭等级关系”

“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

实质

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技巧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

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宗法制

(1)特点:

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

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机构。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以王族为主。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民。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易错起源2、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创新

例2.(2016·

高考全国乙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变式探究】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

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

2.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特色的中央机构沿革

(1)秦——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4)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

(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

(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家国同构”的理解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思想基础

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

(2)与思想:

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

易错起源3、地方治理体制创新

例3.(2016·

高考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变式探究】

(2016·

高考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

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握的变化,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

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1.史实

(1)西周——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

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秦代——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3)汉代——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设立刺史、颁布“推恩令”,重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宋代——地方分权:

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解决了地方割据对中央的威胁。

(5)元代——行省制:

元政府建立了地方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

(6)明代——废行省: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2.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1.“中央集权”概念考点破解

(1)中央管辖地方的分权特点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地方治理制度沿革特点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②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四点思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的政治制度;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为维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人治大于法治:

官僚的选拔任用体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

农业为主的政治文明,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一些制度对世界的贡献巨大,如科举制。

(4)“为政以德”“政在得民”:

统治者重视“民”“德”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汉、唐统治者践行。

“德政”“得民”措施多样,或政治上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文化上的开明。

3.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国家制度,以国家将权力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3)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

易错起源4、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例4.(2016·

高考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变式探究】(2015·

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趋向公开公平的选官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夏、商、西周开始:

夏商时期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血缘出身

(1)内容:

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

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战国、秦朝和汉初

开始:

战国

发展:

秦朝

衰落:

汉初

军功爵制→军功大小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西汉

东汉末年

察举制→孝廉·

品行

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创始:

曹魏

两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

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产生:

确定:

北宋

明清

科举制→考试才学

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