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469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文言文汇编Word格式.docx

遗憾⑧因介卿之教诲因:

通过

A.①⑥B.②⑤C.③④D.⑦⑧

8.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安石B.黄生C.曾巩D.众童子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生之能浸浸闻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甚矣!

黄生之似吾介哪也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1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答:

  

11.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

(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

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

【1】文武:

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西城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9分)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①。

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

召忽曰:

“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

且小白②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

”管子曰:

“不可。

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

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

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

外物则固难必;

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

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

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

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公曰:

“何若?

”咎犯曰:

“天子避子带之难③,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

”文公曰:

“吾其能乎?

“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

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

君其勿疑!

”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

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

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

此咎犯之谋也。

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

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

荒废,耽误。

②小白:

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

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因:

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全:

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合:

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奚:

为何。

⑤吾其能乎其:

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勤:

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垂:

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致:

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2分)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10.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1题。

(共6分)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11.“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道”?

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道”是怎么理解的。

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

①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②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③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④樊迟问仁。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东城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共20分)

王玄谟①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

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

文帝曰:

“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

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

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

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

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

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

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

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

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

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

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

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

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

“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

”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

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固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

“若欲弃城,下官请以颈血污公马蹄。

”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

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

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②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

皆玄谟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牖,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

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

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

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

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

《易》曰:

“弟子舆尸③。

”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①王玄谟:

南朝刘宋将领。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

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

②武帝:

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

③弟子舆尸:

形容大败之状。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勇以:

就……而论

②侈于口而馁于心馁:

丧失勇气

③皎然于心目者皎然:

清楚明白的样子

④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荧:

眩惑,迷惑

⑤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要领:

统帅

⑥而心妄度之度:

预测

⑦赵括之所以亡赵所以:

……的凭借

⑧而戕民于无已无已:

无休止

A.①⑧B.②④C.③⑥D.⑤⑦

A.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

至于谋略,或许是可以预先筹划的

B.机操于转眄

在转眼之间机械操作

C.规无穷之变于数端

(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

D.不待智者而早已灼见之矣

不用等明智的人(预测),就早已经看明白了

A.王夫之认为宋文帝受了王玄谟陈词的煽动,贸然北伐无疑是自取失败。

B.在王夫之看来,战场情况很复杂,事先确定的临敌谋略并不完全适用。

C.王玄谟的勇气只是浮于表面,嘴上说得多,一旦遇到实战就仓皇失措。

D.王玄谟北伐前在朝中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

(5分)

①谋决于安危之顷

②亟正以刑可也

10.根据要求作答。

①写出文章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文章第四段引用了多个战例,请结合全文简述其用意。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

(共4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

“师①与商②也孰贤?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过犹不及。

先进》)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①师:

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

②商:

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朝阳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赏者,所以辨情也;

评者,所以绳理也。

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

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

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

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

古今虽殊,其迹实同;

耳目诚异,其识则齐。

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

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

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

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

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

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

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

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

是以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

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

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

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

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

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

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

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

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味;

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

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

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

刘昼《刘子》)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识则齐B.不可罔以方圆

落霞与孤鹜齐飞士也罔极

C.乃束指而罢D.因捧匣而弃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我欲因之梦吴越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10.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

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

请简要说明。

石景山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

“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黎生曰:

“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

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

“子之言太迂,于世无益也。

”迂夫曰:

“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

子知迳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

子不见夫树木者乎?

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

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狭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卑也。

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然其遗风余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余泽以及后世哉!

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辱以顾余辱:

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固:

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斯文:

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患:

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迩:

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法:

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躬:

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病:

缺点,毛病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请予言以为赠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B.余之知生子之言太迂

C.则于是焉则足以给薪苏而已

D.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11.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请具体说明。

(共5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

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夫子自道也。

宪问》)

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

(3分)

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

请说明。

司马牛问君子。

“君子不忧不惧。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

颜渊》)

丰台

六、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

(1)御民之辔【1】,在上之所贵;

道【2】民之门,在上之所先;

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

故君求之,则臣得之;

君嗜之,则臣食之;

君好之,则臣服之;

君恶之,则臣匿之。

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

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

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

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3】之。

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4】者,可奉以为君也。

缓者,后于事;

吝于财者,失所亲;

信小人者,失士。

(取材于《管子》)

【1】辔:

缰绳,这里指关键。

【2】道:

同“导”。

【3】分:

指合理分配。

【4】备官:

任用官吏。

(2)古人云:

“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

”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

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

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

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1】,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

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

武帝及简文【2】卒被侯景幽逼而死。

孝元帝【3】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

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

“宰衡【4】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

”此事亦足为鉴戒。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取材于《贞观政要》)

【1】苦空:

佛教语。

【2】简文:

梁简文帝,武帝第三子。

【3】孝元帝:

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

【4】宰衡:

指宰相。

①则臣得之得:

找到

②不足以应敌以:

用来

③故祸不萌萌:

产生

④患无君以使之使:

任用

⑤故尧、舜率天下以仁率:

全部

⑥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尚:

增添

⑦君臣俱被囚挚挚:

拘禁

⑧缙绅以清谈为庙略庙:

朝廷

A.①⑦B.②⑧C.③④D.⑤⑥

A.毋蔽汝恶没有人能替你掩饰罪恶

B.能备患于未形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C.下之所行在下位的人做的事情

D.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

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②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9.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7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0题。

10.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

①子曰:

“,鲜矣仁。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③子曰:

“君子,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昌平

七、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

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

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①于上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