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4378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Vkupow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Word文档格式.docx

1.学习课程内容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而不能采取"

猜题"

、"

押题"

式学习。

其实,也只有对课程进行了全面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而课程的基本内容就是课程的重点,就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所在。

从上述《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看,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是互相联系的,因而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

当然,作为入门课程,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

  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习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但是,对于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初学者来说,诸如会计的职能、特点、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大多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学习时可以先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一般了解,随着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渐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会计核算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到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这种安排体现了设置课程的目的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因而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

学习时,应在全面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特点和相互联系,以及记帐、算帐、编表的技能。

2.学习基础会计学,要注重"

原理"

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

  基础会计学或称会计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

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吃透原理。

学习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防止钻入具体业务处理,而忽略对其原理的学习。

教材中在阐述规则、方法时多配以实例,目的是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

要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

  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

如借贷记帐法下的帐户结构、帐户分类等。

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

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

3.学习中要处理好识记、领会和应用的关系。

  在自学考试大纲实施要求中对各章规定了考试目标,包括考试知识点和考试要求。

这里的考试要求是指需要应考者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具体规定了"

识记"

领会"

应用"

三个能力层次,其中,"

层次再细分为"

简单应用"

和"

综合应用"

两个子层次。

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递进等级关系。

  按照这一要求,应考者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处理好识记、领会和应用的关系。

识记是指能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

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识记这个最低层次的要求上。

较高层次是领会,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道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

但识记和领会还不够,还要会应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所谓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帐务处理。

其中,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

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地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

基于上述,应考者在学习本课程内容时,要注意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中对各章节内容的能力层次要求。

4.要把课程内容的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的学习结合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制度的法律依据。

它的制定和实施开创了我国会计工作的新局面,对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企业财务通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而制定的。

《企业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的。

它的内容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指南。

《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会计的两个基本法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各自调节的内容,各有侧重,相互配合。

  199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发出通知指出: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经济管理类专业考试课程内容符合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变化,决定从1994年起,凡内容涉及到会计制度改革的课程,在新的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组编教材出版前,一律将上述"

两则"

列入考试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是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由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其中,除了对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作了规范要求外,重点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作了详细、具体的规范要求。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1996年6月17日)起实施,同时废止1984年4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

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基础会计学》(王俊生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在编写中已将上述内容和要求纳入有关章节。

为了更全面地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学习时应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

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对象和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

对于初学者,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懂得什么是会计,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有何重要作用,以提高对会计的认识。

二、本章学习内容

(一)会计的基本概念

(二)会计的对象

(三)会计的任务

(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五)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六)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本章内容辅导

(一)关于会计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会计?

这是学习基础会计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初学者只要求先一般的了解,方法就是从分析会计职能及其特点入手,然后再从理论上进行概括。

  从会计职能及其特点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会计是为决策人提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会计这种管理活动又区别于其他管理,如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等,会计不直接处理供产销、人财物等业务工作,而是处理反映这些业务活动的信息;

会计反映又与统计、业务核算不同,它主要利用货币计价,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特点,因而对会计进行理论概括,不仅指出它是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阐明会计的特殊属性,概括会计的职能及其特点,即主要以货币计价,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

  理解和掌握上述要点,就能对会计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关于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教材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的阐述,分为两个层次:

(1)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

明确指出,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就构成了会计的一般对象。

并以工业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说明工业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由于经营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企业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情况;

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情况。

(2)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具体化,也就是将上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

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地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清晰地反映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静态表现,也是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体现的是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动态反映,也是损益表的构成要素,体现的是企业在经营中发生的财务关系。

教材中,将会计一般对象和会计要素分别在第一、二两章阐述,学习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问题理解。

(三)会计的任务与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的关系

  会计的任务是指会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学习时需要注意的是,会计的任务是如何提出来的?

它决定于什么?

会计的任务与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是什么关系?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同整个经济管理的任务是分不开的,因而总的讲会计的任务是由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但经济管理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和会计对象的范围提出任务,即会计任务的提出还受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会计只能完成与其职能和对象有关的那一部分任务,而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教材中将会计的具体任务归纳为三项。

学习时要注意这三项任务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从中也可看出,会计任务就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会计职能具有稳定性,而会计任务则依存于会计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体现时代特点,而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会计任务是由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来完成的。

基于这一点,学习时,特别是在学习会计实务时要注意与会计任务的联系。

(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之所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因为会计实务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核算范围有多少,经营期间有无限制及如何分期,计量基础是什么,币值是否稳定等等。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先要明确这些前提条件,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就有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原则。

例如,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

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而使会计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指针,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12项原则,有的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商品经济对会计核算的共同要求,是会计核算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有的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体现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有的教材将上述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划分为三类:

(1)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包括有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及重要性原则;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

包括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

(3)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

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不过,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可能有交叉。

而且,不同教材中的划分也不完全一样,只能作参考。

  学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点是理解各项原则的要求,以及这些原则在会计处理中的应用。

特别是其中的有用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等。

例如:

有用性原则:

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符合有关方面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

《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条规定: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为决策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上述规定,实质上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其中,强调会计提供的信息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目标的一个重要特点。

  权责发生制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会计分期,通过会计分期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会计期间。

而会计期间的划分使会计核算必然涉及到划分本期和非本期的收入、费用、利润等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根本不同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权益、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原则。

采用这种原则,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收入;

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

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

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

由于权责发生制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而不问款项的收付,因而又称为应收应付制。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不同。

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按照款项的收付日期确定,即以现金收付为准,因而又称现收现付制。

采用收付实现制,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都作为本期收入;

凡属本期支付的费用,都作为本期费用,而不管其是否属于本期。

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承担的费用,从而正确确定各期的财务成果(利润或亏损)。

  配比原则:

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的原则。

这里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

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成本费用则是指与上述收入相配比的,即已销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成本和期间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是: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耗费。

这里的费用概念比较笼统。

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分为制造费用(指制造产品的费用,或称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由于本期生产的产品不一定在本期全部销售,因而只有已销售产品的成本和期间费用才与本期营业收入配比,即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

(五)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方法等,本课程主要讲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这是初学会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要求着重理解每一种专门方法的含义、作用,以及各种专门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基本内容就是:

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帐法,编制记帐凭证,并据以登记帐簿。

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进行成本计算;

对于帐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在保证帐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从分析经济业务到会计报表编制,就是循着上述程序进行的,周而复始,形成了会计循环。

  对于各种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以后各章将依次系统地阐述。

通过本节学习,对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先有个一般了解,待课程学完后回过头来再学习这一问题,就会加深对这一方法体系中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章

  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帐户,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帐户的必要性以及帐户的基本结构,为学习下一章复式记帐打下基础。

(一)会计要素

(二)会计等式

(三)会计科目

(四)帐户及其基本结构

(一)会计要素及其划分

  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

为了作好会计核算工作,正确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就需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会计要素。

合理地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中的财务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学习时,要明确会计要素的含义和会计要素的组成内容,理解和掌握各会计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

对资产的学习。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资产之所以是一种经济资源,是由于它是通过生产和交换而取得的对它的使用权和支配权;

而且通过对它的有效使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

要弄清资产的含义,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它的特征:

(1)资产是能为企业提供收益的经济资源;

(2)要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

(3)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其次就是要了解资产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分类的作用,以及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的具体内容。

  初学者对各项会计要素的含义和内容先作一般了解,待学到后面章节内容,特别是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再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会计等式,或称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是会计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会计等式体现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建立的理论依据。

学习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会计等式的含义、等式中各项目的关系以及涉及到各会计要素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尚未发布,因而教材中对会计等式,先是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平衡关系以及反映这一平衡关系的等式:

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来阐述的;

然后,以企业为例,将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具体化为会计要素,阐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的。

  资产的构成,表明企业拥有多少经济资源和拥有什么经济资源;

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则表明是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

因此,资产与权益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

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在数量上存在着必然相等的关系,这一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产=权益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特定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各种经济业务,这些业务在会计上称作"

会计事项"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按其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只涉及资产和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另一类只涉及收入和费用。

经济业务尽管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种类型。

书中以第一类只涉及资产和权益的经济业务为例说明如下:

第一种类型: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总额不变,仍保持平衡。

第二种类型: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总额不变,仍保持平衡。

第三种类型: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权益项目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等额增加,仍保持平衡。

第四种类型: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权益项目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等额减少,仍保持平衡。

以上说明,不论哪一类型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下面讲一下另一类只涉及收入和费用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在会计年度开始时,基本的会计等式如上面所示,即:

  在会计年度中,企业由于经营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并因此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

另一方面要发生费用,并因此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

这类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会计等式中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概括起来也不外乎上述第一类经济业务发生对资产和权益影响的四种类型。

即:

(1)收入发生引起资产增加,等式两方同增。

(2)收入发生引起负债减少,等式右方两个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3)费用发生引起资产减少,等式左方两个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4)费用发生引起负债增加,等式两方同减。

由于上述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等式转化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在会计年结束之时,将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出利润(或亏损),并与年度开始时的所有者权益归并在一起,这时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形式,即:

  综上所述,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

由于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会计报表等方法的理论依据。

反过来讲,运用按照这一平衡原理建立的各种会计方法,就可以把握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规律性联系,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会计信息。

(三)会计科目与帐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事先在设计会计制度时规定这些项目的名称并限定其核算内容范围。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我国财政部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制定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规定了各行业的会计科目表,企业应该按照这一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企业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增加、减少或合并会计科目。

但会计科目本身没有具体的格式,因而不能用来记录经济业务。

为了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帐户。

帐户具有一定格式,但是各种帐户本身是没有差别的,帐户要根据会计科目确定其登记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可见会计科目与帐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其联系是:

帐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