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410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自然地理方法技巧Word格式.docx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4)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

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5)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6)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高考回访第4题中,①航天发射基地就受纬度位置、地形、气象和交通条件等多因素影响。

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

(1)发射时间: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

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2)发射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3)回收场地选择:

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

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

地质条件好。

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的判读

1.找起点:

地球外部圈层判读,首先要确定读图的切入点。

一般情况下以地表作为圈层判读的起点。

2.根据位置判读外部圈层:

通过分析示意图中位置特点来判断外部圈层,如在地势低洼处往往是水圈,与大气圈、水圈都有交集的是生物圈。

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的判读

1.读图名:

明确本图为中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单位是(亿焦耳/米2)。

2.看整体趋势:

图中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变化趋势由东南向西北先递增后递减。

3.看等值线的走向:

不同等值线走向略有不同。

4.看极值:

Q地是极小值地区,P地是极大值地区。

5.解答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试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正确描述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描述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时、空两个方面:

从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

从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递增)”、“哪个地区多,哪个地区少”,如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

时间上,大部分地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空间上,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正确分析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可从日照时数、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几方面分析。

(3)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是落实基础、把握规律的前提。

例如,分析我国某些特殊地区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和特点,就可以结合表格说明如下:

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的区别

在学习中,很多人容易把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搞混。

实际上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是两种不同的地理事象,它们的区别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含义不同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周围放射能量的现象或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纬度、天气状况、海拔、大气透明度、日照时间、大气污染程度等。

太阳活动主要说的是太阳大气层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2.影响不同

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许多地区的降水量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扰乱电离层,干扰地球磁场,产生极光,导致一些自然灾害。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60°

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5)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

,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一、运用数轴法进行时间的计算

例如:

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

W的地方时。

其步骤为:

1.画轴

(1)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自西向东,西经度越来越小,东经度越来越大。

(2)中时区在中间,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自西向东,西时区数由12递减到1,东时区数由1增大到12。

2.定点:

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

解题:

因东八区的区时使用的是120°

E的地方时,即已知点为120°

E,求的点为35°

W。

图解如下:

3.定差

(1)确定两地的经度差,AB之间的经度差为35°

+120°

=155°

(2)确定时间差,即155°

×

4分钟/1°

=620分钟,转化成为10小时20分钟。

4.定值

(1)定向:

求的点位于已知点的西边,取“-”。

(2)所求的35°

W的地方时=6月9日20时-10小时20分钟=6月9日9时40分钟。

注意:

若进行区时的计算,可将定点改为定时区,其他参照地方时的解题方法。

二、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方法

判断某一时刻在地球上所处不同日期范围各占多少时,可以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水平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180°

经线表示日界线,之后再按照时间计算的方法找出相应的0时经线,最后根据0时经线向东至180°

经线为新的一天,0时经线向西至180°

经线为旧的一天,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

如下图为新的一天占全球1/4的示意图: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80°

经线上的地方时是几时,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

反过来,全球进入新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

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晨昏线的简单判断

①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②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③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

1.判读技巧——“一向一轴一点”

日出、日落及其方位

1.日出、日落概念

日出——太阳从东边的地平线上升起,日落——太阳从西边的地平线上落下。

(不一定是正东、正西)

2.日出、日落方位

(1)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东南)、日落西北(西南)。

(3)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4)日影朝向,始终在太阳方位的相反方向。

正午,直射点日影消失;

直射点以北,日影朝北;

直射点以南,日影朝南。

极点例外,北极点日影都朝南、南极点日影都朝北(出现极昼时)。

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方法

1.等太阳高度线的产生

地球表面为球面,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在球面上(如图一),只有一个点的太阳高度为90度,以昼半球的角度来看,太阳高度相等的点连线就形成了常见的等太阳高度线图(如图二)。

2.等太阳高度线的几个关键点

(1)圆心(O)为太阳直射点,同心圆为太阳高度等值线。

数值从圆心90°

向外围降到0°

,最大的圆为晨昏线。

(2)晨昏线上最北点(A)和最南点(B)把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东面为昏线,西面为晨线。

(3)赤道上昼弧长为180°

(即赤道上从晨线到昏线,经度差为180°

)。

(4)圆心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该经线上太阳高度为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纬线、赤道、北极点或南极点在图上的位置、晨昏圈最南点和最北点的经纬度位置。

逆温现象及影响的分析方法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逐渐消失。

3.逆温的影响

(1)出现多雾和雾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或雾霾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热力环流中等压线(面)的判读方法

1.气压高低判读

(1)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即PA>

PC、PB>

PD。

(2)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图中C处比D处气压高;

同理,A处气压低于B处。

即PC>

PD、PB>

PA。

(3)综上PB>

PA>

PC>

2.气流流向

(1)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2)A处气压低,说明该地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

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地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

所以B处空气流向A处。

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

等压面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

等压线图的判读

1.认识气压系统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

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高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

“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2.了解判读内容

(1)判断风力大小

①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②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③不同图中,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2)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

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

向右偏——北半球;

向左偏——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

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3)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4)锋面只存在于低压槽上,不可能在高压脊上。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的判读技巧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作为地理示意图的一种,主要体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高频考点,解读分析思路如下:

1.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1)结合0°

、30°

、60°

、90°

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乙。

(2)结合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

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

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

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

2.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1)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3.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以此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及其与季节的关系,如图乙显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4.“由因索果”判断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图示法简记东亚和南亚季风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

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

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

①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

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

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符号。

(2)看结构。

①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②看锋面坡度。

 

③看降水区的位置。

“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反气旋

利用水循环解释地理问题

(1)沼泽地的形成。

(2)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方法

河流补给特征常通过河流流量过程线图反映出来,掌握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的特征及判读十分必要。

1.河流流量过程线与沿线地理环境的关系示例

(1)地区(我国)

(2)天气(我国)

(3)气候(北半球)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

具体判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

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2.判读内容及原因分析

(1)流量过程曲线图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

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图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则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

内流河往往是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因为水库的调节作用。

洋流图的判读方法

1.洋流图的判读步骤(如图A)

2.洋流图判读的一般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

①根据纬度与环流的方向判断

第一步:

根据纬度(30°

或60°

)确定海区(副热带或者副极地海区);

第二步:

调用表层洋流分布图(如图B);

第三步:

根据给定的图示确定半球。

②根据海水温度在南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判断

若海水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则该海域为北半球;

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则该海域为南半球。

如图A所示为北半球。

(2)根据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如图C)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

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

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

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的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阅读方法

1.判断岩石的类型:

具有层理结构或有生物化石的为沉积岩;

发生岩浆活动,存在于地表之下的为侵入岩,出露地表的为喷出岩;

变质岩往往紧邻侵入岩。

2.根据图示推断地壳的运动过程或作用

(1)如图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说明该处发生沉积作用,其形成顺序为A、B、C、D,其年龄自D到A逐渐变老。

(2)如图2,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3)如图3,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4)如图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5)如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间。

1.出现大面积的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

2.上层岩石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发生上升运动。

3.地质构造或岩层的顺序,后出现的破坏先出现的,后出现的完整,先出现的不完整。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岩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侵蚀河岸与堆积河岸的判定方法

(1)平直河道: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堆积岸;

南半球河水左偏,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

(2)弯曲河道:

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河水受离心力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

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3)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方法

全球变暖的分析思路

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影响不同。

具体的分析思路:

①科学分析全球变暖对大气圈本身的影响,如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加大、极端降水事件等气象灾害增加;

②分析大气圈诸要素变化对水圈、生物圈、人类社会(智能圈)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水资源短缺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决定自然灾害危害大小的因素

自然灾害危害的区域差异取决于地理背景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方面。

前者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和水文条件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后者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在灾害面前的易损性(脆弱度),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易损性就越低,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受害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