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386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0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上语文整册教案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

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

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

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

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

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

“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

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

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

)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

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

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

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如:

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

“大些!

再大些!

”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

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

(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

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读书的满足与快乐。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对书的酷爱。

4.练习朗读。

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

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

分发材料:

《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

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习课文时的方法。

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1.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师:

在苗苗对季老先生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

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

我觉得闲书就是指不是课本的书。

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都算闲书。

  师:

你是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的。

那到底是谁管这些孩子们爱读的书叫闲书呢?

我在读《哈里?

波特》时,妈妈就这样说过,“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看闲书。

我喜欢看漫画,爸爸也说要我少看闲书,多做点题。

看来很多家长都把读课外书称为“闲书”,言外之意就是没用的、浪费时间的书,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读。

那季老今天为什么还主张看闲书呢?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季老说要把文章写好,写通顺,应该看课外书。

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和他小时候看闲书有关。

他还讲鲁迅也说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季老的话多么有说服力啊!

还有呢。

季老在回忆他童年看闲书的事时,说得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这说明看闲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还有,当他听说苗苗看闲书挨了爸爸的打时,没有评论,而是笑了。

季老就是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那么亲切自然。

让我们同桌间分角色读一读6-7页的内容。

  (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

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

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阅读,是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

  ……

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杜甫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

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

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

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

‘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

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

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比?

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

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

(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

4《我的“长生果”》

三维目标:

1.根据标志性的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3.理解文中阐述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合实际认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

4.领悟阅读与写作对个人成长、社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借以激发学生提升心智、丰富生命、完善自我。

预习导引:

1.目标点击

(1)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阅读写作的愉悦之情,进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3)发掘阅读与写作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借此提升心智,丰富生命。

2.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结构,例如,抓住标示时间的词语:

“五十年代初”、“开始”、“后来”、“小学”、“小学三年级”、“上初中后”、“初中二年级”、“至今”等,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三个部分。

(2)运用列表的方法,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3)找出议论抒情的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通过赏析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叶文玲,女,1942年11月4日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

1958年发表处女作《我和雪梅》,从此走上文坛,后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遐迩。

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

至今已有600多万字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文集》等多种。

其作品曾多次获海内外多种奖项。

2.背景资料

作者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很充盈的,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是满足的,因为有书籍的伴随。

作者将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感受呈现给了读者。

3.题目解说

“古今伟大思想均永载于书籍之中。

”人们把书比喻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作者以“我的长生果”为题,突出记叙了书在作者成长中的作用。

4.知识链接

连环画:

按故事情节连续排列的许多幅画。

一般每幅画都有文字说明。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一阙(què

)赢家(yí

ng)囫囵(hú

n)馈赠(kuì

羞赧(nǎn)黯然(à

n)酵母(jià

o)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流光溢彩:

流光,闪烁流动的光;

溢彩,充满了色彩。

形容画面光彩美丽。

囫囵吞枣:

比喻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不必咬文嚼字。

现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冗繁:

事务繁忙。

二.课文内容讲解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以一种娓娓交谈的方式,用朴实的话语,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真诚抒写了阅读和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字里行间融注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给人思考和启迪。

全文以“长生果”(书籍)为线索,层次清晰。

按照作者的思路,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以比喻点题,新颖且耐人寻味,形象点明书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作用,接着又借助一连串优美的比喻,渲染出少年时代读书生活带给“我”的愉悦之感,并自然引出文章主体部分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17段),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用实例说明读书对“我”的影响,特别是对写作的影响。

其中,第3段交代有关背景,追忆自己少年时代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

“接触了书,爱读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一句,巧妙领起下文少时读书的几个阶段及读书对“我”的影响。

从小学,到“上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时”;

从最早的“香烟人”小画片,到“真正的连环画”,到“文化站几百册图书”;

从“饱览”到“痴迷”,再到“迷醉”,最后到“如痴如醉”,年龄由小到大,阅读量由少到多,阅读范围不断扩大,而“我”对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热爱读书的程度越来越浓烈、执著。

作者情真意切的记述,使少年时代的“我”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无比迷醉及永不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如饥似渴、如痴如醉的读书生活和体验,也自然给了“我”极大的影响。

文中表现读书对“我”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激起对文学越来越浓的兴趣,“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二是陶冶了思想情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如第7段“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常常使我牵肠挂肚”,第8段“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暗然伤神,编织他的悲惨身世”,第10段“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等等;

三是培养和提高了想像力、记忆力、理解力等诸多方面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第8段“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像力”,第9、10段写《秋天来了》作文时的想象,第13段“这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四是不断提高了写作水平。

作者列举了两次作文的实例和一次“创造”小说的经历。

两次作文使“我”悟出了两个道理,作文构思要新颖,要写真情实感,一次“创造”使“我”明白了读书的真谛:

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杂,头绪多,但无不围绕文章中心,抒写读书的重要与愉悦,阐明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8、19段),由对少时的回忆转到现实,抒发感慨,并从读真正的书转到读社会人生这部大书,使全文发散开去,扩展了文章的内容,引人深思,启人思考。

2.结构图示

3.句段品鉴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

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品析:

这一段作者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从视、听两个方面形容少年时代的生活,尤其是读书生活带给自己的愉悦之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的那种愉悦感受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2)“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中“嵌”字用得怎样?

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像玉盘一样镶嵌在蓝色的天幕中,给人一种宁静、恬美的感觉。

一个“嵌”字把月亮与蓝色的天幕连接起来,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4.写法探究

(1)读言优美,形象感强。

如第一段:

“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又如作者把读书生活比作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比作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形象的比喻,不仅增添了文采,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用“痴迷”,“迷醉”写自己醉心读书的程度,用“别出心裁”、“呕心沥血”、“大显身手”等成语写读书为写作成功带来的收获,突出了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是“我”的“长生果”这一中心思想。

(2)衔接自然,照应切合。

先看过渡。

第5段,是过渡段。

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

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

第7段和第13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紧密。

再看照应。

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今……”诸语加以照应。

又如第3段中的“欢悦”,第6段里的“痴迷”、“迷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一气。

再如,第13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14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段结尾与第16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5.难点探究

(1)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本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有典型的材料。

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了读与写的内在联系。

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略,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字”。

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以外,作者在行文中还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中心,比如:

––––“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能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恼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作者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

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

“社会人生”则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认识去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写的书再多,也只是“社会人生”这棵大树的一个果实。

此外,笔写的书是从“社会人生”中来的,不联系书的母体,就不能真正把书读懂;

读了书不去实践,懂了道理学了知识不去运用和验证乃至发展,读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总之,一本书容易读懂,而“社会人生”之书,要想读通,绝非易事。

作者因此颇有感慨,这也启发读者–––应该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

正如古人所言,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博学”而终于“笃行”。

考点指津:

例:

“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这样说有何好处?

考点说明: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运用修辞的作用。

名师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作者说的长生果指的什么,还应明白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叙述更生动。

参考答案:

指的“我”所读的书籍,这样说新颖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籍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课后习题讲解:

第一题:

“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书,人们称之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作者对这样的比喻感到特别亲切。

因为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书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滋养心灵,提升心智,丰盈灵魂,丰富人生,作者体悟自身的人生经历尤感如此。

第二题:

第一次作文,“我”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写出了一篇佳作,从中“我”悟到了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而第二次作文,“我”因完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获得好评,这次“我”又悟到“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两次作文的经历和感受,共同之处在于都与课外的阅读密不可分,厚积而薄发。

第三题:

依据课文的相关内容,“我深深明白:

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以及“我”作文成功的感悟等,作者认为“创造”之源是大量的阅读,丰厚的积淀和生活的体验。

第四题: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是前一组比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是后一组比喻。

两组比喻前后照应,两组中前句是从视觉,后句是从听觉来分别设喻的。

2.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