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3442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下载.docx

1、孔子说:

“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

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

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

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

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

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

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

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

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

为什么?

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

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

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

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

“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六、引导实践,修养身心

1、读下列诗歌: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

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

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

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

但当年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

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

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

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

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

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

”(《人力资本》

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

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二《论语·

卫灵公》(四则之1、2则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1、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

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

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

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重仁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这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当生与义矛盾时,孟子也说要“舍生取义”,对“杀身成仁”你是怎样看的?

孔子说:

可以对一个人直言不讳,那人便是自己的朋友。

如果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对他下一个警告,即使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但等到他失败了,就会想到我对他说的话是有益的,那就是对得起人。

你能做到“不失人吗”?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在家庭中亲人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谈了也是白谈,这是时机不对。

所以,人与人之间,说话真难。

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

你能做到不失言吗?

(三《论语·

卫灵公》(四则之3、4则

讲述《令狐荐贤》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唐宣宗教界时,令狐绹任宰相,他想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

令狐绹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

“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

”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

什么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听了花言巧语就上当,更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

孔子认为,在评价和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孔子最初对人是听到人家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但是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认为,对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人的实际行为。

历史上“以言举人”结果却坏了大事的例子很多,比如战国时的赵孝成王以言取人,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孔子所说的“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这句话是千古以来言语虽简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3、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子贡问为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孔子说:

“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有价值的言论。

4、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1、什么是君子呢?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

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

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凡是有建设性的语言,不管是什么人的,都应当采用。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其实,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

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

在无形在得到提高。

其实,这也正是《颜渊》篇里曾子说君子“以友辅仁”的道理。

从另一个角度说,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选择交往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提问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如颜渊问仁,孔子说:

“为仁由己”;

仲弓问仁。

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颜渊、仲弓、子路等人的性格、经历,想一想孔子为什么要对“为仁”这个问题做不同的解释。

六、引导实践,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的?

2、课外阅读《论语》,积累关于君子之德的言论,看看那些是自己应当具备的美德。

⑴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⑵子曰:

“躬①自厚②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①躬:

这里解释为亲自、自身的意思。

②厚:

忠厚、厚道。

【译文】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

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⑶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⑷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⑸子曰:

“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

音jīn,庄重的意思。

“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⑹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四《论语·

季氏》(四则之1、2则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交益友与损友的利害关系。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

“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

损害。

②谅:

信实。

③便辟:

阿谀奉承。

④善柔:

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

花言巧语。

2、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

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

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

同“逸”。

晏乐:

沉溺于宴饮取乐。

“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问学的快乐。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

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

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

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

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朱熹说:

“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便辟”,便,偏也;

辟,偏也。

偏爱,偏嗜,偏好,凡事偏颇,不公正,不正直,不能修身者。

《大学》说:

“所谓

齐其家在修其身: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亩之硕。

”因亲爱而偏私,因贱恶而偏恶,因畏敬而偏敬,因同情而偏怜,因傲慢而偏激,一言以蔽之,“便辟”之谓。

善柔,善于柔媚,谄媚,阿谀逢承,巴结讨好,向则不若,前则谩之。

“工于媚悦而不谅”。

“便佞”,便言,巧言,便佞但能品辩,非有学问,与多闻相反,“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去寻找快乐。

可越过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

一位农夫告诉他:

“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

”富翁顿时开悟:

自己背着这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当然不快乐!

于是富翁用钱财接济穷人,慈悲为怀。

人生的快乐在于懂得选择与放弃,如果总是抓住一些无谓的东西,只会是负担。

只要你心无挂碍,心胸豁达,有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心,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乐道人之善”,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点,也很难做到的,有正反面,暂时不去讨论它。

一般人喜欢批评人家的坏处,是普遍的现象,尤其中国民族性,喜欢对人问长问短,像调查户口一样,太关心人,很多外国来的同学就不习惯,觉得你在妨碍他的自由。

这有一个故事,有个法国学生,我曾经问他,在法国是不是有许多女孩子,被劫持到中东卖作女奴?

他说确实有这种事,每年都有很多女孩子被卖到中东去,都是十几岁的女孩子,他们晚上在街上走,后面常会突然跑出一个人,将女孩一掳就抢走了。

我问他这情形如被别人看见怎么办,他说:

老师这句话问对了,我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所不喜欢的事,现在很习惯:

中国人在街头讲话多站片刻,就有第三者围拢来打听是什么事,一只死老鼠会有一大堆人围着看,西方人没有这一套,各走各的路,你们两人打架是你们的自由,与别人无关,所以女孩子被抢走,是他们两人的事,别人不知道这两人干什么,根本不管就走了。

我再问他:

你们的治安人员呢?

他说,过去中国有句成语,什么“天下乌鸦……”。

我笑了不接他的下文。

这是真实的事,我们讲到中国人这许多习惯,人与人之间一碰到就谈论别人,

这就是乐道人之恶,这就要讲到以前我们必读的两本书,一本是《太上感应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阴文》,这两本书,中国过去读书人,为了功名,第一要隐恶扬善。

朋友有错误,要关起门来劝,在外面总是替人掩盖丑恶的事,这是道德。

但是只是过去争取功名的教条,人的习惯并不是这样,而是喜欢道人之恶。

所以应该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尤其朋友之间,谁无短处?

但要多讲别人的长处,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作到。

“扬善公庭,规过私室”。

是必要的修养。

一个成功的人物,在修养上自有他的长处,就是现在数十年来,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们的长处。

所以这一节提出道人之善,是真正的好处。

孔子曰:

“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

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为人谈心?

(五《论语·

季氏》(四则之3、4则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君子有三戒。

2.明确没有私心是孔子教育的真谛。

于丹女士说:

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学礼乎?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陈亢,字子禽,是孔子弟子。

伯鱼,名鲤,孔子之子。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

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

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

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陈亢问伯鱼:

“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孔鲤回答说:

没有呀。

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我“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这叫“趋”。

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快步从庭院里走过,父亲说:

“学《诗》了吗?

”我回答说:

“没有。

”他说:

“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院子里,我快步从院子里走过,他说:

“学《礼》了吗?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行事。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

“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陈亢对同是学生的老师儿子孔鲤有所羡慕,理所当然,于是侧面向孔鲤了解孔子在家中是否为他开小灶,而孔鲤回答的也同样听老师说过,但陈亢没有失望,反而能“问一得三”。

知道老师表理如一、言行一致,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未因孔鲤是自己的儿子而留有私心。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意识的并存。

再读孔子的三戒,有什么现实意义?

窗子打开了,什么都会飞进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非孔子时代了,说到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已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青春年少,如水中浮萍,一切都还没有定根,对于人生的把握还不具备完全能力。

理想、幻想、梦想、甚至是瞎想,我们都曾有过,也都或多或少犯过一些错误。

更有一些失足青少年,因为“色”被判刑,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