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423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概念简答Word格式.docx

人口:

通常是指在一定地域和时间的人的群体。

教育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方法、手段,以及确定对于实现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

教育发展目标:

是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即在未来教育预期要达到的总水平。

教育结构:

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

人口社会变动:

是指人口的社会构成的变动,如社会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的变化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文化:

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

教育目的:

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的它

所期望的结果。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就是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对待教育目的的问题上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是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

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受教育者个人价值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

是关于教育目的应追求、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理论。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双轨制:

实际上就是根据受教育对象的种族与出身规定不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使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系统。

弹性学制:

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癸卯学制:

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学制,清末学校的床色,即以此依据。

壬戌学制:

1922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重新制定学制,并于同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施行全国,称为《壬戌学制》,也称“六、三、三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

教育部于1912年7月举行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其核心议题之一就是制定新学制。

形成了壬子学制,此后不久,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种学校令,它们与壬子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课程:

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活动的总和和进程的安排。

学科中心论课程:

主张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儿童中心论课程:

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用儿童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

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学问中心论课程:

主张将经过精选的具有高质量知识内容组成课程,同时通过学问研究方法提供给学生学习,使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的认知方法。

教材:

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为基本成分,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

问题中心论课程:

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把二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构成课程。

人本主义课程:

强调要引导学生从课程中获取个人自由发展的经验,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个体体验。

显性课程:

是学校环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

是学校环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涵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以及

各种行为。

课程计划:

是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是学校必须遵照执行的文件,是国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主要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

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教学大纲:

是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整体性原则:

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解决和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科学

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学以致用。

谈话法: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的教学发法。

巩固性原则:

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遗忘现象提出来的。

反馈调节原则:

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从参与操作和观察中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

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

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

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德育目的:

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德育目的的层次:

指同一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标准。

说服法:

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成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中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

间接示范:

教师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典范为样板,鼓励学生见贤思齐,教法他们的

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审美感受能力:

是指人体审美感受器官对审美客体的感知能力。

审美欣赏能力:

指人们对美的事物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

是指在鉴别美、感受美、欣赏美等审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

自然美:

是指以自然事物或现象本身为对象所引起的人的美感体验。

社会美:

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艺术美:

是以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它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更典型、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因而更带普通性。

教师:

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班主任:

是指中小学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

作的教师。

课外活动:

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

中等学校管理体制:

是指中等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

教育法治:

是法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指国家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运用法律的手段调节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

教育法律体系:

是由现行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统一协调的整体。

教育基本法:

是国家调整教育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的简称。

是国家关于教育的根本法,是除宪法以外国家制定有关教育的法律规范的基本依据,因此,又被称为“教育宪法”。

教育部门法:

是依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调整某一部门教育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法律效力仅次于教育基本法。

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有哪些?

1、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

2、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4、推进学科教育学的发展。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教育学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出现了丰富的教育学思想。

近代社会教育学发展有哪些特点?

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并投身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主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从教育的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方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各国普遍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

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使教育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1、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

2、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

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

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

5、教育的多功能性。

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我国普通中学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不是。

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

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

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

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3年。

中等教育有哪些特点?

1、中学教育的基础

性。

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3、中学教育的义务性。

4、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有哪些特点?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综合性、专业性、灵活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联系等特征。

怎样理解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1、要求教育者转变观念,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2、采用具体方法,保障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3、尊重学生。

4、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并非绝对的。

就拿学校来讲,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学生总体上来说是受教育者。

学生也常扮演着教育自己的教育者“角色”。

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为:

在教育活动中,尽管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但相对于教育内容来讲,他们又互为主客体,互为

存在的条件。

他们共同的客体是教育影响。

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

如何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1、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2、将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

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两者合理的配合。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2、教育内容的贫乏性。

3、教育的平等性。

4、教育方法的单调。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2、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

2、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

3、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4、两种性质的现代教育。

试述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

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深信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人的心里发展的源泉。

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决不会转化为现实。

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3、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

1、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育活动要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3、教育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

4、教育要

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真正动力?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起作用。

教育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

这种转化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受教育者发展的倾向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投入的经理。

受教育者的主管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真正动力。

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1、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教育要如何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学生深信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试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影响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

2、人口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影响教育规模和经费投入。

试述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一、社会物质产生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

1、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2、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促进社会物

质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4、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5、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6、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2、制约着教育水平。

3、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

4、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

5、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6、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的诸多因素的关系,从这些相互的关系中,能了解教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

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反作用,肯定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人认为教育是被动的。

不对。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达到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目的。

因此,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并且为此实现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

教育与社会诸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

1、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种是教育走在了社会诸要素发展的前沿。

2、人们已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理性地预测到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旧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下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在我国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越来越直接,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强、最复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部分,在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中等教育改革。

1、建立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

2、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

3、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保证;

教育目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素质提高的方向,是社会实现其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中心环节;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目的居于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们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2、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

3、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1、受教育者在智力、知识、品德、体质诸方面需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

2、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哪种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个人本位论的观点有哪些?

1、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社会。

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的身上来制定教育目的。

2、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这种本能得到充分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的人。

3、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有哪些?

1、教育的对象虽然是人,但人都是社会的人。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哪些要点?

1、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只有在公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我国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有哪些?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

设人才”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对策有哪些?

中学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1、特别要主义防止和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要主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保证学生必须的体育锻炼、娱乐和休息时间,注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职业高中、技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

中专、技校、职高类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主义增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普通的基础课程,并注意保证教学质量。

3、学生的中途辍学问题。

应采取措施,予以减少或杜绝。

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

1、必须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

2、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3、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要以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依据。

5、要参考以往的学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

现代中等学制改革的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向。

2、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

简析弹性学制的意义。

1、实施弹性学制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

2、弹性学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弹性学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挑战。

4、弹性学制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5、实施弹性学制更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6、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有利于自身发展。

怎样促进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

中等教育的学制改革要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使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普通中学或是职业中学或是职业中专等。

在中等职业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同时开设普通课程,使学生中等学校毕业时可以升学也可就业。

实现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动态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学制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我国现存的中等教育结构有哪些特点?

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适当扩大普通高中的规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根据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许多国家的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在逐步缩小,美国、德国、韩国基本上调整为5:

5,日本、法国的比例已经调整为6:

4。

简述中国学制发展的过程。

1、壬寅学制。

2、癸卯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

4、壬戌

学制。

5、戊辰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制有哪些特点?

现行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

初级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

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有了明显的职业定向,并且出现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的交叉。

课程内涵的变化呈现出哪些趋势?

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即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

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学科中心论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

系统掌握,有

条理地学习,充分发展智力,易于评价。

缺:

不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主动性的激发。

儿童中心论的优缺点?

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问中心论课程的优缺点。

比较容易理解学科内容,且便于记忆,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分强调学术课程,忽视和使用,不是和准备就业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哪些特点?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

3、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具体措施上有哪些特点?

1、课程决策权力走向多元化。

2、课程内容重视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课

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知道思想有哪些?

1、教育民主化思想。

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3、建构主义思想。

4、后现代思想。

5、人本主义思想。

6、终身教育思想。

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1、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原则。

2、适合身心发展原则。

3、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

4、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综合化和系统性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材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1、知识中心式教材。

2、范例式教材。

3、经验中心式教材。

4、社会中心式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