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057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中学部分12Word格式.docx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

和谐"

发展的教育"

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

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

骑士七技"

49、"

骑士教育"

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 

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

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来源:

考试大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

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

(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 

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来源: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 

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 

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 

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 

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

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

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

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

(《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

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

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

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

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

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

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

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

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

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

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

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

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

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

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

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

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

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

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见74)

59、认知策略: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

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

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

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

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

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

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

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

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

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

外化"

或"

物质化"

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