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278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玉溪教师公开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十六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

康德(德国)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

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

中国朱熹:

神话起源论美国的孟禄:

心理起源论法:

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向科学解释

马克思(德国):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许慎在《说文解字》对教育作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提倡“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墨子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灾害)—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培根(英国)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库尔特•勒温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他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他认为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是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

爱尔维修(法国):

提出持教育万能论

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沃尔夫(德国)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首先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的西方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瑞士)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弗洛伊德(奥地利)创立的。

提出解决问题的“顿悟说”的心理学家苛勒(德国)

韦纳提出成败归因论(美国)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巴甫洛夫(俄国)。

最早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人是斯金纳(美国):

提出行为主义理论程序教学法

试误说学习理论桑代克(美国)——最早使用动物做实验研究提出学习理论

劳伦兹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

美国的德鲁克提出班级目标管理

冯特(德国):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美国)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乌申斯基,《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人是教育的对象》他指出,教育科学的主要对象是在教育过程中研究人,将教育学称做艺术,且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种艺术

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

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理论,德国的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首创道德两难故事,用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水平

抛锚式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约翰·

布朗斯福特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

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约翰·

布朗斯福特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对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作出了贡献。

3.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A)。

A.教育 

B.教学 

C.管理 

D.科研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B)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5.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B)。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6.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是(C)的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7.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D)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8.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9.一个国家的人口(A)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A.数量 

B.增长率

C.质量 

D.分布

10.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

(D) 

A.图式 

B.自我同一性 

C.力比多 

D.最近发展区

1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A)以及人的教育观念。

A.模式 

B.规模 

C.速度 

D.规格

12.教学的根本目的是(C)。

A.教授知识 

B.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C.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发展能力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13.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D)。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教育 

D.军事体育教育

14.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这一观点是由(C)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凯洛夫

15.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D)作用。

A.关键 

B.基础 

C.前提 

D.定向

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

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的。

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

16.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为(B)。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D)的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8.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B)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20.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A)。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2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C)。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22.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属于(A)。

A.参与式 

B.监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23.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C)。

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C.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一般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道德认识或称道德观念,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24.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A)。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25.人的认识的倾向性是(A)。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26.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在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至20岁)的第一个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或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一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27.当学生违反纪律时,老是抱怨我们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

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A)理论解释。

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罚 

D.消退 

正强化是对于学生来说的,老师的刺激增加了学生不良行为的期望

对于老师来说也不是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撤销负面效果来增加期望行为的概率

28.小李在练习“国标”时,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D)。

A.非建议反馈 

B.内在反馈

C.延缓的反馈 

D.外在反馈

29.德国邓克尔发现:

人看到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进而影响问题解决。

这一现象称为(B)。

A.定势 

B.功能固着 

C.问题表现 

D.知识结构

30.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D)。

A.学生实践 

B.思想政治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填空题

1.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的概念

无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或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有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优点,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2.弗洛伊德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3.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5.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6.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8.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9.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0分)

以下是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日记,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黎是初二的女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她的个性很特殊,她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生打架;

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映强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

有次自习,她戴耳机听音乐,被班干部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

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

表面上她与同学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

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地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

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连课本都不愿意打开;

甚至有时候以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

她在日记中写到:

“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

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

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

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l.如果你是小黎的班主任,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转化她?

(3分)

问题2.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黎独特的心理特点;

如果你是她的班主任,应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7分)

问题3.以小黎等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例,你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0分)

五、写作题(本大题30分)

先贤苏格拉底有旬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在康德看来,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2.B[解析]夸美纽斯创作了《大教学论》,福禄贝尔创作了《人的教育》,洛克创作了《教育漫话》,《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A[解析]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相结合与发展的过程。

4.B[解析]华生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代表。

5.B[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的是测验对不同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而测验的效度才是指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

所以本题选B。

6.C[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7.D[解析]古代雅典教育以培养身心和谐的公民为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灵活、人性化。

8.A[解析]该句出自《论语》。

9.A[解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迁移和分布等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人口的数量是确定一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0.D[解析]图式是皮亚杰的观点;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观点;

力比多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1.A[解析]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12.C[解析]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教学与教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等的途径;

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因此,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3.D[解析]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它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4.C[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他把教学过程分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教学过程分为:

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反对赫尔巴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的阶段理论。

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5.D[解析]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

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6.B[解析]少年期是ll、12岁到l4、l5岁的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它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17.D[解析]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视象和声象的形式存储。

18.B[解析]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是又不同于意识。

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因此,注意两个基本特点是:

指向性与集中性。

19.B[解析]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种心境情绪的表现。

20.A[解析]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源,指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是由行为者本身的力量所决定的,如天资、能力、心境、兴趣、态度、性格等;

外部因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

因此排除C、D项。

(2)稳定性,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稳定的因素指那些能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

不稳定的因素是那些容易变动的因素,如心境、运气等。

(3)可控性,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他人的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韦纳又把人们的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综上所述,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能力。

21.C[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2.A[解析]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23.c[解析]一般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A[解析]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

感觉适应是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A[解析]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

26.B[解析]在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至20岁)的第一个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或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一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故正确答案为B。

27.A[解析]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会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故正确答案为A。

28.D[解析]外在反馈是反馈方式的一种,外在反馈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知悉而实现的反馈,而内在反馈是通过内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而实现的反馈。

“国标”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属于外在反馈。

29.B[解析]功能固着是指某一物体在一定场合下,被作为起特殊功能的工具使用后,再在其他场合起其他功能的工具作用就变得困难的现象,也就是只能看到一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有的功能的现象。

该现象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次发现并加以验证。

该现象对创见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0.D[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填空题 

1.有意后注意

2.记忆被压抑 

3.人格测验

4.规格要求 

5.教学目标 

6.教书育人 

7.教学 

8.集中

9.力求成功的动机

10.政治经济制度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l)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2.[参考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问题l:

(1)对其美心爱护,尊重她的人格尊严;

(2)捕捉该生的亮点,从正面加以引导;

(3)讲究一定的方法,抓住时机进行转化指导。

问题2: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