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4258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docx

最新精品福建教师招考教育学大纲aimee整理笔记

1、教育及其发展

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1.古代中国:

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考点: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2.古印度:

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4.古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雅典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4)近代社会的教育:

16-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世俗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1)在心理、生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统称为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2)受教育者在心理、生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媒介指构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等。

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地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不可能开展,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是互相独立,又互相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与文化

1、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活化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弗洛伊德)

2.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顺序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阶段性(反面:

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发展速度:

身高体重、生理方面。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4.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

5.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广义:

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第一:

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第二:

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第三:

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第四: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a衷于人民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d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a政治理论修养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a语言表达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教学能力d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 a高尚的师德b愉悦的情感c良好的人际关系d健康的人格

教师观:

1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2教师应该是促进者

     3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4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的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c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惯性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行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