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2199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1第一单元导学案张金玉Word下载.docx

),表颜色的词(或表现心情,或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或渲染气氛)。

2、品鉴思想感情

3、赏析表达技巧

二、课标要求及单元能力目标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相关点摘录: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本单元学习要点

1、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三、本单元能力评价标准

评价任务

评价标准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关键词句与经验,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准确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从关键词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结束基本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很模糊。

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能抓住关键词语,能准确地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并能准确地概括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能抓住关键词语,找出诗中的意象,基本上能概括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能抓住关键词语,找出诗中的意象,但未能准确地概括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不能抓住关键词语,找不出诗中的意象,但未能概括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铜仁二中语文“体验阅读”导学案

主备教师:

张金玉备课组审核:

教研组检查:

学生姓名:

班组:

作业检查:

课题

1沁园春·

长沙

课型

生态课堂讲读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

2.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能力。

3.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评价标准

评价任务1.学会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A等:

B:

等能从关键词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C等:

D等:

评价任务2.学会分析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A:

等能抓住关键词语,能准确地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并能准确地概括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B等: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目标2和目标3

三、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设计说明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单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和词的常识,指导诗词阅读方法。

第二课时,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在阅读中体会。

分析比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

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化。

【设计说明】

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采用表现性评价理论,按照语文能力目标“逆向”设计课堂流程,即“以教材教”,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五、学习层级

步骤及内容

第一学习层级:

读通

第一步:

任务讨论、自主预习

活动一、讨论任务,评价先行

师生讨论如何鉴赏诗歌?

(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任务清单和评价目标)

活动二、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你能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吗?

百舸()怅()寥廓()

峥嵘()方遒()浪遏()

2.你能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吗?

漫江:

百舸:

寥廓:

峥嵘:

方遒:

遏:

3.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

(1)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轶闻趣事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

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十三岁那年,毛泽东离开私熟,整天在地里干活,白天顶一个全劳力,晚上替父亲记帐。

尽管这样,他还是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凡是能找到的一切书籍。

后来因为毛泽东勇敢地抖落了毛家一个族长倒卖粮谷的行为,毛顺生怕儿子惹出事来,就想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里当学徒,将来成为会赚钱的人。

可是,十六岁的毛泽东却渴望着走出韶山冲,到湘乡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里去读书学习,见大世面,寻找救国救民的路。

(3)关于词的常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

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泽东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

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

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4)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他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活动三、朗读课文,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

学习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

1.朗读的要求

(1)朗读前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

(2)朗读诗歌,要放开声音读,增强语感体会

(3)朗读诗歌时要注意朗读技巧(字音、节奏、重读、感情)

2.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

(橘,舸,寥廓,峥嵘,遒,遏)

老师提示朗读技巧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请同学分别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诵读《沁园春·

长沙》多遍,注意朗读的节奏,也就是抑扬顿挫,整体感悟,小组讨论回答:

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

小结:

我的疑问

第二学习层级:

读懂

第二步:

课前三分钟(或激趣导入)

学生齐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感受“沁园春”这个词牌。

第三步:

“主题”学习

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重点字:

舸()阔()遒()遏()

2.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

3.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

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

重点词:

粪土:

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

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

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3)在上阕中,诗人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4)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5)请说出对下列句子在全词中的作用。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8)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本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吗?

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

《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我要提问

我要表达

第三学习层级:

读好

活动一、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

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2.在本首词中,作者抓住哪些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任选其中一幅,写一段描叙性文字。

活动二:

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1、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的意象都与悲愁、悲戚、悲怆的情绪相结合。

在这首写秋景的诗词中,诗人是否也表达了相同的思乡情怀?

第五步:

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

(1)展示成果,质疑解疑。

(略)

(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3)遗漏问题,教师补充。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

同步检测

1.下面是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

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

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

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2.《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形象?

4.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5.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6.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7.有人说,《沁园春·

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

意趣。

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参考答案

1.百舸(gě)怅(chà

ng)寥廓(liá

okuò

峥嵘(zhé

ngró

ng)方遒(qiú

)浪遏(è

2.漫江:

满江

很多大船

指宇宙的广阔

不平凡,不寻常

正强劲有力

阻止

3.点拨:

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

3.重点词:

(1)点拨:

上阕: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阕: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2)点拨:

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

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3)点拨:

四个方面: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点拨:

遍:

写出了“红”之广。

染:

富有表现力的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

透:

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程度。

争:

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

击:

形象、准确地表现出雄鹰展翅有力地拍打以及劲飞的雄姿。

翔:

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5)点拨:

①明确了主人公,交待了全文所写的所见、所感、所忆的特定时间、地点和环境。

②“通过对“鹰”“鱼”等宇宙万物在秋天里自由舒展景象的描写,祖宗哦嗬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③表现早期革命青年蔑视权贵、奋发有为的革命豪情和斗争气概。

④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用以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勇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6)点拨:

a、“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7)点拨:

主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用:

(承上启下)

1.点拨:

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使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

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

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2.点拨:

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

例: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1、点拨: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愁、悲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然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

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浩叹,为“寒秋”景象诸如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1.D(“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2.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3.毛泽东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豪气冲天,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4.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5.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

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6.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

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7.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反思

2诗两首·

雨巷

讲读课训练型

1.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

二、学习方法

自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设计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习层级

讨论任务,自主预习

1.师生回顾上一课讨论的如何鉴赏诗歌,明确本课应达到的能力目标。

2.你能为下面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补充生字词吗?

彷徨()彳亍()颓圮()寂寥()惆怅()

3.文学常识

4.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补充你发现的生字词

彷徨:

彳亍:

颓圮:

寂寥:

惆怅:

5.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

6.你觉得这首诗感情基调是什么?

7.本诗那不尽的忧愁和哀伤凝聚于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之中呢?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

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诗中的我和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相似呢?

2.诗歌中的“丁香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像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我们把她回归文本,她给作者带来什么呢?

3.诗歌中的“丁香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1.《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你有什么看法?

2.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

第六步:

迁移应用

向学生展示诗歌《雨巷》衍生的其他艺术形式。

⑴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

⑵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⑶改编歌词《雨巷》(祈湛)《那条雨巷那场雨》(雨如笙)

⑷绘画《雨巷》

第三层级学习活动:

“主题”探究(就下面任一方面探究)

1.(领悟)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

2.(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

(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

3.(创新思维)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