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177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沂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试题415白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

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

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

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

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曰渐高涨。

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

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

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

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

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

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

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

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

所谓田畴异亩、钱申异制、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

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价层都有普遍的不满。

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对,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

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

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没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2012年3月24日《文汇报》,有删改)

6.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

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8.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代将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百家争鸣投入治国实践,至今仍有活力,我们应继承发扬。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丈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

“王佐器也。

”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既退,使内侍谕曰:

“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

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

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

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天圣四年夏,大雨。

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问曾,曾曰:

“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

“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

”曾曰:

“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

“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

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

至与曾言,则白:

“余不敢以戏也。

”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奇:

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知:

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

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

解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而君幸于赵王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余不敢以戏也皆以美于徐公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

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

”,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4分)

⑵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3分)

⑶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南柯子忆旧赏析(仲殊),完成赏析。

南柯子·

忆旧

仲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

①家:

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3小题)(6分)

(1) 

 

,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大江东去,浪淘尽,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4)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语段,提取信息的主要内容,在横线上写出4个关键词。

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因持续干旱,水位直线下降,目前水位只有11米,达到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据介绍,洪泽湖水位在日前降到11.3米的死水位后,由于上游没有来水,加之长时间的干旱蒸发导致洪泽湖水位持续降低,虽然5月25日到30日有两次降水过程,但是这对洪泽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严重的旱情,给沿湖地区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渔业和湖区水运造成了巨大损失。

目前该湖区的三条航线中,已无一条能够维持正常通航。

除航运受影响外,水位很低使过去“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水产渔业遭受严重损失。

登上高高的洪泽湖大堤,只见无数只渔船静卧湖滩,往日2000多平方公里的洪泽湖水面,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公里。

走进湖滩,曾蔚为壮观的万亩临湖围网蟹鱼塘口已完全干涸龟裂。

洪泽湖区围网养殖及内塘养殖旱情严重,仅洪泽县养殖塘口就干涸1000亩,露滩5000亩,缺水受旱6万亩,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人民币。

答:

, 

17.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

(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18.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使之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序号:

六、(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拥有百科全书的人

[瑞士]瓦尔特·

考尔

①这个村子远离通衢,这里连一家像样的可供稍有身份的旅客投宿的旅店都没有。

村里的房屋干净整洁,外表被太阳晒得黑乎乎的,院子里和窗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鲜花;

每一个真正的村庄就该这样。

房屋的四周围着一圈高高的栅栏,院子的小门上挂着许多牌子,上面写着警告来人提防猛犬或者“严禁乞讨和挨户兜售”的文字。

村里没有学校,邻村倒有一所学校,但是,到了冬天,一旦道路被积雪覆盖,孩子们同样没法去上学。

还好,村里有个火车站。

不过小得可怜。

②有一天,火车站站长在牌桌上顺便说起了这个村庄的一件新鲜事。

一位先生干了件前所未闻的事:

买了一张火车票。

这位先生买的可不是一张到邻村、也不是到镇上的车票啊!

这位先生想冒险去京城里闻一闻!

几位绅士听后连连摇头。

他们试图说服这位先生,让他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直到现在,村里还没有谁认为非要去这么远的地方不可。

自父亲那一辈、甚至祖父那一辈起,村里的人不都是这么生活、这么长大的吗?

但这位先生不想改变决定,况且车票都已经买好了。

③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先生出了家门。

妇女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街上许多小青年前呼后拥,吵吵嚷嚷,一直把他护送到火车站。

这位先生登上窄轨火车,到了镇上又换乘直达快车,顺利地来到了大都市。

④只是他到底想要寻找什么呢?

他心里只有一种感觉。

他穿街走巷,眼睛时而瞧着这家商店,时而盯着那爿橱窗。

先生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书店门前,他突然意识到:

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东西啊!

玻璃橱窗里平摊着一本厚厚的书,书的旁边放着一个很大的硬纸牌,上面的文字告诉他,如果买下这本价格昂贵的百科全书,所有疑问都可以得到解答。

这时,他想到了烟囱师傅,这个人经常从邻村的同行那里借阅报纸,所以在牌桌上总是装腔作势,自以为了不起。

他还想到火车站站长,他每次从肉铺老板那里买一截儿粗短香肠当早餐时,总是纯属偶然地得到小半张报纸,于是也成了见多识广的人。

书店的伙计非常和气地接待了这位先生,并肯定地说有了它当然可以通晓万事。

最后他为这位先生包了一本烫金的皮封面的百科全书。

⑤在回家的火车上,先生就按捺不住好奇心了。

他偷偷摸摸地地取出书来,躲躲闪闪地翻开,就好像是在翻一本低级下流的小册子。

跃入眼帘的第一个词条是“吼猴属”……他觉得书里写得很清楚,自己完全看懂了。

在换乘窄轨火车之前,他把书重新包好,然后端坐在那里,满脸通红。

一想到可以在牌桌上炫耀一番,他心里美滋滋的。

他已经想像到烟囱师傅的小胡子在颤抖。

⑥果然,一切都如这位先生想像的那样。

他渊博的知识和人们对他的知识的了解,就像春风一样在村子里迅速传开。

很快,他的名声传遍了附近一带。

村里的人都认为,尽管村里只有这么一位无所不知的聪明人,可是,不久的将来,总会有一天,他们也都会像他一样聪明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嘛。

⑦这样过去了许多年。

那位聪明的先生已经老态龙钟了,百科全书当然也像他一样日久年深,由于使用的次数很多,这本书渐渐变得残缺不全。

当老人把百科全书传给他的儿子时,就已经缺了好几页,这都是被那些来向他讨教的人偷偷撕走的。

但他的儿子对那些缺页并不关心。

他总是说:

书里没有的,世上也没有;

我父亲去世前曾对我说过,世上的一切,这本书里都有。

当儿子把书又传给他的儿子时。

百科全书就只剩下封面和半张纸了。

尽管如此,村里的人总还是登门求教,打听什么是“直布罗陀”,什么是“民主”等等。

这时,孙子就捧起只剩下皮封面和半张纸的百科全书,摆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对提问者说:

“喏,你自己也看见了吧,没有直布罗陀,也没有民主。

你看,这儿只有一个词:

排外。

19.小说以介绍“这个村子”里的情况开头,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划线部分。

(共4分,每小题2分)

(1)“妇女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分)

(2)“他把书重新包好,然后端坐在那里,满脸通红。

”刻画了“这位先生”怎样的心理?

(2分) 

21.“这位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22.小说的题目是“拥有百科全书的人”,有的译本的题目为“这个村子”,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

北出阿勒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颠簸蠕动,下午2时抵达红山嘴边防连。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

这天是9月22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

大雪封山,对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天大的事”。

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在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这里银装素裹,积雪一人多深,陆路交通完全中断。

大雪封山,给守防官兵留下太多的痛。

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8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兴民接到住在山下的妻子高玮的电话:

“我病了,医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

结婚8年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未提过类似要求。

王兴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渴望马上回到妻子身边。

可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越过这重重雪山,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擂自己的胸口。

实在等不及了,高玮把女儿托付给邻居,只身一人从边城回到老家,住进了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5月12日,高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

5月25日,红山嘴开山了,王兴民日夜兼程,26日晚赶到妻子病床前。

他不敢相信,去年深秋分别时,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妻子,居然会变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王兴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抱着虚弱的妻子,紧赶慢赶挤上西去的列车,奔赴兰州军区总医院。

夜行火车沉闷的节奏,让疲惫不堪的丈夫沉沉睡去,高玮从丈夫的手提包里翻出病历,确认了自己的预感。

她哭了。

抽泣声惊醒了王兴民,妻子拭去眼角的泪水,平静地说:

“兴民,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有3件事你要答应我:

一,家里买房借亲友的钱,你要一分不少地还上。

二,我走后,你要常去看望我的父母。

三,照顾好女儿也照顾好自己,再找一个,成家……”

7月26日,王兴民年仅29岁的妻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一个不满6岁的女儿。

短短两年中,王兴民先后失去了3位亲人,除了妻子,还有母亲和祖父。

边防的夜静极了,王兴民第一次向外人倾诉这痛断肝肠的经历,在座的全都落泪了,而蒙古族连长龚黎明竟哭出声——

2010年1月20日,龚黎明的妻子金兰查出卵巢肿瘤,急忙给丈夫打电话:

“肿块有拳头大,医生说一天都耽误不得!

因为大雪封山,龚黎明同样回不了家。

几天后,坚强的金兰只身起程,从祖国的西北边陲回到东北老家。

“做手术那天,是妻子金兰代我签的字。

”龚黎明说,术后,妻子长时间直不起腰,身体弯得像一张弓,购物、买菜,样样都得自己干,连邻居看了都觉得心疼。

可她倒挺乐观,说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因为爱得太深,也许是因为愧疚太多,从得知妻子患病那天起,身处“雪海孤岛”的龚黎明,每天都要用一个心形巧克力盒子当模具,用洁净的清泉浇冻一颗“冰心”,以寄托对爱妻的思念。

这个冬天,他总共浇冻了九十多颗“冰心”。

龚黎明说,他是幸运的,妻子经过一年多的调理,身体基本康复,还怀上了孩子。

从2008年至今,龚黎明在连队度过了3个封山期。

红山嘴军人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愧疚,却无愧于军人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重托。

在荣誉室,记者数了数,自组建以来,红山嘴边防连年年出色完成守防任务,11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3次荣立二等功。

大雪即将封山,严冬就要来临。

15名下山士兵的名单基本确定。

在即将告别连队的时候,他们默默为军马准备了足够的草料,把狗圈羊舍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烤火煤堆得方方正正。

还有那一排排晾在院子里的咸肉、干鱼、干鸭、粉条,无不体现着老兵对连队的留恋!

新疆军区给红山嘴边防连配备的全地形车和新型雪橇车,静静地停在营院里。

连队干部介绍说,全地形车性能优良,可以满足冬季巡逻所需;

军分区派人维修了光伏发电设备,水电暧设施保养一新;

连队的网络视频业已启用,战士们又多了一条和亲友沟通的渠道。

指导员刘占锋的感言颇有诗意:

身在边关有人疼!

清晨,我们漫步山上。

两个停机坪分别坐落在山顶和半山腰,快两年没用过了,落满了厚厚的秋霜,在阳光下晶莹闪烁。

尽管连队物资储备十分充足,什么也不缺,官兵们还是盼望过年时有慰问的直升机在这里降落。

大雪即将封山,记者与红山嘴边防连告别,越野车又一次颠簸蠕动在万山丛中。

(选自《解放军报》,作者黄国柱等,有删改)

19.点明时间“9月22日”时,文章为什么要插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这句话?

20.文章要报道的是边防部队的生活,却用大半的篇幅表现王兴民和龚黎明个人的人生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有关王兴民的内容中,文章突出运用了时间性词语,有什么作用?

22.文中反复强调“大雪即将封山”这一环境特点,请从主旨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对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知。

等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