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洞察世道沧桑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洞察世道沧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第3单元洞察世道沧桑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号:
64412050】
A.气象条件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京津冀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周边地区同时依据“大气国十条”规定的标准减排,也难以实现它所要求的浓度目标。
B.由于航母在作为施加军事和政治压力的手段时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执行“冒险”行动时所表现出的极高效率,是推动各军事强国不断发展航母的主要动力。
C.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和故宫合作之后,暖粉们“穿”上各种珍藏的华服,受到国外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D.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
围绕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开发的内容展示,成为许多展团的亮点。
【解析】 A项,语序不当。
“如果”放在“气象条件”之前。
B项,成分残缺。
去掉“由于”。
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在“暖粉们”之前加上“让”。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一直以来,您对小儿的照顾都无微不至,今天让我聊表心意,特备珍馐,请您一定赏光。
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救灾捐助会现场,一位80岁的老奶奶拿着100元说:
“这是我的微薄心意。
”
C.经过调查研究,同学们写出了有关餐厅服务质量的报告,不但指出了问题,还责成领导研究落实。
D.近日听闻敝校将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作为教育界的一名同仁,因事不能躬临,深表歉意。
【解析】 A项,“珍馐”,珍奇名贵的食物,用在自己准备的食物,不当;
C项,“责成”是上级让下级做某事;
D项,“敝校”不用于别人,“躬临”也不用于自己。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无证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且_______________他人作伪证。
构成交通肇事罪、妨害作证罪,应当受到处罚。
(2)受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不断_______________的影响,不少韩国人在出行时,因为害怕被传染而不敢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3)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目前一些充斥荧屏的影视剧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____________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
A.①支使 ②蔓延 ③大致
B.①指使 ②蔓延 ③大概
C.①指使 ②曼延 ③大致
D.①支使 ②曼延 ③大概
【解析】 ①指使:
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
偏重指出主意的人在背后不露面。
支使:
命令人做事。
根据语意,选用“指使”。
②蔓延: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散。
曼延:
连绵不断。
根据前面“疫情”一词,选用“蔓延”。
③二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猜测;
“大致”指大体上,基本上。
根据语境,选用“大概”。
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
64412051】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牵动,恨不能与其生,与其死,但也必须进得去,出得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
“奈何烧杀我宝玉!
”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④③②⑤① B.⑤②④③①
C.④②⑤③①D.⑤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文意,首先应介绍“进得去”“出得来”。
故⑤②④③,最后总结并提出观点,即①。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7分)
64412052】
江 村①
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 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
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
③尾联典出《庄子》:
子舆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雨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C项,颈联是写朋友的生活,说自己不妥;
D项,不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而是“对弘扬古道”的呼吁。
【答案】 CD
7.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诗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首联通过“秋风秋雨”“苦雾寒烟”渲染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表达对朋友的同情;
通过尾联“子舆与子桑”的典故表达“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
结合注释“屡试落第”可知“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 ①对朋友的同情。
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通过景色的描绘及作者的感触,反映穷苦知识分子的凄苦生活。
②对能弘扬古道的呼吁。
作者以子舆自况,远道来访贫病中的友人,符合人与人之间重视道义、互相接济的古风。
③自己不遇之悲。
内容与注解结合,可以读出作者屡试不第,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9分)
64412053】
邹元标,字尔瞻,吉水人。
九岁通《五经》。
泰和胡直,嘉靖中进士,官至福建接察使,师欧阳德、罗洪先,得王守仁之传。
元标弱冠从直游,即有志为学。
举万历五年进士。
观政刑部。
张居正夺情,元标抗疏切谏。
且曰:
“陛下以居正有利社稷耶?
居正才虽可为,学术则偏;
志虽欲为,自用太甚。
其设施乖张者,如州县入学,限以十五六人,有司希指,更损其数。
是进贤未广也。
诸道决囚,亦有定额,所司惧罚,数必取盈。
是断刑太滥也。
大臣持禄苟容,小臣畏罪缄默,有今日陈言而明日获谴者。
是言路未通也。
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
是民隐未周也。
其他用刻深之吏,沮豪杰之材,又不可枚数矣。
伏读敕谕‘朕学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既去,前功尽隳’,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且幸而居正丁艰,犹可挽留。
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
臣观居正疏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五常之道,然后谓之人。
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
”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
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绐曰:
“此乞假疏也。
”及入,居正大怒,亦廷杖八十,谪戍都匀卫。
卫在万山中,夷獠与居,元标处之怡然。
益究心理学,学以大进。
巡按御中承居正指,将害元标。
行次镇远,一夕,御史暴死。
元标谪居六年,居正殁,召拜吏科给事中。
首陈培圣德、亲臣工、肃宪纪、崇儒行、饬抚臣五事。
寻劾罢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
(选自《明史·
邹元标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B.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C.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
D.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虽圣志者/未可谓在延无人也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名词和动词组句如“陛下”和“言及此”,可排除BC两项,根据对称句子动宾结构“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可排除D项。
【答案】 A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奔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B.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忧”。
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
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解析】 此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错误,应该是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居正夺情,邹元标抗疏切谏。
邹元标认为张居正虽然有才,但学术根基却非正途;
志向虽然远大,却过于刚愎自用。
B.邹元标上疏规劝,认为张居正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
C.邹元标认为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倘若张居正去世,放弃教学,陛下的学业就不能完成,志向也终究不能确定。
D.张居正死后,征召邹元标授官吏科给事中,邹元标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
【解析】 原文“陛下之学终将不成,志将终不定耶?
”反问语气,表否定。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黄河泛滥为灾,民有驾蒿为巢、啜水为餐者,而有司不以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
【答案】
(1)黄河泛滥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荒草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
这是老百姓的疾苦没有得到救济。
(2)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
【参考译文】
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
九岁通晓《五经》。
泰和人胡直,是嘉靖时的进士,官做到福建按察使,师从于欧阳德、罗洪先,得到王守仁学说的真传。
邹元标年轻时跟胡直交游,就有志于学探讨。
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在刑部学习政事。
张居正专权,邹元标上疏痛切规劝。
并且说:
“陛下认为张居正对国家有利吗?
张居正论才干虽然有所作为,学术根基却非正途;
他的一些政策措施不合情理,比如州县学的人数,限定为十五六人,有关官署迎合他的旨意,更加减少数量。
这是选拔贤才的路子不广。
各道判决囚犯,也有一定的数量,有关部门害怕受处分,数量上一定追求有所富余。
这是刑罚实施得太无节制。
大臣拿了俸禄苟且偷生,小臣害怕获罪保持沉默,有的人今天陈述意见,明天却遭了谴责。
这是上下言路没有通畅。
黄河泛滥成灾,老百姓有的以荒地为家,以喝水充饥,而有关部门却充耳不闻。
其他诸如任用残酷的官员,埋没杰出的人才,真是不胜枚举。
臣恭恭敬敬地读皇帝的诏示,上面说道:
‘朕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志向还没有确定,先生就离开了我,将使前功尽弃了。
’陛下还这样说,真是国家无尽的福分啊。
虽然如此,辅助完成皇上的学业,协助树立皇帝的志向的人,不能说朝廷就没有啊。
幸好是张居正遭遇父母丧事,还可以挽留。
倘若不幸就此离去,陛下的学业莫非就此不得完成,志向莫非终究不能确定么?
臣看到张居正的上疏说:
‘世上先有非同寻常的人,然后才能做非同寻常的事。
’这是把奔丧看作事而不屑于去做的人。
谁不知道人只有恪守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伦理才能成其为人。
现在这个人,父母活着时不去照顾,父母死了不去奔丧,还自我吹嘘为非同寻常的人,世道人心不认为他丧失天良,就认为他是猪狗禽兽,这能叫作非同寻常的人吗?
”奏疏写好,放入怀中然后上朝。
正好赶上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
邹元标等打完棍子后,把奏疏拿出来交给中官,哄骗他说:
“这是请假的奏疏。
”等奏疏呈上后,张居正十分恼怒,也将邹元标打了八十棍子,贬职流放都匀卫。
都匀卫位于万山丛中,与少数民族杂居,邹元标处之泰然。
更加专心研究理学,学问得到很大的进步。
巡抚御史受张居正的指使,将要陷害邹元标。
路过镇远在那里住宿一个夜晚,御史突然死了。
邹元标流放了六年,张居正死,征召授官吏科给事中,首先陈述培养道德观念、亲近大臣部属、严肃法令准则、尊崇儒家品行、整顿地方吏治五件事。
不久弹劾罢免礼部尚书徐学谟、南京户部尚书张士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4分)
64412054】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
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
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
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
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
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
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
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
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
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
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
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
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
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
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
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
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
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
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
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
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
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
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
”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
”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
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
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
那年我七岁。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苞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解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项考核艺术手法,C项考核人物形象,D项考核文章的结尾,其中A项,“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错,应该是暗示小说的内容,暗示孩子是来看护苞谷的。
13.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文中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
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
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
(或:
借月光的描写来烘托孩子的坚定、勇敢。
)②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
③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
14.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解析】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探究的对象是文章的主人公,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素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主旨、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此题如认为主人公是“孩子”,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从情节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
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
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
【答案】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
①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
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
③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
④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