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1236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8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非洲自然环境特征。

由图可知,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A错;

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B错;

丙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无结冰期,C错;

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D正确。

故选D。

在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4.对1985年与2012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

【答案】3.A4.C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选择交通通达度高,消费人群多的区域,A对。

不能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计算城市水域面积、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B、C、D错。

【4题详解】

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C对。

土地利用图层的变化,不能用来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A、B、D错。

【考点定位】图层叠加技术及应用。

下图为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A.GPSB.GISC.RSD.数字地球

6.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答案】5.C6.B

【5题详解】

RS(遥感技术)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害的发展,GPS是获取位置信息,GIS是分析和处理图像和位置信息。

【6题详解】

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GIS。

下图示意非洲大陆荒漠化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8.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7.B8.A

【7题详解】

非洲热带荒漠带两侧是热带草原带,气候干旱,草原区不合理的开垦、放牧等农业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C对。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水分条件好,荒漠化程度较轻,A、D错。

热带荒漠带以荒漠为主,不是荒漠化问题,B错。

【8题详解】

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人口增长,开垦耕地多,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①对。

荒漠化区主要位于草原区,过度砍伐问题少,②错。

过度放牧,导致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③对。

图中过度放牧面积远大于过度开垦的面积,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④错。

B对,A、C、D错。

下图为某省1997~2007年农业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省是

A.青海省B.贵州省C.黑龙江省D.福建省

10.该省1997~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破坏、被迫弃耕B.建设用地大量侵占

C.保护环境、生态退耕D.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9.A10.C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图中土地面积数据可知,该地耕地、林地土地面积极小绝大部分为牧草地,即该省的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选项中符合题意的只有青海省,A正确,BCD错。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原因。

该省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可确定为生态退耕保护环境的结果,C正确;

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出生态破坏、被迫弃耕和建设用地大量侵占,AB错;

该地占面积最大的牧草地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该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调整,D错。

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

每年百万公顷)。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二氧化碳减少B.全球降水增多C.冰川体积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12.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伐木与深加工B.开发矿产资源C.由毁林到造林D.严禁砍伐森林

【答案】11.D12.C

【11题详解】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的功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读图可以看到,世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A错、D对。

全球变暖的结果,冰川体积减小,C错。

全球变暖导致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减少,不会是都增加,B错。

【12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到,亚洲森林面积增加最多,选项中的伐木、开矿、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完全禁伐是不实际的,所以A、B、D错。

只有加强造林,从以前的毁林到现在的造林才可行,C对。

考点:

森林的主要作用,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劳动力C.市场D.交通

14.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

【答案】13.C14.B

【13题详解】

图中显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煤炭开采,同时利用煤炭作为原料发展焦化、液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发展炼铁、发电等产业链,故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原料。

选C项。

【14题详解】

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变煤炭输出为电力输出,延长了煤炭开采的产业链,提高了煤炭加工的附加值,降低了运输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同时也减轻了运输带来的交通压力。

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定位】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工业的发展。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其值越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就越高。

一般来说,当区位熵大于1时,该地区的某项经济指标在全国有优势;

当区位熵小于1时,则处于劣势。

下表为我国某地形区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区位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

棉花多分布在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15.该地形区可能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

16.与塔里木盆地相比,该地形区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秋季少雨,有利于采摘B.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近

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D.质量较好,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15.B16.B

【15题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形区的棉花生产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而稻谷生产劣势明显,因此排除A、C、D,B项正确。

故选B。

【16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秋季更为干旱,因此A项错误;

C、D项为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优势,故排除。

华北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棉花需求量大,故选B。

我国农作物分布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的生活习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下图为我国某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若充分考虑气候特征,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A.松嫩平原B.塔里木盆地C.雅鲁藏布江谷地D.江南丘陵

18.该生产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②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③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④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7.D18.B

【17题详解】

江南丘陵年均气温较高,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有利于沼气发酵,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

【18题详解】

该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等;

保护生态环境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该生产模式虽然能增加就业机会,但能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和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才可判断。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0.以下属于阶段Ⅱ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C.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D.工业附加值增长较慢

【答案】19.C20.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20世纪70~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发展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而工业产值低,变化小;

90年代后,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高,变化大,C符合题意,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1990年,第二阶段为1990年以后,阶段Ⅱ工业发展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A正确;

外商的投资规模扩大,B错;

第一阶段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短缺,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C错;

由图可知,第二阶段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D错。

【点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存在

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

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A.东部沿海消费水电、核电为主

B.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

C.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

D.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

2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①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

④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21.D22.D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能源的利用状况,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消费能源以火电和水电为主,A错;

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资源,B错;

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C错;

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四川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D正确。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

我国东部地区可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①错;

我国能源使用浪费严重,所以节约能源,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正确;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不能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③错;

不能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应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错;

②④正确。

二、综合题,共有4小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3年10月,为谋划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国务院出台了《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规定》。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沪宁杭工业区,南接珠三角洲工业区,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

下图分别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省地理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近年来,福建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

下图分别为福建省工业和城市发展变化统计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的区位条件。

(2)根据材料二,简述图中反映出的福建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

【答案】

(1)北靠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临近港澳台,地理位置优越;

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市场广阔;

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

水陆交通便利;

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价低;

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

(2)工业化的表现:

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的区位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

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第

(1)小题,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方面(北靠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临近港澳台)、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廉价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分析。

(2)小题,由图可知,福建省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城市化率的显著提升。

24.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

(2)分析黄河下游航运能力较差的原因。

(3)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1)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

(2)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无法建大型的港口;

黄河的下游径流量较小、水浅,大型船只无法通航;

黄河下游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冬季河流结冰。

(3)上游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上、中游建设水利枢纽,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防止断流;

治理河流沿岸污染源;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本题以黄河为背景,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第

(1)小题,水电开发的条件主要有落差大和河流的流量大。

(2)小题,黄河下游航运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泥沙淤积,在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法建大型的港口;

河流径流量较小、水浅,大型船只无法通航;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第(3)小题,治理黄河应分别对河流上、中、下游采取措施:

上游水土保持;

中游调节径流,下游清理河道。

【点睛】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流域的开发建设一般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具体内容包括: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3年12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如图)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于2014年汛后正式通水。

中线工程受水区现状年均缺水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从而造成地下水大范围、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地区的含水层已呈疏干状态。

截至2018年9月:

中线一期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1371天,共调水169.29亿立方米,累计向京津冀豫4省市供水超15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

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或优于Ⅱ类。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

(1)说明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对受水地区的有利影响。

(1)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

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展迅速,需水量大;

地表水污染严重,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

(2)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或满足生活用水);

有效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或减轻干旱灾害的影响);

减少地下水开采,避免超采地下水,改善地下水环境(或缓解地面沉降);

增加生态补水,改善生态环境。

本题主要考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调水后对受水地区的有利影响。

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和问题,发散思维,多角度的组织答案。

【详解】第

(1)小题,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缺水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

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和社会经济方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展迅速,需水量大;

地表水污染严重,可利用淡水资源减少)分析即可。

(2)小题,根据材料可知,中线工程受水区现状年均缺水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可以为华北地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源(或满足生活用水);

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调水后可以有效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或减轻干旱灾害的影响);

【点睛】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何一栋建筑的建造都是为了实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的居住愿望。

因此,它必然是自然、社会环境的产物。

琵琶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

琵琶堡主要运用当地的土、石、木、竹四种材料建筑而成。

在琵琶堡中,毛竹被用来制作编竹抹灰墙的龙骨;

土被用来建造外围的一圈夯土围墙;

石材被用于砌成地基;

杉木主要被用于堡内的柱、门、窗、木板墙等。

琵琶堡的木头,在砍伐时讲究时节,一般选择在立秋过后砍,砍后晒干,再由几个人扛回来。

左图为大田县在福建的位置,右图为琵琶堡。

大田县在福建的位置琵琶

(1)根据图文资料,举例说明琵琶堡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建琵琶堡时,砍伐树木选择在立秋过后砍。

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1)山区,交通不便,主要靠人工扛运;

立秋过后,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比较轻,易于人工扛运。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斜顶便于排水;

山区多林木、毛竹,为建堡抹灰墙的龙骨、柱、门、窗、木板墙提供材料;

黏重的土壤(红壤)为建造围墙提供材料;

位于山区,且距河较近,可提供地基所需的石材。

本题以琵琶堡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第

(1)小题,琵琶堡主要运用当地的土、石、木、竹四种材料建筑而成。

由图可知,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区,交通不便,建筑材料主要靠人工扛运;

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不利于晾晒,立秋过后,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比较轻,易于人工扛运。

(2)小题,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解答,琵琶堡主要运用当地的土、石、木、竹四种材料建筑而成。

琵琶堡所在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水丰沛,斜顶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