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098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复习重点最新+试题库1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丝分裂: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目:

2n2n2n4n2n

DNA分子数:

2n-4n4n4n4n2n

染色单体数目:

0-4n4n4n00

减数分裂:

*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

2n2nn(2n)n

2n-4n4n2nn

0-4n4n2(0)0

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

遗传学意义?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

基因分离?

特点: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⑴.是有性繁殖生物产生后代的主要形式⑵.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⑶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⑷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在有性生殖中,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2)保证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3)导致子细胞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子代遗传基础上的变异(4)产生的各种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

具体如下:

首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性细胞或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受精卵(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zn。

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

此外,同源染色体的非妹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

(1)两者发生的细胞不同:

前者一般为体细胞分裂,后者是性母细胞形成配子时的分裂。

(2)细胞分裂的次数不同:

一次减数分裂分裂包括两次细胞分裂。

(3)染色体活动行为不同:

有丝分裂的前期无联会、无交换、无交叉等现象发生。

中期2n条染色体彼此独立地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只有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

减数分裂的前期Ⅰ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交换、交叉等现象。

中期Ⅰ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Ⅰ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4)细胞分离的结果不同:

有丝分裂后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条,其遗传组成与母细胞相同。

一个孢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四个子细胞。

细胞染色体数目分裂前的2n条变成了n条,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分裂后的子细胞之间、子细胞与母细胞之间的遗传组成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5)遗传学意义不同:

有丝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在染色体数目和内容上完全一致,从而保证了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而减数分裂的遗传意义在于:

A.保证有生殖物种在世代相传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即物种相对稳定。

B.为有性生殖过程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C.增加变异的复杂性,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6.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含有遗传物质DNA的细胞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线粒体叶绿体

7.受精和双受精?

胚和胚乳的基因型,种皮、果皮的基因型?

受精:

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合子。

双受精:

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这时一个精核与卵细胞受精形成合子,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受精结合为胚乳核。

此过程就是双受精胚与胚乳随机种皮与果皮同母本一样

8.染色体的类型

体细胞内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两条染色体。

.

(2)非同源染色体:

体细胞内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两条染色体。

(3)A染色体:

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4)B染色体:

额外的染色体。

又称副染色体、超染色体、附加染色体。

9.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前期:

细胞核内出现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以后逐渐缩短变粗,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

核仁和核膜逐渐模糊不明显,出现纺缍丝。

(2)中期:

核仁和核膜消失,细胞内出现由来自两极的纺锤丝所构成的纺锤体。

各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排列在纺锤体中间的赤道面上。

染色体具有曲型的形状,因此是鉴别和计数的好时期。

(3)后期: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各条染色体单体各成为一个染色体,由纺锤丝拉向二极。

(4)末期:

在两极围绕着染色体出现新的核膜,染色体变得松乱细长,核仁重新出现。

一个细胞内形成两个子核,接着细胞质分裂,在纺锤体的赤道板区域形成细胞板,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又恢复为分裂前的间期状态。

10.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I(prophaseI):

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A、细线期(leptonema):

染色体细长如线,由于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每个染色体都是由共同的一个着丝点联系的两条染色单体所组成。

B、偶线期(zygonema):

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联会了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同源染色体经过配对在偶线期形成联会复合体。

C、粗线期(pachynema):

二价体逐渐缩短加粗,因为二价体包含了四条染色体单体,故又称为四合体或四联体(tetrad)。

二价体中一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而不同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则互称为非姊妹染色单体。

在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出现交换,将造成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D、双线期(diplonema):

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虽因非姊妹染色体相互排斥而松懈,但仍被一、二个至几个交叉(chiasmata)联结在一起。

这种交叉现象就是非姊妹染色体之间某些片段在粗线期发生交换的结果。

E、终变期(diakinesis):

染色体变得更为浓缩和粗短。

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逐渐接近于未端,出现交叉端化。

此时每个二价体分散在整个核内,可以一一区分开来。

所以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中期I(metaphaseI):

核仁和核膜消失,细胞质里出现纺锤体。

纺锤丝与各染色体的着丝点连接,这时也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从纺锤体的侧面观察,二价体每个同源染体的着丝点是向着相反的两极的,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一极是随机的。

后期I(anaphaseI):

由于纺锤丝的索引,各个二价体的两个同源染色体各自分开。

每一级只分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实现了染色体数目减半。

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每个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

末期I(telophaseI):

染色体移到两极后,松散变细,逐渐形成两个子核;

同时细胞质分为两部分,于是形成两个子细胞,称为二分体(dyad)。

(2)第二次减数分裂:

前期II(prophaseII):

每个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点仍连接在一起,但染色单体彼此散得很开。

中期II(metaphaseII):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

着丝点开始分裂。

后期II(anaphaseII):

着丝点分裂为二,各个染色单体由纺锤丝分别拉向两极。

末期II(telophaseII):

拉到两级的染色体形成新的子核,同时细胞质又分为两部分。

这样经过两次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这称为四分体(tetrad)或四分孢子(tetraspore)。

各细胞的核里只有最初细胞的半数染色体,即从2n减数为n。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组成特点?

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特点:

(1)主链(backbone):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2)碱基对(basepair):

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

(3)大沟和小沟:

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

(4)结构参数:

螺旋直径2nm;

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

螺距3.4nm;

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2.如何证明DNA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1)细菌转化——肺炎球菌实验

(2)噬菌体的侵袭与繁殖——噬菌体实验

2.复制子的概念复制子:

是指两个相邻复制终点之间的一段DNA序列

3.核酸的碱基组成特点?

单链和双链核酸碱基组成特点?

DNA与RNA共有的碱基是腺嘌呤、胞嘧啶和鸟嘌呤。

胸腺嘧啶存在于DNA中,而尿嘧啶则存在于RNA中。

每种碱基分别与另一种碱基的化学性质完全互补,嘌呤是双环,嘧啶是单环,两个嘧啶之间空间太大,而嘌呤之间空间不够。

这样A总与T配对,G总与C配对。

第一、在双链DNA中:

①在数量上,两个互补的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

②在碱基比率上,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总碱基数的50%。

第二、在双链DNA中互补的α、β两条链之间存在两种关系:

①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单链中呈倒数关系②、两个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单链中呈恒等关系。

第三,在DNA及其转录的RNA之间有下列关系:

①、在碱基数量上,在DNA和RNA的单链内,互补碱基的和恒等,且等于双链DNA的一半②、互补碱基和占各自总碱基的百分比在双链DNA、有意义链及其互补链中恒等,且等于RNA中与之配对碱基的和的百分比。

4.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核内小RNA的作用和特点

(1)信使RNA作用:

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合成。

寿命短、含量较少、种类繁多、分子大小各异。

(2)核糖体RNA作用:

连接各种RNA,组成核糖体的最主要成分,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含量最多、代谢稳定、存活时间长、有多个活性中心、种类不同。

(3)转运RNA作用:

转运氨基酸,识别密码子。

含量较多、代谢稳定、构型类似、种类固定、功能齐全。

(4)核内小RNA作用:

加工其他RNA的初级转录物。

分子量小、种类繁多、同源性好。

5.什么是有义链?

无义链?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和转录,复制和转录的方向性?

有义链:

DNA双链在转录过程中于转录形成的RNA序列相同的那条链。

无义链:

被选为模板的单链叫无义链。

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碱基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复制:

由一个亲代DNA或一个亲代RNA合成一个新的子代分子的过程,用亲代分子作为合成的模板。

转录:

以DNA中的一条单链为模板,游离碱基为原料,在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链的过程。

DNA链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

R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

6.转录和翻译的概念

转录(transcription):

以DNA分子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

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7.遗传物质的基本条件

(1)自我复制和传递

(2)储存和携带遗传信息(3)正确表达成生物大分子(4)结构稳定,能发生一定变异

8.遗传密码的特点?

(兼并性?

摇摆性?

A.遗传密码为三联体,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B.遗传密码间不能重复C..遗传密码间无逗号D.简并性E.遗传密码的有序性F.通用性

9.RNA的合成与DNA合成的不同

(1)所用的原料为核苷三磷酸,而在DNA合成时则为脱氧核苷三磷酸;

(2)只有一条DNA链被用作模板,而DNA合成时,两条链分别用作模板;

(3)RNA链的合成不需要引物,可以直接起始合成,而DNA合成一定要引物的引导

10.RNA与DNA的主要差别

(1)RNA大多是单链分子

(2)含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3)4种核苷酸中,不含胸腺嘧啶(T),而由尿嘧啶(U)代替了胸腺嘧啶(T)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1.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显性、隐性?

基因型(genotype):

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

表现型(phenotype):

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可以观测。

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不同形态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交配,F1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对另一个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来说是显性,

隐性:

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

2.复等位基因?

人类ABO血型的遗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alleles):

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上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群。

)人类的ABO血型遗传,就是复等位基因遗传现象的典型例子。

3.多因一效、一因多效?

多因一效:

一个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许多生化过程连续作用的结果;

多效性:

指的是染色体上一个或一对基因影响生物多种性状的表型。

4.测定基因型的方法/(自交法和测交法)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自交法主要用于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纯种。

5.显性、隐性?

杂种中,隐性基因是否丢失?

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交配,F1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对另一个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来说是显性。

性质或性状不表现在外的(跟“显性”相对)显性的表现类型:

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6基因分离规律和独立遗传规律的本质?

基因分离比例?

(配子、基因型和表现型),不同基因型个体形成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交配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和比例?

基因分离定律:

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7.孟德尔选豌豆作为主要材料,有什么理由?

(1)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形状,如红花、白花;

黄色种子和绿色种子等。

(2)豌豆是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因此没有外来花粉混杂,若人工去雄,用外来花粉授粉也容易。

(3)豌豆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各种类型籽粒的准确计数。

8.基因互作的主要类型

(1)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effect)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

7的比例.

(2)积加效应(additive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

6:

1的比例.(3)重叠效应(duplicateeffect)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的影响,F2产生15:

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重叠基因:

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4)显性上位作用(epistaticdominance)上位性: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下位性:

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显性上位: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

3:

1.(5)隐性上位作用(epistaticrecessiveness)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

4.此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不同,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之间.(6)抑制作用(inhibitingeffect)显性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这对基因为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

3。

9.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分离现象的?

(1)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每个单位性状为一对因子所控制;

(2)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每对基因均等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4)F1产生的带有显性或隐性基因的雌雄配子,在受精过程中随机结合。

10.孟德尔的经典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所研究的生物体必须是二倍体,研究的相对性状必须差异明显。

(2)控制性状的基因显性作用完全,且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而改变作用方式。

(3)减数分裂过程中,杂种体内的染色体必须以均等的机会分离,形成两类配子的数目相等。

且两类配子都能良好地发育,参与受精的机会相等。

(4)受精以后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具有同等的生命力。

(5)杂种后代生长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而且群体比较大。

11.孟德尔定律的应用。

(1)从理论上讲,自由组合规律为解释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分离规律还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因。

(2)实践应用:

孟德尔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在植物的杂交育种上。

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连锁遗传的本质?

连锁遗传:

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或多个性状,在F2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2.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1)两点测交法

(2)三点测交法

3.交换值与连锁基因距离和连锁强度的关系?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50%之间:

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

交换值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大。

所以,交换值的大小主要与基因间的距离远近有关。

4.基因定位的方法?

(两点测验法:

3次杂交3次测交;

三点测验法:

一次杂交依次测交,双交换类型比例最少)

5.连锁群、连锁遗传图?

干扰、符合系数?

连锁群:

一对或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而遗传,这些基因统称为一个连锁群。

连锁遗传图:

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干扰:

在1对染色体中,1个位置上的1个单交换对于邻近位置上的交换发生的影响。

6.性状重组的原因有二: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独立遗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连锁基因的交换重组)

7.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8.遗传学三大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分离规律: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

(2)自由组合规律:

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互不干扰。

(3)连锁和交换规律: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递中彼此不能自由组合,在不发生交换时,即为完全连锁遗传;

在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时,即为不完全连锁遗传。

联系:

(1)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交换规律都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发展和引伸出来的。

因此,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

(2)在生物进行有性繁殖的过程中,既有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分离,又有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还有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

正是由于这三个基本规律在同时地起作用,才使得生物的遗传性状在传递中,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异类型,从而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

9.连锁与交换定律:

(1)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多数随所在的染色体一起行动,只产生亲型配子;

(2)若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就可产生少数的重组型配子。

10.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

把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进一步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的基因的载体。

明确各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和距离;

明确连锁和交换对于生命延续和生物进化的意义。

说明一些结果不能独立分配的原因,发展了孟德尔定律;

使性状遗传规律更为完善。

(2)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可利用连锁性状作为间接选择的依据,提高选择结果:

例如大麦抗秆锈病基因与抗散黑穗病基因紧密连锁,可同时改良。

设法打破基因连锁:

如辐射、化学诱变、远缘杂交,……

可以根据交换率安排工作:

A、交换值大重组型多选择机会大育种群体小B、交换值小重组型少选择机会小育种群体大(3)人类遗传中的应用:

如:

应用人类血友病基因(X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座位的同工酶基因(XA)之间连锁关系,用于遗传病的预测。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

人有哪些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疾病?

(1)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

(2)限性遗传:

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一种性别中表达,而在另一种性别完全不表达。

(3)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2、哺乳动物中,雌雄比例大致接近1:

1,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以人类为例,男性性染色体为XY,女性性染色体为XX。

男性可产生含X和Y染色体的两类数目相等的配子,而女性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配子。

精卵配子结合后产生含XY和XX两类比例相同的合子,分别发育成男性和女性,因此男女性比接近1:

1。

3、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系谱中只有男性患者;

(2)男性患者的双亲都表现正常,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都来自他们的母亲;

(3)患者的亲兄弟、舅父、姨表兄弟、外甥中常见患病者。

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甚至在有些病中很难发现女患者。

患病的男子与正常的女子结婚,一般不会再生有此病的子女,但女儿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患病的男子若与一个致病基因携带者女子结婚,可生出半数患有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