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9989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毫针技术基本操作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针刺与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防止弯针、断针。

4.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其本身的体位选择适当的位置。

二、腧穴的揣定

医生在腧穴处揣摸、按压,以取定穴位的方法叫“揣穴”。

通常要在穴位处找出指感最强烈的部位,然后用指甲切掐“十”字作为进针点的标记。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用力切掐,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固定穴位。

又叫爪切法。

本法临床最为常用。

2.按压揣穴法

左手五指张开或并拢用力按压,将肌肉压平以防移位,便于进针。

用于肌肉松弛处,如腹部中脘穴,可将中指按压该处,其他四指排开将腹部压平。

3.分拨揣穴法(图2-11)

用拇指前后左右推拨,将肌腱、血管分开,按定穴位。

如取内关穴,用左手拇指按定其穴,将肌腱和血管拨开,并找到指感强烈的部位作为进针点。

4.旋转揣穴法

旋转有关部位,使穴位充分暴露的方法。

适用于骨骼、肌腱、血管覆盖处。

如取养老穴,令患者屈肘,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然后掌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取穴。

5.滚摇揣穴法(图2-13)

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牵拉并左右摇滚肢体远端的掐穴方法。

适用于关节处的穴位。

如阳池穴,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患者四指,用轻微力量牵拉并左右摇滚,使关节松弛,穴位暴露于指下。

6.升降揣穴法

左手拇指紧掐穴位,右手握住肢体远端并上下摇动的揣穴法。

如解溪穴,用左手固定踝部,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握住足尖,上下摇动使踝关节松动,以暴露穴位。

7.滚摇升降揣穴法

左右摇滚、上下抬举,以屈伸关节,暴露穴位的揣穴法。

如肩髃穴,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托握肘关节,上下抬举,左右摇滚,使穴位显露于指下。

(二)临床应用

1.了解局部特征,利于正确取穴

通过揣穴,可以了解局部肌肉之厚薄,肌腱、血管之走向,骨骼关节之间隙,避免损伤局部组织,减轻进针、行针之疼痛,防止出血、血肿、滞针、弯针等针刺意外。

尤其是在刺筋、刺骨时,必须先用揣穴法。

2.协助经络诊察

通过揣摸、按压,可发现经络穴位皮下之异常现象,如痿软、坚硬、包块、结节、条索状物等,了解经络之虚实。

一般来说:

揣穴时疼痛、肿胀、包块、硬节、条索状物者为实证;

揣穴时痒麻、痿软、松弛、空虚者为虚证。

三、消毒

毫针要刺入体内,必须严格消毒,否则,轻者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红肿热痛),重者可能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

古代的隔衣扎针,以口温针,不适合消毒要求,现在禁止使用。

(一)毫针的消毒

经过消毒的毫针,要放在消好毒的针盘或针盒内,外用消毒纱布盖好。

△为了防止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交叉感染,目前发达国家与地区均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我国有些专家也倡仪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但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暂时还无法普遍使用,一部分人已率先使用。

经济落后地区可采用一人一套针具制度以避免交叉感染。

(二)医生手指消毒

1.用肥皂水洗手后将手冲洗干净,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2.尽量避免手指接触针身,需要时用消毒棉球间隔。

(三)针刺部位消毒

1.75%酒精棉球由中心向周围拭擦(体针)。

2.先擦2%碘酊,再擦75%酒精脱碘(耳针等)。

3.皮肤消毒后保持局部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四)治疗室内消毒

1.治疗室内定期用消毒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1~2次/日)。

2.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卫生清净。

3.治疗床上的各种物品(垫子、床单、枕巾、盖巾、毛毯等)也要定期换洗、晾晒。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针刺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是中医针灸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是本章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

一、持针法

持针法,是术者操持毫针,保持其端直坚挺的方法。

持针施术的手,又叫刺手,一般多为右手持针。

持针时术者必须全神贯注,心手配合。

1.两指持针法(图2-14)

拇、食二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食呈90º

角。

一般用于短针、浅刺。

2.三指持针法(图2-15)

拇、食、中三指指腹挟持针柄,1~3寸的针具,深刺、浅刺均可。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持针法。

3.四指持针法

拇、食、中指挟持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支持针身垂直,用于长针、深刺。

4.持针身法

用刺手拇、食指捏一棉球,裹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将针迅速刺入皮肤。

5.两手持针法

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左手拇、食指捏一消毒干棉球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

左手下压,右手捻转,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

(双手进针法之夹持进针法)

(二)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1.持针时必须保持针体端直坚挺,防止针体弯曲。

2.有助于指力深透

持针法如应用得当,有助于术者灵活运用指、掌、腕力,通过针体到达针尖,从而使针尖易于透皮,并透达至穴位深层以激发经气。

3.掌握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

通过持针之刺手,体察针刺方向、深浅及有效刺激量,尤其是针下如鱼吞饵的得气感。

二、押手法

针灸临床操作时通常把持针施术的手称为“刺手”(多为右手),刺手具有掌握针具,实施进针、行针、补泻等各种操作的作用。

按压、辅助的手称为押手(多为左手)。

押手法,指术者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与相关经脉,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押手对揣定穴位、减轻疼痛、激发经气等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内经》、《难经》对押手的作用进行了高度评价:

“左持而御之”,“知其针者信其左”。

1.指按法

进针时用左手手指按压的方法。

①单指押手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爪切,以固定穴位。

适用于一般情况。

②双指押手法:

左手拇食指按住穴位两侧,将皮肤向外撑开,以固定穴位。

用于肌肉松弛、肥厚处的穴位。

2.掌按法

用左手手掌按压穴位左下方,以固定穴位,协同进针的方法。

左手掌放在穴位左下方,拇、食指位于穴位上下,绷紧皮肤,固定穴位,其余三指自然屈曲或伸开放平,尽量扩大与皮肤接触的面积。

1.揣定穴位

左手按压、分拨,可固定穴位或使穴位暴露,避免刺伤肌腱,血管等组织。

2.减轻进针疼痛

左手按压穴位,使气血宣散,可减轻进针疼痛。

正如窦汉卿所说: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

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3.减轻组织损伤

用押手固定穴位,配合刺手进针、行针,可以协同掌握针刺的方向、深浅,防止刺伤肌腱、血管等组织,避免滞针、弯针与断针(尤其是长针)。

4.辨别得气

在针前或针刺过程中用押手按穴,可以体会得气感应,如穴位肌肉有抽动、跳动感,如同动脉博动一样。

5.激发经气,辅助刺手控制针感

左手按压穴位或沿着经脉循摄按压,可以激发经气,迅速获得针感;

还可以帮助刺手控制针感传导。

(三)注意事项

双手配合,协同进针、行针。

押手用力适度,不要喧宾夺主。

三、进针法

进针法是将毫针透过皮肤,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

又叫下针法、内针法、入针法。

进针是毫针刺法的重要环节,进针顺利不痛,可以增强病人对针刺治疗的信心;

进针困难疼痛,将增加病人的畏针情绪,影响针刺疗效。

进针的方法很多,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求根据穴位的局部解剖特点,刺手与押手密切配合,指力与腕臂力协调一致。

1.双手进针法:

双手配合的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

操作:

左手拇指甲切掐固定穴位,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

应用: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图2-20)

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迅速将针刺入皮下。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图2-22)

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将针刺入皮下。

适用于腹部等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4)提捏进针法(图2-23)

左手拇、食指把穴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于头面部等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2.单手进针法:

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1)挟持针柄进针法(图2-24)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贴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穴位。

(2)挟持针身进针法

右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紧贴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运用指力、腕力、臂力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长针、短针均可适用。

3.管针进针法

将比针略短2~3分的针管置于穴位上,把平柄针放入针管内,用手拍打针柄将针刺入,抽出针管。

本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畏针者。

4.快速进针法

(1)插入速刺法(速插法)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3分,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和指力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2)弹入速刺法

左手持针身,留出针尖2~3分,对准穴位;

右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呈待发之弩状对准针尾弹击,将针快速刺入皮下。

5.缓慢进针法

(1)缓慢捻进法(缓捻法)

左手拇、食指将穴位皮肤撑开,右手持针小角度(<

90º

)缓慢将针捻入皮肤。

(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捻进法似以快速容易进针)

(2)压针缓进法(缓压法)

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用指力、腕力缓慢将针压入皮肤。

如遇到明显阻力时应停针。

适用于眼周穴位及天突穴。

1.针具长度

短针可采用爪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压针缓进法等方法进针。

长针可采用夹持进针法,插入速刺法等方法进针。

2.患者体质

小儿、体质虚弱、紧张畏针者,宜采用管针进针法;

成人、体质壮实、针感迟钝者,可采用上述各种进针法。

3.腧穴部位

腹部穴及肌肉松弛处宜用舒张进针法;

面部穴及肌肉浅薄处宜用提捏进针法;

眼周穴宜用压针缓进法。

四、针刺角度和方向

临床上常有这样的情况,甲和乙取穴都准确,但甲刺入后没有感觉,疗效差;

而乙刺入后针感明显,疗效显著。

这说明:

穴位不是平面上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具有某种立体结构的组织。

这个立体结构范围有多大,其精确数字目前还无法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通过我们采用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可以进入这个立体结构,获得最佳针感,取得显著效果。

1.进针角度(图2-26)

进针角度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图5-19 针刺的角度

(1)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º

角,垂直刺入。

肌肉丰厚的大部分穴位,浅刺、深刺均可。

(2)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º

角,倾斜刺入。

①皮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处。

②为避开血管、骨骼、肌腱等组织。

③为施行调气行气手法。

(3)横刺(平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º

角左右,横向刺入。

(沿皮下平行刺入)

①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头面、胸背)。

②特殊针法:

头针法,腕踝针法。

2.针向调整

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若无得气针感,可将针退至皮下,调整针刺方向以激发经气。

(1)针向催气法:

在刺入穴位一定深度,行针后仍不得气或针感微弱,可提针至浅层,改变方向后再刺入深层。

(2)针向行气法:

针刺得气后,为促使针感传导,可调整针向,使针尖朝向病所(或欲传导之方向),再次刺入或按针不动。

并可配合循、摄、努等辅助手法。

(3)根据腧穴位置调整针刺方向

针刺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时,针尖朝脊柱方向(向内)斜刺,针刺第二侧线穴位时,针尖朝肩胛方向(向外)斜刺。

针刺哑门、风府时,针尖向下斜刺或直刺;

针刺风池时,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

(4)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方向

针刺颊车穴,治疗牙痛可直刺;

治疗口眼歪斜时向口角(地仓)方向斜刺;

治疗痄腮时向腮腺斜刺;

治疗面颊疼痛、口噤不开时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到整个颞部。

1.保证安全,避免疼痛

进针时应根据穴位的局部解剖特点,选择正确的针刺角度与方向,避免引起疼痛或重要脏器损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取疗效。

2.促进经气传导

为了促进经气传导,通常是将针尖朝向病所,采用各种手法以达到气至病所(如捻转、循、弹、按压关闭等)。

3.更好地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通过朝不同方向针刺,使针感向不同部位扩散传导,从而更好地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1.针刺角度应根据施术部位的局部解剖、患者的体质体型与病情等情况确定。

2.针刺方向以得气——气至病所为准则。

不得气者调整方向以得气;

已得气者针尖朝向病所,配合其他手法以促使气至病所。

五、针刺深浅

掌握正确的针刺深度,是保证针刺安全,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

针刺深浅的原则是:

既要得气,又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

1.依腧穴部位定深浅

头面、胸背部、四肢末端宜浅刺(肌肉浅薄或内有重要脏器);

四肢、腰臀、腹部可适当深刺(肌肉丰厚)。

2.依疾病性质定深浅

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

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3.依病位定深浅

病位在表、在肌肤者宜浅刺;

病位在里、在筋骨、脏腑者宜深刺。

4.依年龄、体质定深浅

小儿、消瘦、虚弱者宜浅刺;

成人、肥胖、强壮者宜深刺。

5.依时令定深浅

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6.依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

针刺浅部不得气者,宜插至深部以得气;

深部不得气者,宜提至浅部以得气。

补法宜浅,由浅至深;

泻法宜深,由深出浅。

此外,在临床上,对于针感强,出现快,紧张惧针者,宜浅刺;

针感迟钝,出现慢者宜深刺。

1.深浅刺法

浅刺

针具:

短毫针、皮肤针。

病位:

皮、脉、肌肉浅层。

刺法:

毛刺、半刺、浮刺等。

深刺

针具:

长毫针、芒针。

病位:

筋、骨、肌肉深层。

刺法:

关刺、恢刺、输刺、短刺等。

2.深浅补泻

补法从卫分(浅层)候气;

泻法从营分(深层)候气。

补法由浅入深,三进一退;

泻法由深出浅,一进三退。

3.取穴处方

浅刺取穴宜多,可反复捻转,适用于病变后期,正气不足者;

深刺取穴宜少,注意掌握深度,中病即止,适用于病变进行期,邪气亢盛者。

六、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是行针的基本手法之一。

提插法包括上提、下插两个动作,是针体在穴位空间内上下进退的纵向运动。

进针至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浅层下插至深层,由深层上提至浅层,上下进退反复操作。

1.刺激量的大小

刺激量

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分钟),用力重,时间长——大。

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分钟),用力轻,时间短——小。

2.刺激量的选择依据

刺激量大小,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腧穴部位、病情轻重缓急、接受针刺的次数等灵活掌握。

3.训练要求

一般按中等刺激量进行实体练习。

训练要求

幅度一致:

2~3分,勿时大时小,上提时不要提出皮肤,下插时不要刺伤筋骨与脏器。

频率一致:

80~120次/分钟,勿时快时慢。

轻重一致:

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

针身垂直:

勿倾斜。

1.催气

不得气者,可单独用提插法,或提插法与捻转法结合,促进得气。

2.行气

针刺得气后,提插幅度在1分左右持续均匀地操作,可促使针感扩散传导。

1.肌肉浅薄处不宜提插,可用捻转法代替。

2.提,又称伸、引、上、出。

但并不是指出针,而是将针上提。

插,又称推、按、内、入、下。

但并不是指使针直入深层。

而是按插针体,使其向内向下。

3.提插作为一种基本的行针手法,通常采用中等刺激量,即幅度2~3分,频率80~120次/分钟,用力均匀。

七、捻转法

捻转法,指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

进针至一定深度后,拇、食、中指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进行。

也可拇、食指持针柄来回旋转捻动。

捻转角度大(360º

),频率快(120~160次/分钟),用力重,时间长——大。

捻转角度小(180º

),频率慢(60~80次/分钟),用力轻,时间短——小。

刺激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腧穴部位、病情轻重缓急,接受针刺的次数等灵活掌握。

角度一致:

180º

~360º

,不要时大时小。

80~120(次/分钟),不要时快时慢。

用力均匀,不要时轻时重。

双向捻转:

必须双向来回旋转,动作连贯自然,不要中途停顿,禁止单向捻转,以免滞针。

1.进针:

既可用小幅度(<

),慢频率捻转进针;

也可用大幅度(180º

),快频率捻转进针;

多用短针。

2.催气:

一般用小幅度捻转催气。

3.行气:

针尖朝病所方向,得气后小幅度、快频率连续推捻,促使气至病所。

4.针感保留与消减:

出针前持续单向捻针后迅速出针,可使针感保留。

若针感过强,患者难忍,可以用轻微的指力均匀反复捻针,可使针感减弱。

1.以拇、食指末节指腹或拇、食、中指末节指腹来回捻转。

2.捻转的角度在180º

左右,但也有>

360º

或<

者,应根据治疗目的和病人耐受度而定。

3.切忌单向捻转,以免滞针或造成针刺后遗感。

4.捻转手法要自然连贯,不要中途停顿。

5.《内经》中将捻转称为“旋”和“转”。

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导气法出自《灵枢·

五乱篇》,是针对“乱气相逆”、“清浊相干”(脏腑经络气机紊乱)的一种导气复元的刺法。

平补平泻法源出《灵枢·

经脉篇》“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针对虚实不明显而设的一种刺法。

两种刺法有联系,都是针对脏腑经络无明显的虚实状态而设,如导气法“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平补平泻法“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但侧重点不同,导气法针对气机紊乱,而平补法泻法针对虚实不明显;

操作也不尽相同。

现分别介绍。

(一)导气法

1.原文:

《灵枢·

五乱篇》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2.操作方法

(1)徐宗导气法(陆瘦燕弟子)(新世纪教材)

①进针得气后,由浅层慢慢插入深层,再从深层慢慢提至浅层;

或由深层慢慢提至浅层,再从浅层慢慢插至深层。

此为导气1度(3~4分钟)。

②反复行针3~5度,每度留针3~5分钟后再行下一度导气法,也可连续操作。

③待导气完毕,最后留针15~20分钟。

(2)刘炎导气法(《针刺手法图》上海科技出版社03年版)

当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后,用均匀、缓慢、平和的手法,边提插,边捻转,上提或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速度相等,待针下得气后留针,最后出针。

△进针得气后,小幅度、缓慢轻柔地提插捻转。

3.临床应用

导气法不具有补泻作用。

①主治气机紊乱,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脏腑经络阴阳失调的各种病证,意在恢复阴阳平衡。

如郁证、癫证、痹证。

②可用于催气、行气、守气。

(二)平补平泻法

经脉篇》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平补平泻法各家操作不一,现根据五版、六版《针灸学》予以介绍: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平补平泻法操作要点在“均匀”,而不是要缓慢,这一点与导气法有别。

①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郁、癫、痹)。

②催气、守气、行气。

4.注意事项

(1)《神应经》“平补平泻”

“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

”可见《神应经》平补平泻是先泻后补的刺法,并非平补平泻。

(2)《针灸大成》平补平泻

杨继洲的平补平泻,实为与“大补大泻”相应的小补小泻,是一种补泻剂量小的补泻手法。

九、留针法

针刺得气,施行补泻后,将针在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后出针的方法。

1.静留针法

留针过程中不再施用任何针刺手法。

一般留针20~30分钟。

特殊病症可留针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或者采用皮内或皮下埋针。

2.动留针法

留针期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

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1~3次;

或隔5~10分钟行针1次。

留针时间几小时或几十小时,可每10~30分钟行针1次,症状发作时及时行针。

1.候气

留针以候气至。

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都有候气的作用。

2.守气

守气指保持针感持续。

针感较强者,静留针便可守气;

针感较弱者,可采用动留针守气。

3.行气

行气指促使针感传导。

留针期间,针尖朝病所小幅度捻转提插,可促使经气传导,气至病所。

4.辨病留针

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如急腹症、哮喘持续状态、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病症,可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

顽固性病症,可采用长时间静留针法。

慢性病患者,一般采用静留针法,体弱不耐针刺者,可采用短时间静留针法。

5.辨证留针

①因证而异

表证、热证、阳证留针时间宜短,或不留针。

里证、寒证、阴证留针时间宜长。

②因人而异

小儿可浅刺疾出不留针。

老人、体虚者可短时间留针。

青壮年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

③因时而异

春夏季留针时间宜短。

秋冬季留针时间宜长。

④因针感而异

针感强烈、不能耐受者,留针时间宜短或不留针。

针感迟钝、耐受性较强者,留针时间宜长或间歇行针。

⑤因部位而异

后头部、眼区、胸背部,留针时间宜短。

四肢部、腰臀部、腹部,留针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1.根据治疗要求留针

达到治疗目的,“中病”即止,若仍留针容易损伤正气;

未达到治疗目的,留针时间不够,容易留邪,使病情反复。

2.留针期间的一般要求

环境安静,温度适宜,不要移动体位,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以防晕针等针刺意外。

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