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
s=vt;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根据平均速度可求路程和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发生:
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
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声波具有能量(声波击碎胆结石,声波使烛焰晃动)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
1)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的单位:
分贝(dB)
2)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给人的体验是声音的尖锐或者浑厚)
声音的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快慢,声源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振动的快慢用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频率的单位(Hz)
3)音色:
音色通常用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3、声音的利用
1、可听声: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
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2、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特性: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应用:
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超声波焊接器。
3、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产生: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乐音与噪声: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的波形是没有规律的。
2)噪声的来源:
生活噪声﹑工业噪声﹑交通噪声
3)噪声的控制:
声源处控制噪声
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人耳处减弱噪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物质的三态:
通常情况下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物质所处的状态和温度有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特点:
凝固过程放出热量,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3、熔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晶体: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
冰,海波,常见金属)
晶体熔化条件:
5、非晶体: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石蜡,)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种类: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条件:
吸热(任何温度下都可能发生)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2.液体表面的气体流速3.液体表面积大小等。
3、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沸腾现象:
声音由大变小,气泡由少变多,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达到一定的温度(沸点)2.继续吸热。
4、液化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放出热量
使物体液化的方式:
降低温度或者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
“白气”、雾、等。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特点(条件):
升华吸热。
常见的现象:
水的升华(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干)碘的升华,灯泡变黑,干冰升华(人工降雨)。
2、凝华定义: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凝华放热
水的凝华(霜,冰花的形成,碘的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表示方法: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现象:
影子的形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5、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3×
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
108米/秒。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液体,固体按顺序递减。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三线两角:
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发现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求物像的大小,距离。
2)成像作图:
平面镜是像与物体的对称轴,像为虚像,用虚线,
3)生活中具体应用有:
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
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潜望镜,牙医用反光镜。
4)光污染:
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折射角。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的现象。
2、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3、物体的颜色:
光照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
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光会透过它。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特点
凸透镜(会聚透镜)
凹透镜
结构
中间厚边缘薄
中间薄边缘厚
折射作用
会聚
发散
成像
成像多样
正立缩小
2、相关概念:
光心(O):
主光轴上的一点,通过这一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平行光汇聚在光轴上的一点
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u)、像距(v)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与眼镜凸透镜:
照相机镜头,眼睛的晶状体。
物距:
大于两倍焦距。
成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3、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4、实像和虚像:
将感光板放在像的位置,确实能够记录下来的像,叫实像。
5、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同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f<u<2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四、眼睛和眼镜
1、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近视眼:
成像于视网膜之前,看不清远处的景物,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
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看不清近处的景物,用凸透镜矫正。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叫做质量(m)。
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质量不会随着物体的地理位置,物体的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单位:
质量国际单位是:
千克。
其他有:
吨,克,毫克(t、Kg、g、mg)。
3、换算:
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进率为1000)。
4、测量工具:
天平,杆秤,案秤,电子称,体重计。
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托盘天平的使用
一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二调: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三称:
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左物右码)
四计:
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7、使用天平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二、体积
1、单位及其换算:
每相邻两个单位进率为1000
2、量筒是用来直接测量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
3、规则形状的固体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其几何尺寸再用体积公式算出。
不规则形状的固体体积可以借助液体和量筒测量。
三、密度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计算公式:
单位:
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
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
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水的密度ρ=1.0×
103千克/米3。
(2)求质量:
m=ρV
(3)求体积:
V=m/ρ
4、密度计算
M、V、三者任意知道其中两者可以求得第三者。
质量问题:
冰化水,水结冰,
等体积问题:
模型,容器装液体
比值类问题:
列表法。
气体体积一般等于容器的容积。
第七章力
一、力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讲到一个力肯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二、弹力
1、什么是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举例:
水杯放在桌子上)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三、重力
1、什么叫重力: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4、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5、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用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者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2、实验: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中要保证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
保证小车到达水平面获得相同的初速度
2)实验中使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是为了
使小车在斜面上受到的阻力不同
3)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3、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4、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5、生活中的惯性:
利用惯性:
跳远助跑,甩去雨伞上的水,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飞行。
防止惯性的危害:
汽车上的安全带,开车时要保持车距。
二、二力平衡
1、物体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牵引力大于阻力:
物体将加速
牵引力小于阻力:
物体将减速
三、摩擦力
1、什么叫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
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种类: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接触面粗糙,接触且挤压,有相对运动。
5、影响因素: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一、压强
1、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的物理意义: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的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用符号p表示。
4、计算公式:
F—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小,S—物体的受力面积
p单位是:
帕斯卡符号:
Pa,简称:
帕,1帕=1牛/米2,
F单位是:
牛;
S单位是:
米2
5、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
(1)S不变,F↑;
(2)F不变,S↓
(3)同时把F↑,S↓
减小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2、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P=ρgh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8牛/千克;
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
4、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
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马德堡半球实验。
3、生活中的大气压:
吸盘,吸管等
4、大气压的影响因素:
高度(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即高度越大气压越低)天气
5、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6、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8、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
9、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0、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
105帕=10.34米水柱。
第十章浮力
一、浮力
1、浮力及产生原因: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方向:
竖直向上;
3、原因:
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浮力计算公式:
F浮=G-T=ρ液gV排=F上、下压力差
三、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当物体漂浮时:
F浮=G物且ρ物<
ρ液
当物体悬浮时:
F浮=G物且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
F浮>
G物且ρ物<
当物体下沉时:
F浮<
G物且ρ物>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1、通常来说,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
功的单位是牛米,又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二、功率
1、什么叫功率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功率的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
3、功率的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P=W/t
5、单位:
功率P单位为焦耳每秒,又叫瓦特简称瓦,符号w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
在地球表面附件,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居于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6、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两种常见的势能。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