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8014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古代自我评价范文word版 12页Word下载.docx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

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

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

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

),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说自己的女儿“小女”。

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

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

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

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

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

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

“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

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

“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

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

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

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

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

(“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

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

)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

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

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

别人的徒弟为“高徒”。

别人的家为“府上”。

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

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有人说古人真是婆婆妈妈,用“你我他”不就什么都包括了。

看看大街上处处可听到的“老头儿”“喂”“那个人”“这家伙”,我们现代人还有资格说古人婆婆妈妈吗?

.“鄙”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如:

鄙人:

谦称自己;

鄙意:

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

谦称自己的见解。

2.“愚”字一族。

用于自称的谦称。

愚兄:

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

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3.“敝”字一族。

敝人:

敝姓:

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

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

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4.“拙”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拙笔:

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

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

5.“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称父亲;

家母、家慈:

称母亲;

家兄:

称兄长;

家姐:

称姐姐;

家叔:

称叔叔。

6.“舍”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舍弟:

称弟弟;

舍妹:

称妹妹;

舍侄:

称侄子;

舍亲:

称亲戚。

7.“老”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老粗:

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朽:

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脸:

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

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8.“斜字一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

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

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

青年读书人自称;

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

小店:

谦称自己的商店。

9.“敢”字一族。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敢问:

用于问对方问题;

敢请:

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

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篇二:

作文材料:

古代自我修养类名人名言

精选作文材料:

《古代自我修养类名人名言》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古代自我修养类名人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汉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动。

《论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篇三:

中国古代帝王的自我神化

第二部分

具体表现——中国古代帝王的自我神化

受天人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帝王总要表明自己受命于天。

先秦时帝王多通过神化祖先来论证,而刘邦以来的帝王则通过神化自我来巩固其统治。

帝王自我神化主要表现在出生前的预兆、出生时的奇异现象、非常人的相貌以及成长中身边的异事等四个方面,而史书中对于这些神化的内容也有大量的记载。

史书中的这些记载看似荒谬而毫无价值,实际上却能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等众多方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帝王总会有神奇的出生和成长,而其中开国皇帝和每朝中非正当继承皇位的皇帝的出生成长则尤为奇异。

这自然是神化巩固帝王统治的需要,但几近所有的史书对这些看似荒诞的事情都有严肃认真的记载,足见帝王和史官对此问题的重视以及帝王的神化在古代中国政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神化帝王出生成长的起源

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一种非常重视天人关系问题,且主流一直崇尚“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影响到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反映到政治上其中一方面即人民普遍相信“天”会派遣人来治理他们的国家,这个人传达“天”的意旨,那么显然这个人必定不是“凡人”。

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要想成为统治者,他就必须让人民相信他不是常人,而是代表“天”的意旨,是由天派来治理这个国家的人。

对于每个帝王尤其是开国的皇帝,如何让人民相信这一点便是他们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先秦的统治者似乎不需要为这一问题感到苦恼。

先秦社会中氏族色彩仍非常浓厚,每一个氏族都很明确他们一族的起源情况,占统治地位的一族自然也是如此。

而氏族中代代相传其远古起源的故事自然多为离奇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即为现在夺得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提供了神化自己的素材。

这里有个简单的逻辑:

统治者宣扬自己一族流传下的或者再加工的关于起源的神奇传说,便可轻易证明自己一族、自己的祖先不是“凡人”,既然祖先并非“凡人”,而在先秦从起源的祖先到自己每一代又很明确,那么自己自然也不是“凡人”,而可以说是受天命的。

例如殷商统治者就宣扬其始祖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一次洗澡时“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①]周朝亦是如此,周朝始祖为后稷,其母曰姜厡,“姜厡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②]

从周入秦虽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但秦与三代相比较,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背景却没有根本的区别,因而虽自觉功高盖过三皇五帝,但秦始皇却从未对自己的出生成长进行任何神化,而是采用传统的模式,告诉人们“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③]秦一族便产生了。

汉朝的建立也实是历史的一大变革,与之前几千年历史的统治者截然不同,汉代是“布衣卿相”。

那么如何使人民相信自己是“天”的代表,如何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便是刘邦所要解决的问题。

刘邦是无法像沿用秦朝制度一样沿用其神化帝王的方法的,而这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首先,到刘邦时代,社会结构早已改变,而刘邦又并非像秦统治者一样的先秦贵族阶级,那么刘邦查找自己始祖的可能性便已不大。

其次,刘邦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他的父亲在他称帝时仍旧健在,这个中国历史上首位“太上皇”的存在便已清楚的表明了刘邦的前辈只是个普通人,那么刘邦自然也无法通过神化祖先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了,传统的模式在这时是不灵的。

第三,刘邦时代社会风气已然改变。

秦汉之际爆发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而刘邦自身也是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崛起的。

对于秦的统治,陈胜、吴广带头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持续几千年统治者通过神化祖先论证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否定。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刘邦自然也不可能再沿用传统的方法了。

而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刘邦不得不进行了创新,改变了神化祖先的旧模式,而开启了此后两千年各代帝王通过神化自身出生成长来论证自己统治代表“天意”的新模式。

神化帝王出生成长的方式

刘邦不但开启了神话帝王出生成长的新模式,而且在创造之时就已使这一模式非常成熟。

我们可以总结帝王神化自己的方式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生前有奇异的预兆,二是出生之时有奇异的现象,三是有非“常人”的长相,四是成长中有奇异的事情。

首先看第一个方面。

帝王在出生之前会有奇异的预兆,而最多的预兆则是在皇妣有孕时会有奇异的梦。

如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记载“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④]其后历代皇帝如梁武帝萧衍、梁世宗萧绎、宋太宗、宋神宗、宋高宗、宋理宗、辽太祖、明太祖直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都效法刘邦,在皇妣怀孕之时往往皇妣、皇考等人一起做梦,梦的内容上则多梦日月、梦龙甚至梦神人托生。

如《宋史》记载宋英宗出生时就有英宗父亲的梦“初,王梦两龙与日并堕,以衣承之。

”[⑤]而南朝梁世宗的出生记载则“初,武帝梦眇目僧执香鑪称讬生王宫。

既而帝母在采女次侍,始褰户幔,有风回裾,武帝感幸之。

采女梦月堕怀中,遂孕。

”[⑥]到明太祖稍有创新“母陈氏。

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馀香气。

”[⑦]《清史稿》中对清世宗出生的记载“母孝庄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

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

‘此统一天下之主也。

’”[⑧]

出生前的预兆中除了关于有孕的种种梦外,还有一种是更为离奇的预兆。

如有关于南朝陈的记载陈氏祖陈达悦长城地的山水,于是搬家到这里,并且“尝谓所亲曰:

‘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

’”[⑨]又如宋武帝刘裕“皇考墓在丹徒之候山,其地秦史所谓曲阿、丹徒间有天子气者也。

”[⑩]如史料的记载,这些帝王们的出生便是早已注定了的,如南朝陈,二百年前便已注定要产生。

下面看一下帝王自我神话的第二个方面:

帝王出生时的奇异现象。

归结史书,帝王出生时一般都伴有光、气、香或龙。

陈高宗出生时即“赤光满室”[11],杨坚则是“紫气充庭”[12]。

朱温和明太祖的光与气则较夸张一点,朱温出生时“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而使“里人以为火”。

[13]明太祖显然也参考了朱温的出生方式,因而“及产,红光满室。

自是,夜数有光起。

邻里望见,警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

”[14]再看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15]出生时伴有光不算,还要自己身上三日带金色。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清世祖出生时仍旧“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16]。

另外,帝王出生有时是有龙现身的,宋英宗时“及帝生,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

”[17]而李世民一出生则惊动了两条龙,出生时“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18]。

当然除了这些较为多见的光、气、香、龙等物象外,帝王出生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奇异现象,如宋神宗“生于濮王宫,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气成云”[19],出生时即有鼠和五色云的出现。

再如关于宋武帝的记载中则有甘露的出现:

宋武帝出生时“神光照室尽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树”[20]。

帝王们的出生皆可谓非同凡响。

帝王神话自我的第三方面为宣传自己异于常人的长相。

史书中帝王的形象可以说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先让我们看一下《南史》中关于梁武帝萧衍的记载:

“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骻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

帝为儿时,能蹈空而行。

”[21]梁武帝太阳一照没有影子,且小时候能飘在半空行走实在是不可思议。

虽然帝王的长相多出人意料,但还是有许多相似点的。

最多的即为有隆准、日角、龙颜或身上有龙鳞,如光武帝、宋太宗、宋神宗、辽兴宗等的长相均有此特点。

另外刘备所开创的双手过膝的与众不同的长相在其后也大为多见,如紧随其后的司马炎便也双手过膝,再到南朝陈霸先“日角龙颜,垂手过膝”[22],陈霸先之后的陈高宗陈项同样垂手过膝。

有时帝王身上还有字或特殊的标志,如上文提到的萧衍右手即有“武”字,宋真宗也“左足指有文成‘天’字”[23]。

汉高祖刘邦的长相自然非常出名:

“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24]与刘邦相似的,金世宗身上也有特殊的标志:

金世宗“美鬚髯,长过其腹。

胸间有七子如北斗形。

”[25]

最后来看第四个方面:

帝王身边的奇异事件。

《汉书》记载,刘邦曾经告归田中,一次吕后和刘邦的两子在田中,有老父过来喝水,说吕后和两子都是大贵之相,高祖回来听说后就追上老父问自己如何,老父告诉刘邦吕后和两子之所以贵都是因刘邦之故,至于刘邦则是贵不可言。

另外当刘邦隐于东南砀山泽间的时候,吕后常常能够找到他,原因是刘邦居所之上常有云气。

刘邦的这两个小故事很典型地代表了帝王成长中常有的两种异事,即有善相者称赞帝王的面相和帝王居处有奇异现象。

先来看善相者相帝王的记载。

看帝王的面向,善相者一般会赞其相“贵不可言”,或再加一句“愿自爱”。

《随书》记载:

“高祖密令善相者来和遍视诸子,和曰:

‘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26]晋王即隋炀帝杨广。

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有相似的经历,高祖李渊时“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

‘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

’”

[27]而唐太宗的名字则直接与看相有关,史载唐太宗“四岁时,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

‘公贵人也,且有贵子。

’见太宗曰: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高祖惧其言泻,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以以为名焉。

”[28]再来看帝王居处的奇异现象。

帝王居处常有所谓的“天子气”。

汉宣帝刚出生几个月时后宫发生了有名的巫蛊事件,受连累汉宣帝虽然小也被捕下狱,却有“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29],而汉宣帝之后在祖母史家居住时其房间也经常有光耀出现。

除上述两种异事外,帝王在睡觉时还常常会化作龙。

南朝陈高宗陈项身上即发生过,《南史》:

“李总与帝有旧,每同游处,帝尝夜被酒,张灯而寐,总适出,寻反,乃见帝是大龙,便惊走他室。

”[30]同样史载朱温“孤寄人家,以雄勇自负,不事生业,人厌之。

母戒家人曰:

‘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

’家人问其故,答曰:

‘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

’众未信。

”[31](其中“母”指所居人家之母,朱三即朱温。

上述关于帝王的看相、居处的奇异及睡觉化为龙在史书中较为多见,但还有许多是帝王在某年某月做事时发生的奇异事情,这些事情便毫无规律可总结,在此仅举几例以作说明。

汉高祖刘邦即有斩白蛇的经历。

南朝齐世祖在讨伐当时割据势力戴凯之时曾有奇异事情发生“是日大热,上各令折荆枝自蔽,言未终而有云垂阴,正当会所,会罢乃散。

及为广兴相,岭南积旱,连水阻涸,商旅不通。

上部伍既至,无雨而川流暴起,遂得利涉。

”[32]而刘义隆在前往京城即帝位时“车驾在道,有黑龙跃负上所乘舟,左右莫不失色。

”[33]

帝王自我神化反映的几点问题

第一,帝王的自我神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思想的巨大影响以及秦汉以来对先秦思想的继承。

天人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远古启在征伐有扈氏前召见领军六卿,就曾说: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34]早期天人思想中能与“天”交流的“人”的范围是很大的,但随着其发展,天人关系中的“人”的范围逐渐缩小,甚至仅局限为统治者。

那么“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思想也就由宗教思想逐渐变为一种统治思想。

而同时从史料中帝王的自我神化上看,除如宋朝的几个特例,大多数王朝中只开国皇帝和非“法定”途径(一般为不是太子而即位)继承皇位的皇帝自我神化明显,如两汉中仅刘邦、刘秀两个开国皇帝和霍光立的汉宣帝有明显的自我神化,其他众多皇帝的记载中则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唐、明、清诸朝莫不如此。

这样的记载情况很明显地表明帝王自我神化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且同时也反映出“天人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巨大影响。

当然需要指出这里所反映的仅仅是天人思想中的一个方面,即天的主宰性,而并未反映天人思想中天降吉兆或凶兆奖惩等其他方面。

但这也足以体现秦汉以来对先秦天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以历代帝王自我神化的史料,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理性思想的发展。

首先,除宋朝等几个特例外,史料中汉到清关于帝王自我神化的文字量是在减少的。

其次,像汉高祖刘邦斩白蛇时出现而又忽而不见的老妇人以及给李世民看相忽而不见的书生等这种我们暂且称之为“人神”的形象的出现是越来越少的,且自宋朝以后便几乎未出现。

帝王神化自我是为让人们相信他是“天”派来的,那么自我神化中“人神”形象的消失则是表明“人神”已受到人们的怀疑。

这显然反映出尽管天人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社会中理性思想在不断地发展。

第三,比较宋、元两朝的情况可发现宋元在帝王自我神化上的巨大差异。

宋朝帝王自我神化的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如北宋一朝唯有宋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