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70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释迦塔志第六卷人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是爱学习。

李嗣源不识文字,四方奏章都由枢密使安重诲诵读。

他每天就向安重诲学习。

他说,我喜欢听儒生讲经义,很能开发心思。

由于他勤学、善学,所以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还能把国家治理得比较安定。

李嗣源也有严重错误,他疑忌太重,随便诛戮大臣。

晚年连续杀了宰相任圜和枢密使安重诲,使群臣离心,父子互相猜疑。

所以当他晚年有病时,变起突然,儿子李从荣率兵攻宫门,想夺取帝位,李嗣源受惊死去。

守卫兵杀死李从荣,继承者后唐闵帝李从厚昏庸无能,政权很快丢掉。

据近人研究,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所藏两颗佛牙的来源与李嗣源有关。

萧挞里

萧挞里(?

—1076),应州人。

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父楚王萧孝穆。

萧氏容貌美丽,性格柔顺。

生三子,长子洪基,即后来的辽道宗;

次子洪道,后封燕王;

三次洪德,后封晋王。

兴宗酷好佛教,以致沉湎于佛门不理朝政。

萧后时时规劝,多有裨补。

辽道宗洪基即位后尊为睿圣洪慈顺天皇太后,史称仁懿皇后。

仁懿皇后不仅仁慈知礼,而且武勇有谋略。

清宁九年(1063),重元父子谋反,仁懿皇后接到敦睦宫使耶律良的报告后,亲自指挥卫队与叛军激战,消灭了叛军,粉碎了这次叛乱。

她去世后,辽廷在她的哀册中写道:

“建宝塔而创精兰百千处,即中宫而居永乐迨五十霜”。

因此,有研究学者认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她下令所建。

耶律宗真

耶律宗真(1016—1055)。

辽圣宗耶律隆绪长子。

字夷不堇,小名骨只。

“幼儿聪明,长而魁伟,龙颜日色,豁达大度”。

且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

三岁时封为梁王,太平元年(1021)册立为皇太子。

太平十年(1030),开始参予军国重事。

太平十一年(1031),圣宗驾崩,即皇帝位于柩前。

时年16岁。

初由其生母萧耨斤摄政。

宫女出身的萧耨斤是个阴险狠毒的女人。

在辽圣宗去世后,她把圣宗的皇后,兴宗的养母仁德皇后害死,自立为皇太后。

摄政三年后,恐怕兴宗长大亲政,便与萧孝先密谋废掉兴宗,更立年幼的重元为帝。

兴宗知情后,当即粉碎了这一政变阴谋,将萧耨斤囚禁到庆州(今辽宁省林西县)。

他亲政后,武力威胁宋朝,迫使宋朝增加岁币捐十万匹,银十万两。

又三次率军西征西夏,迫使西夏向其求和。

在位期间,边境宴然、政治清明、国富民安。

但他十分信佛、佞佛。

曾有“日饭僧三万人”,“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及政事令者”的记录。

他在其皇后萧挞里的鼓动下,到处立佛寺建佛塔。

而且经常来皇后的故乡应州游玩、狩猎,有“猎黄花山(今应县境黄花梁),日获熊三十六只”的记录。

有学者认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他下令建造的。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

契丹族,耶律阿保机长子丹东王兀欲八世孙。

父耶律履,仕金至尚书右丞。

耶律楚材三岁时发亲去世,他在母亲杨氏的教育下博览群书。

涉及天文、地理、律历及释老、医卜等学。

年纪轻轻,就成为当时的饱学之士。

在金任开州同知、左司员外郎。

贞佑二年(1214),蒙古成吉思汗攻下燕京,听所耶律楚材很有文才,于是就召见了他。

成吉思汗见耶律楚材身高八尺,长须飘胸,长得一表人才,且说话声音宏亮,很是喜欢。

于是便把他留在身边,并且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吾图撤合里”,意思是留长胡子的人。

耶律楚材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后,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为蒙古建立元朝立了很大功劳,他劝慰成吉思汗,改变了蒙古军每攻下一地,即将财务抢尽、人民屠尽的作法,而是接受投降、安抚被征服的人民,并且为蒙古制定了法律、税率。

使之初具国家规模。

蒙古军每攻下一地,其它人都去抢掠妇女玉帛,惟耶律楚材对这些毫不动心,他只搜集书籍和药材。

由于耶律楚材对元朝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官一直作到中书令。

遗憾的是,英年早逝,死时年仅55岁。

死后追赠为经国仪制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广宁王、谥文正。

《元史·

耶律楚材传》没说他籍贯在哪里。

据他的诗里有多首和应州宝宫寺住持旭公禅师的唱和诗,还有步应州曹桢韵作的诗(见《艺文卷》)。

曹桢又是个不做官的人。

说明他生活居住地或者在应州,起码在应州居住过一段时间。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金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市)。

字裕之,自号遗山山人。

兴定五年(1221)进士。

曾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升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国史院编修。

金亡后,返回故乡,隐居不仕,专事著作。

著有《遗山集》40卷、《中州集》、《壬辰杂编》、《遗山乐府》、《续夷坚志》等传世。

他的诗词风格沉郁、崇尚自然、纯朴、真实、多伤时悲愤之作,堪称史诗。

元好问与应州曹之谦、浑源刘祁、雷渊等交谊深厚。

故于公元1241年3月,游应州、浑源。

在应州住了10天,留下了《咏应州宝宫寺大殿》、《过应州》、《题龙宗寺》、《题金凤井》、《雁门道中所见》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详《艺文卷》)。

朱棣

朱棣(1366—1424),朱元璋第四子。

初封燕王,守北平(今北京)。

朱元璋死后,孙朱允炆继位。

因议削藩,朱棣举兵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夺取帝位。

永乐十九年(1386)迁都北京。

曾数次北征鞑靼瓦刺(蒙古后裔)。

永乐二十一年(1423),第四次北征时,驻跸应州,登塔游赏。

亲题“峻极神工”匾。

薛敬之

薛敬之(1425—1998),字显思,陕西渭南县人。

著名学者周惠的学生。

五岁好读书,不与同龄儿童玩耍。

成化初年,以岁贡生进入国子监学习。

成化二十年(1484)任应州知州。

在应州任内,勤政爱民,多所建树。

招抚流亡,给贫民贷给耕牛、种籽;

重修了儒学、佛宫寺,新建了钟鼓楼,修筑了道路桥梁,用款都是犯人的赎罪金,一毫不敛于民间。

在任期间,还修成《应州志》一部(俗称“薛志”,己失传)。

吏部考绩,为全国第一。

弘治九年(1496),升任金华(今浙江金华)府同知。

后二年去世,享年74岁。

著有《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便音》、《思菴埜录》等书。

《明史》有传。

朱厚照

朱厚照(1491—1521),即明武宗皇帝,孝宗朱祐樘长子。

二岁时立为皇太子,15岁时即皇帝位。

即位后,由于年幼无知,无人管束,宠信宦官刘瑾等。

终日嬉戏游乐,干尽了荒唐之事。

曾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

数次出兵宣府,到大同游乐。

在凤林阁强奸民女,演出了游龙戏凤的闹剧。

正德十二年(1517)曾率军击溃来应州抢掠的鞑靼小王子。

第二年又来应州升赏“应州大捷”五万余人。

并登塔宴赏,题“天下奇观”匾。

田蕙

田蕙(生卒年不详),应州人,田盛曾孙,明万历三年(1574)进士及第。

始任陕西蒲城县令,后升户部主事、通政司左参议、左通政使。

田蕙为人刚直不阿,因与同僚不合,辞职回乡。

家居期间,与应州牧王有容纂修《应州志》,刊印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简称“田志”。

应县城东圣水塘村有田蕙墓。

田蕙写的一篇《重修佛宫寺释迦塔记》,记录了他发现的一块残碑,上书“辽清宁二年由和尚奉旨募建”,引起了近年学术界很大的争论。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幼年聪颖,祖父蠡源公亦是读书人,藏书五、六千卷,不仅善诗文,且谙典故。

顾炎武幼年就在其祖父的教育下熟读经史,十一岁读完《孙子》、《吴子》、《左传》、《国语》、《战国策》及《资治通鉴》。

十四岁进县学,又读了《尚书》、《春秋》、《诗经》等书。

十六岁开始阅读十三朝实录。

十四岁加入复社,并与大文学家同乡归庄结为好友。

在一起纵论古今,赋诗填词,几乎形影不离。

他们性情豪爽,思绪开阔,敢说敢道,于是年轻时即有“归奇顾怪”之称。

尽管他们博学多才,但在明朝末年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却连—名举人也考不取。

他们视功名如草芥,做学问不惜功夫,决心以真才实学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顾炎武一生治学,不殚劳苦。

归庄浪迹江湖,凭吊古今,游遍名山大川。

顾炎武三十二岁那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紧接着,长驱南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使人民陷入一片血海之中。

顾炎武奋起投入了苏州的抗清斗争,但不久兵败,家破人亡。

事后,他不剃发、不改装,隐居太湖读书。

后为生活所迫,出去经商。

顺治十二年,因受投降满清的贵族地主的迫害,在家乡难以存身,遂远走他乡,开始了后半生在北方数省的奔波。

清康熙五年他到了山西,与朱彝尊、屈大钧、傅青主相晤于太原,与李因笃等二十余人垦荒于雁门之北。

就在这时,他在去大同的途中,来到应州,并留《应州》诗二首,描绘了塞外名城应州的风貌:

(一)

灅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

法象三千界,华戎五百年。

空幡摇夜月,孤磬落秋烟。

顿觉诸缘减,临风独洒然。

(二)

尚忆沙陀事,明宗此郡生。

艰难当乱世,太息轸遗氓。

凤彩留荒井,龙文照古城。

焚香祝天愿,果得见升平。

这两首诗,通过对应县历史故事的回顾,抒发了作者在明亡之后的悲愤心情,切望清统治者“轸遗氓”,使老百姓“见升平”。

朱彝尊

朱彝尊,浙江秀水人,是明朝皇族的后裔,生于明崇桢二年(1629),死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字锡鬯,号竹坨,又号临舫,晚年称小长庐钓鱼师。

朱彝尊少年聪慧绝人,青年时致力古学,博览群书,并且壮游南北,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成为名重一时的大学者。

他家藏书八万卷,室号曝书亭。

他长于考证,工古文,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

词亦冠时,与陈维崧齐名。

五十一岁时(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开始作官。

先授翰林院检讨,不久,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皇帝的陪侍之臣,终日置酒论诗。

后参与纂修《明史》,体例多从其议。

晚年引疾罢归,殚心著述。

主要著作有《日下旧闻》、《经义考》、《曝书亭诗文集》等。

朱彝尊青年时极好遨游,他曾说:

“余壮日从先生(指曹溶)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酒阑灯炧,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

”到应州游木塔也是和曹溶一起来的。

到应州的时间游记没有说。

但注明当时应州的知州是傅登荣。

查《应州志》,傅登荣来应州任职是康熙元年至九年。

再查《秀水县志·

朱彝尊传》,他是康熙四年秋到的太原,康熙五年客居山西布政使王显祚幕。

康熙五年,他和顾炎武有诗唱和,并与屈大钧、傅青史有交游。

由此推测,他去应州是在康熙五年,即他三十七岁的时候。

除木塔游记外,他还写了一首《柳梢青·

应州客感》的词。

游记及词见《艺文卷》。

张开东

张开东,字白纯,清蒲沂人(今湖北省蒲沂县)。

清代著名诗人。

曾坐独轮车游遍五岳。

著名学者,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题“海岳游人”匾赠之。

他在游北岳恒山时路过应州,游赏了佛宫寺释迦塔。

写出了传颂一时的《应州木塔歌》:

君不见应州木塔高佛宫,

下视舍利四万八千皆儿童。

五十六丈摩苍穹,

朱槛八面开玲珑。

突若黄河砥柱嵯峨峰,

又若沧海尾闾气溟濛。

不知建自何年始,

但见石幢注辽清宁中。

元顺之朝地大震,

塔旁瓦屋同飞蓬。

唯有此塔屹然不动如山岳,

宁非神鳌蟠踞,

赑屃负其雄?

我来振衣登绝顶,

两腋飒飒扬天风。

南望雁北北恒代,

河流一线复西东。

呼仙子,

招云鸿,

我欲乘之八极凌虚空。

第二章当代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

“戊戌变法”领军人物梁启超之子。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学科的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梁思成生于日本,在日本华侨学校读小学。

11岁时回国,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

1924年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攻建筑学。

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

同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1928年学成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年“9.18事变”后,举家迁到北平。

参加了新组建的营造学社,并受聘为法式部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拒绝了日本“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

南下昆明,继续中国建筑学的研究。

1946年赴美国讲学,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主任。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除继续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外。

又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还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一生著作颇丰,最后汇成《梁思成全集》出版。

1933年7月,梁思成听人说了一句民谚“沧州的狮子应州的塔,保定府的大菩萨”,就想应州这座塔一定很了不起,只是不知道现在在不在?

于是他冒然给应县照相馆老板去信一封,请求寄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来,要啥报酬都可以。

应县照相馆老板高培华当即给他寄去应县木塔照片一张,而且没有向他要什么报酬。

梁思成收到照片后,看到应县木塔这座伟大的建筑保存如此完好,当即携同刘敦桢、莫宗江三人历经跋涉,来到应县,进行实地调查,并且绘了许多图纸。

回京后写出了《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的手稿(后此手稿在战争中丢失,直到2006年方才重新面世,2007年出版)。

并向外宣传释迦塔,从此,长期处于封闭小县的这座宝塔才为世人所知。

陈明达

陈明达(1914—1997),湖南省祁阳县人。

1932年经莫宗江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当刘敦桢助手,并参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绘制资料。

1935年提升为研究生。

1940年,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40余县的古建筑。

1942年参加彭山崖墓发掘工作,并绘制了崖墓的地形图和墓葬的建筑结构图。

1944年在重庆任中央设计局研究员,1945年参加重庆道路网及分区规划设计工作,1946年任陪都建设委员会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中共西南局办公楼和重庆市委办公楼。

1953年到文化部文物局任工程师,1960年调文物出版社任编审,1971年调建筑科学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任研究员至1987年离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国古代结构建筑技术》、《陈明达建筑与雕塑史论》。

1962年,时任文物出版社编审的陈明达,赴山西考察应县木塔,由此撰成他的第一本建筑学专著《应县木塔》。

此书于1966年的文革“前夜”出版。

这是一部有关释迦塔建筑结构的最权威著作。

1980年曾修改后再版。

刘苏

刘苏(1913一1992),原名仲义,应县龙泉村人。

八岁入学,小学毕业后因贫辍学,后又读了两冬私塾。

民国十六年(1927),到五台山寺院当侍职。

同年冬,到太原市给山西炮兵副司令辜仁发作勤务兵。

十七年(1928),考入北方军官学校,在步兵科学习。

十九年(1930)底军校毕业,在晋军六十六师三九三团供职,先后任司务长,见习排长,中尉排长。

二十五年(1936),考入南京参谋本部举办的边务研究所学习。

二十六年(1937)春,感于国难当头,边衅日急,遂弃去晋军军职,到张家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兵运活动。

“七·

七”事变后,到太原,参加组织抗日军队察绥游击军,任军部副官长、第一支队支队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刘苏率领察绥游击支队(后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雁北支队),深入雁北敌后,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英勇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他们袭据点、破交通、镇压汉奸,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

先后进行的杨家窑、钓子咀、泽青岭、碓臼坪、柏家庄等战斗,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革命斗志。

雁北支队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晋察冀西北角的一支铁军”。

抗日战争后期,又派出桑干河、边耀山、怀仁三支武工队,在敌人封锁区内英勇作战,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政权,立下不朽功勋。

刘苏也由雁北支队司令升任第五军分区副参谋长、绥东纵队司令。

之后,他又指挥了雁北扩大解放区战役、绥东战役,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苏历任冀晋军区雁北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一纵队二旅、一旅副旅长,华北军区第一纵队副参谋长,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参谋长等职。

在敌强我弱、军事实力极为悬殊的条件下,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尤其是他率部与占据应县的地主土匪武装乔日成部进行多次战斗,在指挥留义、北丰疃等战斗中歼灭了敌军的主力,使乔部闻刘苏之名而丧胆。

他指挥的雁北军分区独立十二团、十三团被誉为“雁北人民的看家佛”。

在地方部队编入野战军后,他又指挥所部参加了大同、保定、石家庄、察绥、平津、太原等战役。

1948年,刘苏率部参加了解放应县战斗。

当时守军将机枪阵地置于木塔二层上,给攻城的部队造成巨大的威胁。

当时攻城部队欲用炮火将守军阵地摧毁。

刘苏恐此举打坏木塔,当即找纵队司令员唐延杰、政委王平,建议不对木塔敌阵地实施炮火攻击。

唐、王采纳了刘苏的建议,为保护木塔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曾两度赴朝作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荣获朝鲜政府授予的一、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刘苏1955年授衔大校,1964年晋衔少将,1980年离休,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刘敦桢

刘敦桢(1897—1968),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人。

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6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次年转入建筑科,1921年获学士学位。

1922年回国任上海绢丝纺织公司建筑师,并与柳士英等肇建了第一所中国人经营的华海建筑师事务所;

1923年又与柳士英等创设了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并任讲师。

1925年任湖南大学土木系讲师;

1927年任中央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

1933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兼文献主任;

1943—1949年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

1949—1951年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1—1968年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

1951年当选南京市人大代表;

1954年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

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任命为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是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此外,还担任全国和省、市建筑学会的理事、理事长等职。

1957—1959年间,曾代表中国建筑界和文化界出访波兰、苏联和印度。

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

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

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本)。

刘敦桢1933年曾偕同梁思成、莫宗江亲来应县考察测绘佛宫寺释迦塔,是研究释迦塔的著名专家之一。

对释迦塔的对外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

莫宗江

莫宗江(1916—1999),广东省新会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

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协助林徽因让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的艺术家、是建筑学大宗师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和主要助手。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

1931—1946年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先后为绘图员研究生、副研究员。

1946-1999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

1932—1942年营造学社自北京迁四川后辗转190县市,他先后实地考察测绘古代建筑遗构约2000处。

在此期间,他以长篇研究论文《宜宾旧州白塔宋墓》(刊载于1944年10月《营造学社汇刊》七卷期)《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刊载于1946年10月《营造学社汇刊》七卷二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他协助梁思成先生撰写《中国建筑史》、《图象中国建筑史》,绘制了这两部著作的大部分建筑图。

此外,他代表中国营造学社参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蜀王建墓考察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建筑雕塑测绘图和王建墓雕塑艺术的长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极参与共和国国微的设计,是国徽设计小组的主要成员。

1950年,他参加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察团”,完成学术论文《应县朔县及晋祠古代建筑》。

1933年,随同梁思成、刘敦桢来应县考察,并亲自绘制了释迦塔1/50的实测图。

为研究、宣传释迦塔作出了积极贡献。

罗哲文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罗哲文对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异常钟爱,曾无数次地来应县考察,在多部著作中宣传释迦塔,为释迦塔的学术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段云

段云(1912—1997),山西省蒲县人。

原名段连荣。

1933年毕业于山西法学院政经科,同年赴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留学,留日期间,积极从事反蒋救亡斗争,成为“山西留日同乡会”、“明治大学中华校友会”、“中华留日学生联合会"

的主要负责人。

1937年4月回国,参加牺盟会投入抗日工作。

曾任蒲县自卫总队指导员、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科科长。

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西北行署经济总局局长,中共晋西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秘书处处长等职。

建国后,长期从事财贸和经济工作,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西南财政部副部长,中财委第二、三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1971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工主管财金、商业、外贸和物价等方面工作,并兼任国务院物价小组组长、财政金融税制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