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7437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境预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研究Word下载.docx

申请学位类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专业名称公共管理

论文答辩日期2009年12月19日

研究方向政府管理

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陈橹教授

评阅人

20年月日

SITUATIONPREVENTIONOFTHEORYINCHINA’SPRACTICE

——ACASESTUDYATTAIZHOUCITYINZHEJIANGPROVINCE

 

ADissertationSubmittedto

SoutheastUniversity

FortheProfessionalDegreeofMPA

BY

WangJian

Supervisedby

AssociateProfessorGaoXiaoHong

SchoolofHumanities

December2009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导师签名:

日期:

摘要

犯罪是社会的公害,长期威胁、困扰和破坏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预防和减少犯罪,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有效之策。

情境预防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犯罪高潮期,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其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实践摸索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理论,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就迅速从西方国家犯罪控制理论体系的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公共安全管理的主流理论之一,形成了司法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三足鼎立的犯罪预防体系。

当前,我们国家同样面临着犯罪高发的困扰,而我们国家犯罪预防体系目前仍然是“社会预防与司法预防”二元模式,对情境预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正视情境预防理论的价值和引入。

本文选取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借鉴国外情境预防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台州市治安防范工作实例为基础,探讨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本土化实践中的可行性、适应性,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如何利用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领域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犯罪预防控体系,以达到遏制、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情境预防;

情境预防理论;

实践;

公共安全管理

Abstract

Crimeisanuisanceinsociety,whichthreats,perplexesanddestroysproduction,lifeandsecurityofthepeopleforalongtime.Crimepreventionandreductionisalwaysthefocus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ndeverycountryisactivelyexploringtheeffectivemeasures.Theoryof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thatroseinthe1970swasborninthecriminalclimaxinwesterncountriesonthebasisofpracticesandresearchesinthefieldofpublicsecurity,andgraduallyevolvesintorelativelymaturetheory.Inmorethan30years,thistheoryhasquicklydevelopedtobethecenteroftheoreticalsystemofwestcriminalcontrolandbecomeoneofthemaintheoriesofcrimepreventionandthenformcriminalpreventionsystemofjudicialprevention,socialpreventionandsituationalprevention.Currently,inourcountry,wearealsoconfrontinghighrateofcrime,butcriminalpreventionsystemisstillthedualmodeofsocialpreventionandcriminalprevention.Thepracticeandresearchfor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isstillintheprimarystage,therefore,itisnecessaryforustoenvisagethevalueofthetheoryandintroduceit.

Thethesisresearchesonthesubjectofthepracticeofthelocalizationofthetheoryof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Consultingsuccessfuloverseaspractice,standingonthebackgroundofourcountry,basedonthecaseofpeaceorderpreventionatTaizhouCity,thethesisdiscussesthefeasibilityandadaptabilityofpracticeofthelocalizationofthetheoryof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aswellastheproblemsandmeasuresforimprovement.Thethesisaimstoexplorehowtousethetheoryof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inpeaceorderpreventiontoestablishcomparativeperfectcrimepreventionsystem,tocontrolandreducecrimesan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

situationalcrimepreventiontheory;

practice;

publicsafetymanagemen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共识目标,而犯罪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威胁之一。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各种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增加,犯罪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如何遏制、减少犯罪发生,打造平安社会,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不容回避的课题。

情境预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犯罪潮,通过英、美等国三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情境预防理论在遏制犯罪高发,减少犯罪等方面效果显著。

该理论将研究视角由犯罪人转移到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犯罪预防的重点放在了对具体犯罪行为的控制上,使犯罪预防措施具有了突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并极大地降低了犯罪预防成本,实现了犯罪预防的公众化、社会化,是司法预防、社会预防的有力补充,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犯罪的发生,进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面对我国较为严重的犯罪问题,探讨引入情境预防理论指导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台州市政府和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积极应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利用人力物力科技资源,改进治安防范工作模式,切实开展实效大防范工程,取得不错成效。

本文选取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台州市治安防范工作实例为基础,探讨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中可行性、适应性,及遇到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

目的在于,探讨在治安防范工作中如何利用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达到遏制、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犯罪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外情境预防的成功做法,加强情境预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推动犯罪预防理论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犯罪预防体系,确保公共安全,对于我国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主要是当代欧、美国家)对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践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预防、控制犯罪,提升公众安全感方面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并对世界公共安全管理领域的思想及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非常之多。

(一)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面临犯罪高潮,在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犯罪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欧美犯罪学家、刑事司法实务者最先从建筑和城市规划入手探讨了基于情境的犯罪预防理论。

20世纪60年代,建筑行业记者杰依库布斯(JaneJacobs)出版的《伟大的美国城市的死亡与生命》一书,首先论及犯罪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受其影响,犯罪学家杰弗利(ClarenceRayJeffery)1971年出版了《环境设计与预防犯罪》一书;

次年,建筑学家奥萨卡•纽曼(QscarNewman)也出版了《易于防范的居住空间》。

这两本书分别体现了防范性环境设计理论和纽曼的防范空间理论,成为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基础,影响极大。

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美国联邦司法部为中心,成立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课题组,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工作。

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

克拉克(RonaldClark)等陆续出版了《设计与防范》、《情境犯罪预防》等书,至1992年更出版了实用且影响巨大的《情境犯罪预防——成功案例研究》,由此创立了英国的情境预防理论。

英国专门以内务部为中心,成立了“情境犯罪预防”课题组,在展开理论研究同时进行实践;

美国则以联邦司法部为主导,成立“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项目研究课题组。

此外,同一时期还有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开始研究自然环境与犯罪的关系,以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犯罪预防理论风行全球的背景下,这类新的犯罪预防学说更得到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更为密切。

如1990年,由克拉克发起的国际性研究团体“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分析研究会,每年召开学术会议。

1993年,该协会的专业性杂志《犯罪预防研究》也开始发行。

从实践来看,英国由于政府大力倡导推行情境预防措施,犯罪率出现连续多年平稳下降的趋势。

美国犯罪率在90年代之后,出现下降趋势,甚至连纽约这个18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为犯罪天堂的城市,由于严格地推广了情境预防的理念和措施,从1993年到1998年,该市的凶杀、抢劫、强奸等7种主要犯罪的发案数量下降了50%多。

此外,情境预防在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均有上佳表现。

目前,情境预防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主流理论之一,西方国家的犯罪预防也由传统的二元主义发展成为三元主义,形成了司法预防、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三足鼎立的犯罪预防体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犯罪情境预防理论的引入和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目前关于研究犯罪情境和情境预防的文章和著作已有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张远煌先生的《犯罪学》,周东平先生的《犯罪学新论》,郝宏奎先生的《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王海涛先生的《试论对犯罪的预防—犯罪控制的第三条路》等。

张远煌先生主编的《犯罪学》中“犯罪的情境预防”一章由周东平先生撰写,基本内容与周东平先生的《犯罪学新论》中情景(境)预防内容一致,在这两本书里,周东平先生除了系统介绍情境预防理论,还深刻地分析了情景(情境)预防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犯罪预防工作的指导与借鉴,提出了目前我国犯罪预防应有的思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框架内,深入情境预防的理论研究,大力推进情境预防实践,以此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并以福州市为视角进行实证分析。

郝宏奎先生在《评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中,以其在英国一年考察访问积累,用翔实的数据和资料,深入介绍情境预防在英国成功实践,最后阐述我国公安部门需要学习借鉴情境预防理论。

王海涛先生在《试论对犯罪的预防—犯罪控制的第三条路》试图从整个犯罪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来把握情境预防的地位,展现其理论框架、具体策略、研究方法,系统和清晰地分析这个“舶来品”,并探讨了其在现实实践中的验证状况,分析了情境预防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挑战的回应,阐明了其从犯罪控制方略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对刑事政策整体进程的影响,最后简要地谈了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实际上,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实务部门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情境预防理论的许多原则和措施,但缺乏将分散的好的防范方法予以系统化、理论化,缺乏相应理论指导,缺乏建立情境预防理论体系。

情境预防理论并不像其他犯罪预防理论那样,关注意识形态、道德、文化、法制等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具体行为人与情境的双向互动中,探寻影响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有利或不利情境,预防措施大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很多措施也具有大众化、日常化、特定化、便利化、低成本化的特点,因而可移植性很高,不存在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加强对情境预防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丰富我国犯罪预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手段,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的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稳定,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论文框架结构与主要观点

本文的研究以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实践为对象,通过对情境预防理论的介绍,探讨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内涵和价值,分析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面临挑战,结合台州市情境预防理论的实践,对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进行展望。

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何谓犯罪情境预防,阐述了情境预防理论的相关定义,重点介绍情境预防理论的五个理论基础,介绍了寻找情境预防措施的步骤和当前情境预防的五大类措施。

第二部分,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内涵和价值,就情境预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情境预防理论本土化面临的挑战,重点研究情境预防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现行司法政策的融合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第四部分,以台州市为例介绍了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情况,验证情境预防本土化的适用性、实效性。

第五部分,对情境预防理论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展望,重点探讨了如何创新不断完善情境预防理论,如何在我国推广情境预防理论等方面展开构想。

第一章何谓情境预防理论

情境预防的“情境”,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现场环境,由一定的时间、空间、行为人、受害人、现场其他人所构成。

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现场,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里情境预防的“情境”类似于有学者提出的“罪前情境”,即“个体在实施犯罪前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成与其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

情境预防又称情景预防、环境犯罪学、地域犯罪学,是罗纳德·

克拉克和其他学者所倡导的一种犯罪预防理念。

所谓情境预防是指“对某些高发生率的犯罪,直接通过管理、设计、调整的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环境,从而尽可能的使行为人认识到犯罪行为难度增加,被捕可能性增大,犯罪收益减少,以此来减少犯罪。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情境预防简要的概述为:

是指通过合理改变情境(环境),来防止犯罪动机的诱发或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情境预防理论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表现在:

一是科学的理论背景,即整合了理性选择理论、日常生活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环境设计理论和破窗理论等理论的综合理论;

二是完善的技术措施,包括增加犯罪实施难度、增加犯罪风险、减少犯罪收益、减少犯罪刺激和排除犯罪借口等;

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即选出一个特定的犯罪问题、分析有关导致犯罪发生的条件、研究阻断犯罪机会的可能方式、实施最可行和成本最低的措施和对预防犯罪的效果进行评估五个步骤。

第一节情境预防理论的概述

情境预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人类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其它学科的发展,情境预防理论是克拉克等学者在实证基础上,对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整合,形成的整合性理论,其主要理论依据是理性选择理论、日常生活理论、防范空间理论、防范环境设计论和破窗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认为,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能计算的人,是经济人。

犯罪是犯罪人对犯罪所得和损失经过理智的权衡利弊后进行的行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等人创立了犯罪经济学理论,他们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犯罪问题,指出犯罪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有人之所以变成罪犯是他们在比较了解犯罪与合法工作的金钱报酬,并思考和权衡了被发现和定罪的概率以及一旦被定罪就要遭受处罚的严重性之后所采取的行为。

正如美国詹姆斯·

威尔逊和理查德·

赫恩斯坦在两人合著《犯罪与人性》一书中所言,犯罪行为的实施不仅取决于个人的人性,也取决于威慑因素,犯罪人生来具有犯罪的倾向,但是,犯罪人是否进行犯罪,取决于他自己的决定,当犯罪人进行犯罪决策的时,如预见到犯罪将得(物质利益、朋友的奖赏等)大于失(惩罚、良心不安、别人的谴责等),就会进行犯罪。

在犯罪经济学的基础上,克拉克和康沃尔等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

“犯罪人通过其犯罪行为为自己谋利益,这涉及进行决策和选择,不过,这些决策和选择过程有时候可能是初步的,这些过程表现了人们的一些理性,尽管这种理性的表现受时间、能力以及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的限制。

克拉克和康沃尔认为,犯罪决定以及影响行为人做出犯罪决定的因素,都会因犯罪时情境以及犯罪行为的不同而不一样。

因此,在分析行为人的犯罪决定与行为选择的时候,要对其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细致分类;

根据不同的犯罪情境,区别对待不同的犯罪决定。

如果要对某种犯罪做出适合的干扰,必须对行为人的犯罪决定与行为选择做出更为系统的考察并做出更为细致的理性分析。

克拉克和康沃尔曾以夜盗犯罪者的犯罪决策过程为基本模型,来分析行为人在决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情境因素。

一个理性的犯罪人在决定是否实行夜盗犯罪的决策过程中,受到一系列情境因素的影响:

(1)背景因素,包括行为人的心理因素、教养因素、社会和人口统计学因素;

(2)以前的经历和学习因素;

(3)一般需要,包括金钱、性、友谊、地位和寻求刺激等方面;

(4)已知的解决需要的方法,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解决方法;

(5)对解决方法的评价;

(6)对机会事件的反应,包括犯罪机会的易得性,金钱需要的紧迫性,朋友的劝告,醉酒等;

(7)对犯罪的准备程度。

理性选择理论就运用犯罪发生的情境因素和行为人的犯罪动机之间互动关系来解释犯罪发生机制。

从过去传统犯罪学只把犯罪人作为关注焦点,转变为把犯罪人仅作为犯罪情境预防设计平台一部分,而把犯罪情境因素则放在中心位置去研究。

因而能够较好的解释那些既有内心冲动、驱动解释的犯罪,又能解释受到外界因素刺激下的反应性犯罪。

二、日常活动理论

日常活动理论(routineactivitytheory),是由犯罪学家科恩和菲尔逊在其论文《社会变化和犯罪率趋势——以日常活动为视角》一文中最早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人们的一些日常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犯罪的发生。

这些因素包括:

第一,适合的犯罪目标。

犯罪能够产生,前提必须有适合的犯罪目标。

一般而言,犯罪目标包括:

人、物、地点等。

日常生活中,可能成为犯罪目标的东西很多,但是能够“适合”于犯罪的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科恩和菲尔逊将其归纳为一个单词VIVA:

价值(Value),即犯罪目标的价值,犯罪者往往会考虑目标的价值以及其可以从中获取多大的利益;

物理特性(Inertia),目标的大小以及重量等物理特性也会成为是否适合的重要因素,如手机、首饰等由于其体积轻巧、易于携带,极容易成为盗窃的目标;

显著性(Visibility),目标越是容易被察觉,成为犯罪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如通过窗口可以看见的物品或者在佩戴贵重饰品而显摆的行人,都具有显著性;

易接近性(Access),目标越是容易接近越可能成为犯罪的对象,如陈列在商店外面的货物,或者深夜行走在偏僻路段上的行人都具有犯罪的易接近性。

科恩和菲尔逊提出了研究目标对犯罪的适合性这一思路之后,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关注犯罪目标的适合性,并将具有犯罪适合性的目标称为热点产品(hotproduct)。

后来,克拉克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归纳出了盗窃罪“热点产品”的特征CRAVED:

CRAVED实际上是六个单词的缩写:

可隐藏性(Concealable);

动性(Removable);

可取得性(Available);

价值性(Valuable);

吸引性(Enjoyable);

可处置性(Disposable)。

第二,缺乏有能力的监控者(AbsenceofaCapableGuardian)即使存在适合的犯罪目标,犯罪也未必发生,因为如果存在着有能力的监控者,往往可以对潜在的犯罪人起到威慑的作用,遏制其欲望,使其不敢下手。

所谓有能力的监控者,一般包括:

巡逻警察、保安队员、邻里守望、门卫、警惕的职员和工人、朋友、邻居、闭路电视监视器(CCTV),等等。

有能力的监控者往往必须具有“人的因素”(humanelement),亦即其往往表现为某类人的出现就能够阻吓潜在的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由于闭路电视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