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069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Word格式.docx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7、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

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对下图所示措施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B.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

C.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D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9、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

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

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10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1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写道“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及科(科举),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体现出科举制的进步性有(  )

①以德行为选拔标准②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

③扩大了官员的来源④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2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13、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六部设尚书,尚书为正三品。

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

洪武十三年升六部品秩:

尚书为正二品。

这一变化是(  )

A.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B.六部官员勤政廉洁的结果

C.源于中枢机构的调整D.科举考试更加严格的反映

14、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15、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

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

这反映了清朝(  )

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

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16、清代雍正时期,朝延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17、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

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18、梭伦改革后,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的公民组成,重装步兵由第三等级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

这反映出(  )

A.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B.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

C.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D.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

19、据史料记载:

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一般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和法律平等观念

B.原告和被告必须辩护是审判程序的必要条件

C.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范

D.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20古希腊各城邦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祭祀、娱乐、竞技和饮宴等活动,使古希腊人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感激和作为城邦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

材料旨在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B.宗教活动不利于民主发展

C.公民是希腊城邦的主体D.宗教在城邦中的重要影响

21、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

二者都有(  )

A.皇帝制度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D.陶片放逐法

22、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

“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这一论述(  )

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23、在古罗马的法定诉讼时期(前450年—前150年),上诉人如果要求收回财产权,则必须手持一根象征控制权的小棒并用它触碰该物品,同时还须按照惯例说几句话。

如果要求说出的字眼与规定不符,法官必须指明诉讼无效。

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

A.仅适用于罗马公民B.私法规范相当完善

C.注重形式、程序繁琐D.提高了平民的经济地位

24、“每一国的人民,一方面要遵守自身特有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一方面要遵守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根据自然理性,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称为列国通法”。

与此理论相关的法律实践是(  )

A.汉穆拉比颁布了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大成的法典

B.梭伦改革时期颁布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令

C.罗马共和国政府公布了“十二铜表法”

D.卡拉卡拉皇帝敕令授予罗马帝国全体自由公民以公民权

25、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6、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7、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

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

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

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28、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后,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  )

A.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B.实行“分权与制衡”

C.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D.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

29、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B.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

C.联邦主权与地方分权思想 

D.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30、美国宪法修正案部分内容如下

时间

名称

公民选举权内容

1870年

宪法修正案15条

取消种族肤色以及奴隶身份的限制

1920年

宪法修正案19条

取消性别限制

1964年

宪法修正案24条

取消纳税的限制

1971年

宪法修正案26条

取消年龄的限制

据此,表明美国(  )

A.民主政治日趋修正与完善 

B.国家治理的效率日益提高

C.民主党与共和党斗争激烈 

D.全体公民都拥有了选举权

二、材料题(共2小题,合计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5分)

32.(25分)通常的理解,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

按照此定义,迄今为止的西方出现过两种民主的形式,即:

古典民主(古代希腊城邦的公民民主)和现代民主(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民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巴达的制度比较精英化,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直接执行公务,其行政机构元老院只有30人,军事指挥员即国王只有两个。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期间,伯利克里曾发表过著名的演讲;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多数人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但战争的结局,雅典被打败,斯巴达却胜利了。

材料二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社会。

西方崛起的第一步,就是依靠专制王权消除分裂、统一国家,它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是你们所知道的“民族国家”,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

材料三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

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

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

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是在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

材料四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

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

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

从1832年到1928年,总共5次议会改革,英国实现了不分性别、不分财富、不分职业、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的平等选举权,现代民主制度也在英国最终确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的两种基本政治形式,并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材料四所说的“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的理解。

(10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旧制度”的基本内涵,并分析推动该制度走向“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因素。

(15分)

参考答案

1-5BCCDABDDBA

11-15BDCDBCBCAD

21-30BCCDBCDCBA

31、答案 示例1:

观点:

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

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

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

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

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

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

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

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

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示例3:

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

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

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提示:

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解析 解读材料,先提出一个观点,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从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复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论述;

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则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受阻、思想控制的加强、科技缺乏创新等方面分析;

如果选取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则还需要增加介绍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因此论证中西方国力差距的扩大。

也可以选择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32【答案】

(1)形式:

斯巴达为代表的以贵族为主的少数人的统治(给2分),雅典为代表的以公民为主的多数人的民主(给2分);

如果学生答“斯巴达是精英政治”给1分,“雅典是民主政治”给1分;

总分不超过4分。

理解:

现代民主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民主;

(给2分);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存在致命的弊端(给2分),或者答:

雅典被斯巴达打败(给1分);

而在欧洲的中世纪,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影响后世深远的议会。

(这里学生任意答其中一个如“民族国家”就可以给2分,多答不重复给分)。

三要点6分。

(2)内涵:

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给3分),光荣革命后逐渐产生的君主立宪制(给3分),如学生只是答出光荣革命后民主制度建立给1分。

两个要点,总分不超过6分。

因素:

18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工业革命(一二次工业革命都可以)(给3分);

1832年以后的议会改革(给3分);

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如自由主义思潮)(给3分)。

三个要点,总分不超过9分。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西周分封诸侯有一定的等级规范,但没有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表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

周王室没有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机制,故C项错误;

森严的等级制度无法导致诸侯争霸局面,各诸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强国兼并弱国,导致诸侯争霸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孙子的后裔进行的祭拜活动,不能反映公民素养的开放性,故A项错误;

材料中是祭祖活动,并未体现家国利益的冲突,故B项错误;

材料中“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体现的是宗法观念习俗的传承,故C项正确;

祭祖活动是传承中华传统,不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3【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目中“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得出青铜器依然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多用于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于礼器的比例减少,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即“礼崩乐坏”,故C项正确;

题目强调的是青铜器的变化,并未牵涉铁器的变化,故D项错误。

4【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所提及这些人,都仅是出身低微而而非立有显赫的军功,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对这些国家相关变法运动的提及,故B项错误;

在古代中国,等级观念从来就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

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身份低微的人被各国国君委以重任,说明传统的封闭式的贵族分封制被不同程度的突破,故D项正确。

【答案】D

5【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

【解析】根据“社会的至上性”可知皇帝制度追求皇权至上,而“天子”称号则利用神性来强化皇权,因此秦朝皇帝制度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

“皇帝”观中有神性,这是商周时期借助神权强化王权的延续,故B项错误;

秦朝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并且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与材料中“理性”不符,故C项错误;

“君权神授”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A

6【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

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

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项错误;

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项错误。

7【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并非李斯首创,故A项错误;

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时秦已经完成了统一,故B项错误;

郡县的主要长官由皇帝任免,标志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错误;

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8【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下图是秦统一后,加强统一,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故A项错误;

统一货币与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

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且已经实现统一,故C项错误;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一货币的意义,故D项正确。

9【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古跨朝代选择题

【解析】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体现的是地方官制的变革,与材料中尚书是中央机构不符,故A项错误;

“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

内外朝是汉代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汉代到隋唐尚书的职责变化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利用尚书机构削弱宰相的权力,没有体现相的行政级别降低,故D项错误。

10【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

【解析】三省的协调分工实现了对中央行政权力的分割和制约,故A项正确;

三省六部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单并未达到高度集权,故B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滥用,故C项错误;

三省制体现的是专制皇权之下的最低限度民主,故D项错误。

1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以德行为选拔标准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①错误;

材料中“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说明②正确;

材料中“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说明官吏来源扩大,故③正确;

材料中“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说明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

【解析】材料宋代文官政治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但没有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

宋代文官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不同于儒家的君民共治,故B项错误;

宋代文官政治促使官僚政治成熟,仍然服务于君权,君权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

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

13【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相关信息,单单中央官制的调整无从谈起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六部官员勤政廉洁的情况,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

尚书为正二品”可知,尚书品秩的提升主要是源于中枢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对科举考试具体情况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14【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故A项错误;

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

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项错误;

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故D项正确。

15【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

【解析】材料仅体现出了军机处人员的增多,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军机处人员增多,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