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6947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犯罪学章节总结Word格式.docx

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鸦片:

有名阿片,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药,具有镇痛、镇静、止咳、抑制呼吸及干扰肠蠕动等作用。

3.吗啡:

鸦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从切割罂粟的萌果中收集的生鸦片或者从罂粟干中提取出来的。

4.海洛因:

有名二乙烯吗啡,曾被用作麻醉性镇痛药,但因其不良的副作用较大,超过其医用价值,因而在医学上已被禁止使用。

5.大麻:

它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已知的化学物质就有400余种,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四氢大麻酸,具有强烈的致幻作用。

长期吸食大麻可以导致人的思维及记忆力受损、呼吸系统受损、眼睛受损、生殖系统受损、人体免疫系统减弱等一系列后果。

6.可卡因:

有名古柯碱,是从古柯树叶中提取出来的,一般有三种类型:

块状、薄片状、粉末状;

可卡因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的致幻作用,长期服用,对导致偏执狂性精神病,易导致暴力行为,会因神经系统被抑制而死亡。

7.冰毒:

即脱氧麻黄碱,是甲基苯丙胺的一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或者用于治疗麻醉药过量、精神抑郁症及发作性睡眠。

8.毒品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毒品犯罪集团化,有组织毒品犯罪增多

(二)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和武装型(三)广泛的毒品消费市场毒品犯罪起着极大地刺激作用(四)毒品犯罪可获暴利

9.我国毒品犯罪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毒品犯罪从局部扩展到全国

(二)毒品犯罪基本态势呈上升趋势(三)我国毒品犯罪的总体状况是从毒品的过境国发展成为生产、销售、消费为一体的国家

10.我国毒品犯罪的特点:

(一)从两头在外到内外并举,国内比例逐渐加大

(二)新型毒品犯罪增多(三)毒品犯罪职业化、团伙化、武装化日趋明显(四)毒品犯罪人员情况新特点:

1)吸毒人员的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2)女性毒品犯罪不断增多(五)境内外勾结情况突出(六)犯罪手段诡秘、狡猾,毒品交易方式多样(七)吸毒人员扩大,以贩养吸成为当前毒品犯罪的主要形式(八)在西部,毒品原植物犯罪比较突出

11.我国毒品犯罪的经济原因:

(一)毒品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和暴力是毒品犯罪屡禁不止的原因

(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毒品经济的挑战

12.我国毒品犯罪的精神与心理原因:

(一)毒品的精神麻醉作用

(二)对新型毒品的危害普遍认识不足(三)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诱使吸毒的心理原因之一

13.强化禁毒执法职能:

(一)健全专门的禁毒缉毒机构

(二)切实提高司法工作者特别是缉毒人员的素质(三)丰富和强化缉毒手段(四)加强边境查控(五)对于新型毒品要多管齐下,健全娱乐场所毒品问题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十六章:

经济犯罪

1.经济犯罪的特征:

(一)经济犯罪是高黑数犯罪

(二)经济犯罪具有高度的智能性、复杂性、隐蔽性(三)经济犯罪绝大多数是白领阶层(四)单位在经济犯罪中居于主角地位(五)经济犯罪被害人具有不特定性和广泛性(六)经济犯罪发生领域的特定性(七)经济犯罪的动态性

2.经济犯罪的危害:

(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二)破坏良好的经济秩序(三)衍生犯罪(四)危及社会稳定(五)腐蚀经济道德

3.行政主管部门为经济犯罪的发生提供便利条件的具体表现有:

(一)不履行监管职责

(二)以罚代处甚至以罚代刑(三)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四)不主动与司法部门配合(五)经济行政管理部门缺乏经济犯罪预防意识(六)对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制约不足

4.纵观我国经济犯罪的法律趋势,立法和司法中均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为:

(一)经济立法的缺陷

(二)刑事法律的缺陷(三)刑事司法的缺陷

5.我国导致司法缺陷的原因有:

(一)第一,办案阻力大

(二)第二,办案人员素质不高(三)打击经济犯罪的司法队伍和后勤保障不足(四)有些地方的司法部门具有“打了不罚,罚了不打”的片面思想,纵容了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增长。

(五)重打击,轻预防

6.经济犯罪的被害因素:

(一)违规操作

(二)防范意识淡薄(三)无知(四)不与司法行政机关合作

7.我国经济犯罪的被害人防范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

(一)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二)不严格履行经济手续(三)被害人容易相信他人

8.经济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基本问题:

(一)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是防控经济犯罪的根本

(二)增加经济行为的透明度是防控经济犯罪的首要条件(三)注意把握经济犯罪的度

9.经济犯罪的法律防控:

(一)加强经济、行政立法、规范经济主体和政府行为,实现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规范化

(二)加强刑事立法,充分实现事后控制(三)指定的法律应当注重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四)注重对犯罪人的经济处罚(五)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效率

第十五章:

计算机犯罪

1.计算机犯罪:

凡是故意篡改、毁损、非法取得或利用计算机材料、程序及设备的行为即为计算机犯罪;

2.计算机犯罪的特征:

(一)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二)计算机犯罪的隐蔽性强(三)计算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计算机犯罪的诱发因素:

(一)计算机资产的强大诱惑

(二)计算机犯罪成功的诱惑(三)计算机领域道德观念的冲突对个人犯罪动机的产生起到了帮助作用

4.计算机犯罪的机会和条件:

(一)计算机信息领域本身的缺陷是犯罪人利用的重要条件

(二)计算机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为犯罪人提供了方面条件(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计算机犯罪提供了便利的时空条件(四)计算机犯罪的打击不力使犯罪人无所顾忌(五)审判程序上的不完善给处罚计算机犯罪人带来了难度

5.计算机犯罪的其他防控对策:

(一)加强对公众的计算机安全和防止计算机犯罪的教育

(二)积极推行网络伦理的宣传教育(三)成立防御计算机犯罪的民间机构(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

第十四章:

女性犯罪

1.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差异

(二)目标差异(三)社会期待差异

2.女性心理及行为特征主要有:

(一)温和型

(二)利他性(三)依附性(四)忍耐性(五)被动型(六)自律性(七)挫折反应多样性(八)保守性

第十三章:

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心理上(如感知、情感、个性、性格、适应能力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第一,青少年体力充沛,经济旺盛,无所顾忌,一些充满危险、刺激的事情对他们有所吸引,因此,青少年富于冒险精神

(二)青少年时期个体并未完全克服儿童习性(三)青少年善于求新求异,不满于现状,富于幻想,因此在生活态度和道德意识上常与社会发生冲突(四)青少年在各方面都难以独立,急于寻找家庭以外的依托

2.从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来看,往往具有偶发性、冲动型、情境性、互感性、易受暗示性等特点

3.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一)突发性强

(二)结伙型强(三)模仿性强

4.从青少年社会化所经历的过程看,可能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化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

(二)学校教育中的不良因素(三)不良的社会交往(四)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5.治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改善宏观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三)抓好学校教育(四)加强对违纪、违法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工作

第十二章:

有组织犯罪

1.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规定,有组织犯罪的要点有四:

一是由三人或多人所组成,二是实施一项或多项严重犯罪,三是直接或间接获得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四是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2.有组织犯罪的特征:

(一)具有组织性

(二)具有纪律约束(三)有自我防护能力(四)具有犯罪的多样性(五)犯罪活动通常具有较为周密的组织预谋、策划过程和明确分工,反映了较强的计划性(六)具有凶残的反社会性

3.犯罪团伙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呈现三个方向:

(一)犯罪类型趋向经济化、淫乱化

(二)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三)犯罪结构趋向集团化、黑社会化

4.犯罪集团的基本特征:

第一,组织稳定,成员较为固定,第二,有较为明确的犯罪目的,第三,犯罪一般都有预谋性、计划性、很少一哄而起和临时故意,第四,有明显的骨干分子

5.黑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一)有稳定的、长期的、庞大的犯罪组织与经费来源

(二)集团内部有独特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三)集团内部活动一般处于秘密状态(四)集团内部之间的犯罪活动由行业与地域的区别(五)行为与活动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寄生性和反社会性(六)有严密的等级结构体系,日趋大型化,并向垄断集团方向发展

黑社会组织又称黑社会势力(其主要特征是):

(一)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二)犯罪职业化(三)人数较多(四)具有很强的反社会性(五)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六)拉拢、腐蚀政府官员和党政干部

6.构成恐怖主义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必须有预谋

(二)它的策略是攻其不备(三)恐怖主义组织是“次国家主义”(四)恐怖主义组织同黑社会的明显区别是,它的行动具有一定的信仰或政治动机,而不是为了谋财害命,它有特定的理念,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它所追求的理念目标(五)恐怖主义成员之所以成为恐怖主义分子,不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人,而是因为他们实施了恐怖活动

7.邪教:

是指打着宗教教门或“练功”等的旗号,杜撰歪理邪说,编造末世灾难、来世幸福等谎言,利用教徒对其教义的信仰和迷信,吸收教徒而组织起来的骗取钱财、残害人命的犯罪组织;

其突出的特点是是对信徒实行精神控制和麻醉,是信徒“甘愿”受其残害,同时也加害他人

8.暴力团:

是日本的黑社会组织,具有进行集团性或常习性暴力犯罪的犯罪组织。

其成员有三种人组成:

(一)头目

(二)骨干分子(三)普通成员

9.竹联帮:

是我国台湾地区有代表性的黑社会组织,1956年成立,起源于台北地区竹林路一带,故名为竹林联盟,简称竹联帮。

10.香港黑社会的统称是三合会,取天、地、人结合之意,简称天地会。

第十一章:

犯罪预防体系

1.体系:

是由有关的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2.犯罪预防体系:

是指国家、社会及其他力量所采取的预防犯罪发生、发展、变化的各种措施构成的有机体系、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3.犯罪预防体系的首要目标是对犯罪活动的控制和预防,犯罪预防体系必须建立在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

4.正规控制系统;

主要是指国家通过执法和刑事司法系统的运作,也就是通过刑罚和行政手段对犯罪的打击,针对犯罪采取的刑事对策,是控制的主要手段。

5.预防犯罪措施根据被害发生的过程是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

(一)一级预防,一般针对个人预先有犯罪或受害倾向的社会因素和心理问题

(二)二级预防,包括针对有成为罪犯或受害者危险的措施(三)三级预防,设计重新参与社会生活或处理以及支持被害者的服务,防止罪犯成为惯犯

6.三级犯罪理论是美国犯罪学者史蒂文·

拉布总结美国犯罪预防理论和实践的结果

7.第一层次的犯罪预防主要是鉴别犯罪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层次预防的重点是对已经表现出犯罪征兆的人进行鉴别并采取预防其犯罪的措施。

第三层次犯罪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然犯罪人,预防他们重新犯罪

8.犯罪预防二元模式是由荷兰司法部预防犯罪局主任詹·

M.范·

岱克及其同事帕·

迫·

沃德于1991年提出的。

9.针对犯罪人的预防措施:

(一)犯罪前阶段

(二)犯罪征兆阶段(三)犯罪或重新犯罪阶段

10.采取情境预防措施的目的有三:

增大犯罪的代价

(二)增加犯罪的风险(三)减少犯罪的收益;

为达到三个不同的目的分别采取一些预防犯罪的措施:

第一,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

一般至少采取四种措施:

(一)目标加固

(二)人口控制(三)转移犯罪人(四)控制和管理犯罪工具和装置;

第二,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

人的监督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正式监督

(二)雇员监督(三)自然监督;

第三,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主要有四项措施:

(一)移走潜在的犯罪目标

(二)财产标志法(三)转移犯罪的诱因(四)建立规章制度

11.1982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詹姆斯·

威尔逊教授提出了“破窗理论”;

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零容忍”。

即对于任何犯罪或违法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不检点者无论大小,均一视同仁依法强力、彻底的制止,决不妥协,绝不因为违法者之身份、地位有所不同而不同,也绝不屈服于任何说情或政治压力,一切依法办事,以提高警察执法的公权力和公信力。

12.我国犯罪预防体系可以分为理论的犯罪预防体系和实践的犯罪预防体系;

理论的犯罪预防体系是指根据犯罪原因系统和犯罪规律建立起来的理论性的犯罪预防体系,而实践的犯罪预防体系是我国犯罪预防体系建设实践的结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宏观犯罪预防体系和围观犯罪预防体系相结合是根据犯罪原因系统相应构建起来的理论的犯罪预防体系。

宏观犯罪预防包括:

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

宏观犯罪预防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具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由此构成犯罪的四道防线,前三道防线是防患于未然,第四道防线则为惩治于已然;

微观犯罪预防包括:

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区预防

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产生:

(一)萌芽阶段

(二)形成阶段(三)发展阶段

1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打消结合,预防为主”的理念

(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三)条块结合,块为主的属地管理原则(四)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1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基本的手段是:

(一)政治手段

(二)法律手段(三)行政手段(四)经济手段(五)文化手段(六)教育手段

1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括:

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1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

(一)社会治安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是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的重要保证(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五)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六)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发展

第十章:

犯罪预防

1.狭义的犯罪预防:

是指为消除犯罪原因,防止犯罪发生而采取的各种社会管理、组织和建设的措施,是对犯罪的事先预防,也称为最前预防。

2.广义的犯罪预防:

是为把犯罪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和防止犯罪发生的各种措施的总和,不仅包括具有普遍的最前预防,而且包括以打击为主的罪中预防和防范重新犯罪的罪后预防。

3.犯罪预防:

是指为消除或减少犯罪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或机会而采取的防止犯罪发生的各种措施和活动。

4.犯罪预防的特征:

第一,犯罪预防是以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研究为逻辑前提的;

第二,犯罪预防是所有社会力量才去的减少消除犯罪的措施和活动;

第三,犯罪预防的对象时导致或者促进犯罪产生、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或条件;

第四,犯罪预防的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各种犯罪原因和犯罪机会;

第五,犯罪预防是超前的,综合性的措施和活动;

第六,犯罪预防是犯罪治理的一个环节

,只有犯罪控制和犯罪预防措施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犯罪治理的效果。

6.犯罪预防的意义:

(一)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较少给社会造成的损害

(二)犯罪预防是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三)犯罪预防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性措施

7.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二)成本—收益核算原则(三)科学决策原则(四)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五)法制与规范原则“打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

8.根据刑罚的目的和刑罚功能的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根据犯罪发生的阶段,可分为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

根据预防所保护和针对的对象地位、重要程度与犯罪预防的作用划分,可分为普遍预防、重点预防和特定预防;

根据犯罪预防的手段,可分为人防、物防和技防;

根据犯罪预防的具体方法,可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

9.特殊预防:

是以犯罪人为对象,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通过刑罚的剥夺或者教育,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

主张教育刑,强调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

10.普遍预防:

是把所有社会成员作为潜在的犯罪人或潜在的被害人而采取的普遍的预防措施。

11.重点预防:

是指针对重点对象实施的预防措施,重点对象包括要害地区、要害部门、具有重大险情的事件、危险人物、犯罪高发区等。

12.特定预防:

是指采取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预防措施,这些特定对象包括针对特种物品、特定部门和特定区域所采取的独特预防。

13.物防:

亦称硬件预防,是条件预防中的重要成分,专指采用物质装备用以阻碍犯罪顺利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14.疏导性预防具体方法有二:

一是理顺关系,是具有犯罪倾向者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能够顺利的得到解决,排除和化解其心理障碍,预防由心理障碍引起的犯罪;

二是对犯罪倾向者进行教育和疏导,促其转移某些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消除错误的需要,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15.堵塞犯罪行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人身和财物不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

二是加强对社会组织中公共财物的管理、监督;

三是加强对特种品和危险物如枪支、弹药、易燃、剧毒等物品的管理;

四是堵塞其它引发犯罪的原因、条件和相关因素。

16.惩戒性预防:

主要是针对有犯罪分子和前科劣迹、露出犯罪行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以达到警戒不稳定分子、震慑潜在犯罪人,使其消除犯罪意念的目的。

17.改造性预防:

(形式有两种):

一是放在监狱及其他改造、教育场所,实施劳动改造;

二是在社会上,由公安机关发动群众,依靠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改造

18.犯罪行为预防措施根据不同人群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罪前预防措施、犯罪征兆阶段的预防措施和罪中罪后预防措施

19.犯罪被害预防:

是指从被害人和被害情境的角度采取的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措施。

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组成部分,也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有效措施。

犯罪被害预防一般从三个角度、四个层次着手,即从被害人——被害过程——被害情境三个角度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被害后预防四个层次入手

20.被害征兆阶段预防:

主要是针对被害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潜在被害人,又称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由于其自身的性格、行为、素质、职业等特征容易被犯罪人选为被害对象的人

第九章:

犯罪预测

1.犯罪预测:

就是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式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犯罪预测的特点:

(一)现实性

(二)示导性(三)结果的可变性(四)复杂性

3.犯罪预测的意义:

(一)提供信息,为控制犯罪创造条件

(二)为制定犯罪对策、采取防控措施提供预测根据(三)为犯罪预防规划工作提供基础

4.按照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犯罪预测和微观犯罪预测;

按照时间范围区分,可分为近期犯罪预测、短期犯罪预测、中期犯罪预测和长期犯罪预测;

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侵害客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势预测、犯罪形态预测、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和犯罪危害程度预测等

5.犯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

可知性原理、系统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类推性原理、因果性原理、矛盾可转化原理和可控性原理

6.连续性原理有四种:

(一)存在的连续性

(二)变化的连续性(三)模式的连续性(四)因果关系的连续性

7.经验判断法:

是预测者凭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或借助集体智慧、经验及请专家协助进行预测的方法。

个人直接判断的方法:

(一)相关推断法

(二)对比类推法(三)比例推断法

集体经验判断法:

意见交换、意见测验、意见汇总、意见意向推断等

8.专家调查法的特点有三:

(一)具有匿名性

(二)具有反馈性(三)具有统计性

9.运用专家调查法进行预测,具体做法大体可分为准备、征询和预测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预测领导机构,确定预测主题和细目,准备背景资料,选定专家,设计和制定调查表等;

征询阶段是轮番向专家征求意见

10.时间序列预测法:

也称时间数列预测法或时间序列分析法,简称为时序检测法。

是一类利用目标的历史时间数列,通过统计分析或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外推定量的预测方法。

11.时序预测法:

可分为确定性时序预测法和随机性时序预测法。

12.水平型模式;

是指时间数列各数据是围绕某个稳定值上下波动的变动形态。

13.趋势型模式:

是指时间数列在一定使其内是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的变动形态。

14.不规则的变化:

也称随机变动,是指时间数列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忽升忽降,无一定规则的形态。

15.二次移动平均法:

也叫二重移动平均法,是利用预测目标时间数列的一次移动平均值和二次移动平均值

16.指数平滑法:

也称指数移动平均法、指数修匀法,是移动平均法的发展。

17.一次指数平滑法:

也称单重指数平滑法,是以预测目标本期实际值和本期预测值为基数。

18.多次指数平滑法:

是二次指数平滑法、三次指数平滑法乃至更多次指数平滑法的统称。

19.回归预测法:

是依据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依存关系,建立起回归方程,用于预测的方法。

20.回归分析预测法中包括一元回归预测、多元回归预测和自回归预测

21.一元回归:

也叫单元回归和简单回归,一元回归方程可分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一元非线性回归方程

第八章:

犯罪被害人

1.犯罪被害人:

是指合法利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

2.根据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无责任,可将其分为无责任被害人与有责任被害人

3.无责任被害人:

是指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德责任的被害者,也称非参与性被害人、无过错性被害人、无辜的被害人、典型的被害人

4.有责任的被害人:

是指由于自身实施了犯罪行为、悖德行为、违纪行为或主观上有一定过错而遭致犯罪侵害的人。

有责任的被害人可以根据被害人与犯罪人责任大小分为三种:

(一)责任比犯罪人小的被害人

(二)责任与犯罪人相当的被害人(三)责任比犯罪人大的被害人

5有责任的被害人还可以根据被害人责任的性质分为四种:

(一)实施违法或犯罪行为的被害人

(二)实施违背道德行为的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