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6845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思考杨丽娟Word文档格式.docx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经常接触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在全社会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工作,如何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任务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将’和谐”这一音符奏响在广大农村大地?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奇迹,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考验:

城乡、贫富、区域差距拉大,教育、医疗、社保短板凸显;

物质丰富遭遇道德建设之惑、利益多元带来群众诉求之杂。

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

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二、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好和谐新农村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把“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如今,我国描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措施。

“和谐社会”、“中国梦”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频词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

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一)科学规划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

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而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农村建设。

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

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

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

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其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再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像在施甸这样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以“城乡融合、水城相织、山城一体”的规划理念,坚持“互补性规划、特色化发展、跳跃式布局、组团式建设”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按照“做美城市、做特集镇、建好乡村”的思路,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元建设新农村试点100个。

为了统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发展旅游的思想,县委政府多次组织了县级领导和乡镇、部门“一把手”到西安、丽江、大理等地考察学习,并组织“四班子”合力招商。

同时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和全国知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念性总规,以总规为纲,编制了县城总规、详规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姚关旅游小镇、水墨古村、文化长廊等一批专项规划。

并将规划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以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一张蓝图抓到底”的气魄着力构建施甸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以此可观,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对农村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和谐新村的建设如火如荼。

(二)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

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施甸县的山邑村地处姚关镇西北边,下辖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1204户,4093人。

全村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

境内水资源丰富,水产品繁多,已有3000多亩的“野鸭湖”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社区产业以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和生态旅游为主,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181元,是姚关镇经济发展较好的社区。

作为今年初保山市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示范点姚关镇重点打造的山邑社区,在解决居民就业工作中,该社区因地制宜,充分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辖区内探索新的就业岗位解决居民就业难题。

通过开展摸底调查、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岗位和积极引导就业等措施,使广大居民在辖区内实现了再就业,为社区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山邑社区每年设置岗位400多个,外出农民工由三年前的每年2000多人缩减至今年的统计数据650人。

像山邑村一样,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的村庄在全国来说,应该有很多。

除此之外,建设和谐新村还应该开办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班以及五好家庭学习评选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文娱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

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三)提高民主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近年来,农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

事实上,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

一要开展文化教育,提高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二要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使农民具有民主主体的首要人格素质;

三要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

四要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通过民主实践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使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在民主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和体验,成为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习惯。

身教大于言教。

在民主实践过程中,农民通过民主参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自己获得了切实的利益,有利于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让农民真正能管理本村的事务。

在施甸县由旺镇大秧田一个名叫“文化村”的寨子,村民为了修通村庄的主干道,成立理事会,捐资15万,投入6000多个工,修建了一条工程造价为187万元的道路,这条凝聚着全村人民心血的道路如何修通的?

带着这一疑问,笔者来到了文化村。

文化村,原名小摆夷,距离由旺集镇15.5公里,全村人口82户386人,属于半山区。

一直以来该村的主干道为年久失修的坑洼小路,大货车进不来,小车难进来。

2014年6月份,在外工作的王洪楼回家和乡邻一起谈论起了这个话题,了解到村民对扩宽村庄道路的迫切愿望,于是倡议自然村成立理事会,广泛宣传动员群众行动起来自己修路。

说干就干,两天后村里召开的户长会上村民们对修路的支持超乎想象。

对于理事会提出“投工投劳人均13个,捐资人均400元”的两个倡议,参会的农户全部举手表示支持。

王兴周今年和妻子到新疆打工,当听说寨子要修道路时,毫不犹豫的从新疆汇回了2000元钱用来支持村里修路。

“没时间投工投劳,自己请人也要完成自己的一份义务”。

今年建新房的王洪七对我们说。

王洪七去年4月份开始建房,到村里修路时,家里正施工,自己腾不出时间,于是便到邻村找了5个劳动力代替家里5口人出工。

此外,家里有大车、拖拉机、微型车、摩托车的,在“两个倡议”的基础上,也自愿捐款,在外工作的听说家乡修路,也主动的回家献出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通过多方宣传,文化村修路共收到了15.4万元的捐款。

用有限的项目资金修建出了全村人民满意的宽阔大道,这对新农村修路来说,可以算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

由于半山区的地理环境,需要支砌很多面积的挡墙和大量的沙方回填,加上要扩宽3米多的老路,要占用到农户的土地和拆除村民的猪圈厕所。

这么多的事情谁来做?

怎么做?

在文化村,我们得到了答案。

这些具体的事务均由理事会负责成头来干。

修路开始,村民们就推举出了理事会人员,成立了理事会,财务、矛盾纠纷调处、施工技术把关各司其责。

然后理事会召开村民大会,把82户人家分成8组,村民们从村里选出了8个威望比较高的人带领着大家一起干。

“成为领头人就要付出,就要多辛苦一点,做群众的工作也要受得了气,讲究一些方法。

”村里的中医王洪武,根据理事会的安排带领着一队人马修路,在这条路上他和其他几个成头人平均每人都耽搁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用来做乡邻的思想工作。

在修路开始需要扩宽道路到农户家中商量时,村民一般都很支持。

王洪武说,牛汪塘村的杨汝清,修路占到他家0.15亩地,理事会成员找到他家时,他说:

“修路全村人走,占到多少算多少。

”为了修通这条道路,村里60多户和邻村在本村境内有土地的40多户人家都无偿地献出了自家的土地。

从2014年6月份开工到10月底,一条坑坑洼洼的村庄小道变成了长1.6公里,宽6至10米的宽阔大道,东边连接去年竣工的“仁牛”公路,西边连接交通主干道“由红”公路。

村庄主干道修通,让这个交通不畅的小村庄终于变成了四通八达的蔬菜种植宝地。

文化村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全体村民的参与,只要大家民主的素质提升了,和谐新村建设的希望也就不远了,自己修的路自己受益,自己维护,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应该让“和谐新村建设靠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付诸于实践之中。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每一个农村的公民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逐步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唱响幸福生活之歌、和谐美满之歌。

(施甸县委宣传部杨丽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